国学常识200题第56至60题讲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080810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5.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常识200题第56至60题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国学常识200题第56至60题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国学常识200题第56至60题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国学常识200题第56至60题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国学常识200题第56至60题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学常识200题第56至60题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常识200题第56至60题讲解(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常识 200 题第 56 至 60 题讲解56、如果在华佗去世后不及,曹操还想寻找一位名医为自己治病,他可以找下列的哪一位?A、扁鹊 B、孙思邈 C、李时珍 D、张仲景 (D) 华佗(约公元 145年公元 208 年) ,名敷,字元化,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东汉末年 卓越的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 。 后人还以“华佗再世” 、 “元化重生”来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华佗精于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是世界上第一个运用全身麻醉进行腹腔手术的人,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 ” ;所使用的“ 麻沸散 ”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他创造了一套叫“ 五禽戏 ” (模仿虎

2、、鹿、熊、猿、鸟动作)的保健体操,曾把自己的医疗经验整理成医学著作青囊经 ,可惜现已失传。传说华佗晚年因遭曹操怀疑要谋害他,被下狱被拷问致死。扁鹊(公元前 407 年公元前 310 年),姓秦,名越人,又号卢医。 战国 时著名医学家,当时人们借用了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齐国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一说齐国卢邑(今山东长青)人。后为秦武王治病,遭秦国太医令李醯x 嫉妒,派人把他杀死。扁鹊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即后来中医的四诊法 :望(看气色)、闻(听声音) 、问(问病情)、切(按脉搏);他精于望色和切脉,精

3、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综合疗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扁鹊巡诊列国时,随各地的习俗,变化医治范围: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他行医看病还有“六不治 ”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不治。孙思邈 (生于隋开皇元年即公元581 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即公元682 年,享年 102岁) ,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耀州)人,是隋与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 药

4、王” ;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道号妙应真人,在很多道观里都有“药王殿”。孙思邈为了解中草药特性,走遍深山老林,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最终完成了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补早期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合称为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 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也是我国最早的 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孙思邈还与唐朝廷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公元 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 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孙思邈医德高尚,把“济世活人”作为终生事业。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 ;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 , “华夷愚智,普同一等” 。他身体力行,用毕

5、生精力实现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 的创始人。李时珍 (15181593) ,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今湖北黄冈蕲q 春)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和博物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以毕生精力对本草学进行全面的整理总结,前后历时 27 年(1552年至 1578年) ,三易其稿始成 本草纲目,万历二十三年( 1596年)在南京正式刊行。本草纲目是对16 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 ;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之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 中的若干错误,也在 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

6、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 ;书中还广泛涉及医学,药物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张仲景 ,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与镇平县一带)人。东汉末年 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确立了 辨证论治 的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及中医的灵魂所在;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伤寒杂病论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的方剂,经过千百年临

7、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是有较高疗效的方剂,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57、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 和 84 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A、孔子和孟子 B 、老子和庄子 C 、汉高祖和汉武帝 D 、周武王和周文王 (A) 对古稀之年老人的年龄,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其实,这俗语与我国古代的两位圣人孔子和孟子的死亡年龄有关。孔子生于公元前 551 年,死于公元前 479,周岁为 72 岁,虚岁是 73 岁;孟子生于公元前 372 年,死于公元前 289 年,周岁是 83 岁,虚岁是 84 岁。因为古人的年龄都是以虚岁来计算

8、的,所以孔子是 73 岁死的,孟子是 84 岁死的。古人对孔子和孟子十分推崇,孔孟学说在民间也有巨大的影响,二人被尊为“圣人”和“亚圣” 。古人认为连圣人和亚圣都无法迈过去的年龄坎,对普通人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于是这种说法便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了。“七十三八十四”也被用来形容说话东一句,西一句,唠唠叨叨,没完没了。58、“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A、天文、地理、文学 B、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C、孔子、孟子、老子 D、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 (B) “一问三不知”,现指不管怎样问,都说不知道,比喻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另,也指装糊涂,假装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三

9、不知 ”出自先秦左丘明的 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 :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齐军前去援郑。齐军中荀寅进谏不被主将采纳,自我反省,他说道:“君子之谋也, 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典故】公元前468 年,晋国的苟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两军对垒之际,齐军部将苟寅报告陈成子:“有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我们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道:“出发前国君有令,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就是出动千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的话是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回国后我要报告给国君。 ”苟寅自

10、知失言,于是感慨: “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经过 、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而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急忙向上报告,难怪没有好结果。5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篇目哪篇古文?A、醉翁亭记 B、岳阳楼记(B)醉翁亭记 是北宋文学家 欧阳修 创作的一篇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 年) ,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知州。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醉翁亭记就作于这段时间。文中描写了滁州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自然景色,百姓和平

11、宁静的生活,以及作者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而其中包含着:一则暗示作者作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作者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作者自号“醉翁” ,和他那“饮少辄醉”、 “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表明他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 zh )居生活的苦闷。文中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意思是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山光水色中。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岳阳楼记 是北宋文学家 范仲淹 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所作。其时,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滕子

12、京遭诬陷而被贬巴陵,同是被贬之人,因而有共同的思想情感。所以文中既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又表达对好友的慰勉和规箴之意。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文章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含蓄规劝好友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好友。表达了范仲淹“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的博大胸怀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而成为传世名篇。欧阳修 人物介绍见 9 题讲解, 范仲淹 人物介绍见 51题讲解。60、“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谁的名言?A、老子 B、荀子(B)“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见

13、 36 题讲解。 荀子人物介绍见 20 题讲解。老子(约公元前 570 年公元前 500年) ,姓李名耳,字聃 dn ,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被道教尊为教祖。传说他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最后不知所终。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在修身方面,讲究性命双修、虚心实腹 、不与人争 。在政治上,主张 无为而治 、不言之教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道家见 46 题讲解。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 老子 、 五千言、 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书中

14、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道法自然 见 42题讲解。老子中的 朴素辩证法 观点,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认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 “有、无相生” ,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 ?【出处】 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畏:惧怕。奈何:怎么。惧:使畏惧、威胁。意思是:人民已经到了九死一生的地步了,也就不怕死了,又怎么能用死来威胁他们呢?轻诺必寡信 。老子(六上语文拓展三)【出处】 老子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意思是: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而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