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龙城考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080212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0.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匈奴龙城考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匈奴龙城考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匈奴龙城考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匈奴龙城考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匈奴龙城考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匈奴龙城考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匈奴龙城考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匈奴龙城考辨汪维悉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 有 “ 五月, 大会龙城 , 祭其先、天地、鬼神”的习俗。“龙城” 何以得名了有何异名了方位在哪里了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一、龙城的得名北魏崔浩云 : “西方胡皆事龙神 , 故名大会处为龙城。 ”o 这就是匈奴龙城命名的原因。虽然龙城原是匈奴大会 , “祭其先、天地、鬼神”的处所 , 但因东汉应助在 汉书 武帝纪的注文中曾称其为“单于祭天, 大会诸国”处 , 故后世注家一般都习惯注其为 : “匈奴祭天 , 大会诸部处。”二、龙城的异名1 . 龙城亦作笼城、笼城。汉书 武帝纪载 : 元光六年 ( 前一二九年) , 卫青击匈奴 , 出上谷, 至 龙城”

2、 。 史记匈奴列传作“笼城”。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作“笼城”。前代学者指出 :“笼音龙” ,“笼读与龙同”。很明显 ,“ 笼城” 、 “笼城”, 字虽不同, 所指其事则同 , 都是指“匈奴祭天 , 大会诸部处”的龙城。2. 龙城又作龙庭。据查后汉书中匈奴无“龙城”名, 但窦融列传所引班固文中有窦宪等“ 跨安侯, 乘燕然, 摄冒顿之区落 , 焚老上之龙庭” 语。张铣注 : “龙庭 , 单于祭天所也。” .显然, 这里的“ 龙庭”就是上文中匈奴 “ 祭天、大会诸部处”的“ 龙城” 。3 . 有时龙祠也指龙城。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有窦宪等“遂破龙祠” 语。 “龙祠” , 其原意“ 谓祭神也”。但这里的“遂

3、破龙祠”很明显是指破“ 祭神” 的处所而非破“祭神”之事, 且此“破龙祠”和上述窦宪等“焚老上之龙庭”本指一事 , 因此, 这里表示祭神处所的龙祠”即指“龙庭” ,亦指“ 龙城” 。三、龙城的方位不一匈奴龙城的方位 ,史记 、 汉书等均无确切记载 , 这些史书的注家也都没有确指其地。近人注多谓“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 (以下简称澳北鄂尔浑河畔) 1 。笔者认为 : 匈奴龙城其地不一 , 这个漠北龙城不过是匈奴历史上 “ 祭天, 大会诸部”的处所之一。这是因为:首先, 匈奴过的是游牧生活 , 居弯庐 , “ 逐水草迁徙 , 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既然“无城郭常居, ”

4、那末所谓的“龙城 ,不过是五月大会举行仪式的处所, 共地并没有真正的城郭存在。在这种“龙城”无城、居处又不断逐水草而迁徙的情况下 , 作为匈奴每年五月“ 祭天, 大会诸部”处所的 “龙城”怎么可能只在一处呢 ? 其次, 匈奴冒顿单于曾“ 尽取蒙恬所夺匈奴地 , 而王庭列置于幕南” , 昭帝时 , 徙居上谷至辽东塞外的乌桓曾“发匈奴单于家墓, 以报冒顿之怨” . 。漠南有过王庭和单于家墓, 这就说明漠南曾经作过匈奴的政治中心。既然如此 , 那末匈奴龙城怎么可能只有漠北鄂尔浑河畔一处呢了?第三, 建武二十四年 ( 公元四八年 ) , 匈奴始分为南北两部。依习俗, 每年五月这南北两部匈奴都要在龙城“

5、祭天, 大会诸部”。他们虽系同宗 , 但视若敌国 , 当然不可能在一地举行仪式, 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两个同时存在的“祭天, 大会诸部处”。在这种情况下 , 匈奴龙城又怎么可能只有一处呢? 第四, 史书中记载的匈奴龙城, 如西汉卫青出上谷( 郡治沮阳 , 在今河北怀来境内 ) 所至之“龙城” , 李陵在俊稽山 ( 约在今蒙古戈壁阿尔泰山脉中段少东南“ 循故龙城道行”“龙城” ,东汉窦宪等“跨安侯 ( 安侯河, 即今蒙古鄂尔浑河 ) , 乘燕然 ( 燕然山 , 即今蒙古杭爱山 ) ”所焚之“ 龙庭”即“龙城” , 它们各有其方位 , 显然不是指的同一地点。 根据以上分析 ,从秦末汉初冒顿单于统一

6、大漠南北匈奴各部至东汉和帝时北单于“遁走于乌孙之地” , 历时近三百年 , 可以肯定 , 其间匈奴每年五月 “ 祭天, 大会诸部”的处所绝非唯一。漠北鄂尔浑河畔龙城故址不过是其中一处罢了 , 一些注家把它当作匈奴唯一龙城故址, 显然是不妥当的。笔者还认为 : 后汉书中之所以不再沿用 史记 、 汉书中的“ 龙( 笼、笼) 城” 名而改用“ 龙庭”和“龙祠” , 其原因不是别的 , 就是因为“龙城” 无城。名实不符 , 难以一一确指其地的缘故。也许人们要睡既然匈奴龙城不止一处, 难以一一确指 , 为什么漠北鄂尔浑河畔之龙城故址又为人所知呢r 笔者认为 , 这是因为漠北鄂尔浑河畔之龙城故址在史书中有

7、端倪可寻。汉书匈奴传载: 匈奴单于于元朔六年 ( 前一二三年 ) 接受赵信“益北绝幕” 、 “无近塞” 的建议, 元狩四年 ( 前 119年) 后“匈奴远遁 , 而幕南无王庭”, 这就告诉我们 : 漠北自此已成匈奴的政治中心, 当有龙城。始元二年 ( 前八五年 ) 左贤王、右谷益王“不复肯会龙城” ,神爵二年 ( 前六 O 年) 右贤王“会龙城而去”, 这就说明漠北确有龙城。特别是东汉窦宪等 “ 逾琢邪, 跨安侯, 乘燕然 , 摄冒顿之区落 , 焚老上之龙庭”, 更指出了“龙庭”即“龙城”与燕然山、安侯河的大体方位关系。由于漠南“草木茂盛, 多禽兽”, “随草畜牧而转移”的匈奴可以随地举行“祭

8、天, 大会诸部”的仪式。而漠北“地平 , 少草木 , 多大沙” , 只有安侯河流域地近燕然山, 又有安侯河水滋润, 水草当十分丰盛 ,在匈奴远居漠北的长时间里当多次在这一带举行“祭天, 大会诸部”的仪式 , 以致留下了为人所知的龙城故址。四、卫青所至之龙城不在漠北而应在漠南卫青“出上谷 , 至龙城”的龙城在哪里了注家多以为在漠北今鄂尔浑河畔。笔者认为 , 此说殊难成立。首先, 由前文可知 , 匈奴的政治中心原在漠南 , 元狩四年 (前一一九年 ) 后幕南始无王庭。卫青“出上谷, 至龙城”是在元光六年 (前 129 年), 这时匈奴的政治中心尚未北迁, 卫青并无追至漠北的必要。 其次, 汉书 匈

9、奴传载元光六年 , 汉武帝“使四将各万骑击胡关市(设在边境上的互市市场)下” , 除卫青部“出上谷 , 至龙城, 得胡首虏七百人”外, “公孙贺出云中 , 无所得。公孙敖出代郡 , 为胡所败七千。李广出雁门, 为胡所败 , 匈奴生得广 , 广道亡归。” 故址在今鄂尔浑河畔之龙城位于上谷西北, 两地相距近三千里 , 很难想象卫青在出上谷取得“击胡关市下”初步胜利后, 在其他三部汉军均未获胜、既无侧翼配合、又无后勤保障的情况下, 能以万骑之众轻易越过仍是匈奴占领的代郡、雁门、云中以北地区, 并进而跋重山、越大漠长驱直入到二、三千里以外的匈奴大后方。这在军事上是很难办得到的。 更何况当时汉军出兵的目

10、的是 “ 击胡关市下”, 根本没有穷追漠北的计划和部署 , 因而也不可能发生卫青孤军穷追漠北之事。第三, 班固文中“焚老上之龙庭”句, 不能作为卫青所至之龙城在漠北今鄂尔浑河畔的证据。诚然老上单于生年(?-前 161 年) 在卫青“ 出上谷, 至龙城”(前一二九年 ) 前, 但卫青“破胡笼 (龙) 城”在先, 窦宪等焚龙雇 (城) 在后, 卫青既破老上单于之龙城怎么还会存在到东汉让窦宪等来焚烧呢? 可见二者所指不是一地。综上所述 , 可见卫青所至之龙城不可能在漠北而应在漠南, 至于其其体位置 , 由千史书记载简略 , 加之年代久远 , 已很难考证。清胡林翼指出: 卫青所至之龙城“在今察哈尔左翼

11、旗界, 非慕容氏之龙城也”o 。慕容氏之龙城是前燕慕容鱿( 三三七三四八年在位 ) 以“ 柳城之北, 龙山之南福地”. 而筑城并命名的 , 其地即今辽宁朝阳。该地得名龙城时 , 在卫青“ 出上谷 , 至龙城”四百多年以后 , 因此这个龙城绝不可能是西汉卫青所至之龙城。而“察哈尔左翼旗界”, 即今内蒙古自治区正镶白旗及其附近 , 该地区位于漠南 , 正当西汉上谷郡北方, 曾是匈奴主妄活动区域之一 , 说这一带有过匈奴“祭天, 大会诸部处”的龙城, 大体是可信的。嗯,摸下巴,我基本认同龙城位于漠南这个推断,以可行性和可能性两方面来看都说得通,毕竟卫青初次出征, 而此战的关键用天朝教科书的说法是“打

12、破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深入敌后是可以的,但是要为了突袭个祭天的所在跑漠北那么远,还不如干脆去挖单于的祖坟来得有效果。匈奴龙城其地不一 , 这个漠北龙城不过是匈奴历史上 “ 祭天, 大会诸部” 的处所之一。这是因为:首先 , 匈奴过的是游牧生活, 居弯庐 , “ 逐水草迁徙 , 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既然“无城郭常居 , ”那末所谓的“龙城,不过是五月大会举行仪式的处所, 共地并没有真正的城郭存在。在这种“龙城”无城、居处又不断逐水草而迁徙的情况下, 作为匈奴每年五月“祭天, 大会诸部”处所的“龙城”怎么可能只在一处呢 ? 龙城是匈奴“祭天, 大会诸部”的所在不意味着可以逆推但凡匈奴祭天的地方

13、都叫龙城, 匈奴史上有过好几个祭天之地是正常的,但是否都叫龙城就不一定了。第三, 班固文中“焚老上之龙庭”句, 不能作为卫青所至之龙城在漠北今鄂尔浑河畔的证据。诚然老上单于生年(?-前 161 年) 在卫青“ 出上谷, 至龙城”(前一二九年 ) 前, 但卫青“破胡笼 (龙) 城”在先, 窦宪等焚龙雇 (城) 在后, 卫青既破老上单于之龙城怎么还会存在到东汉让窦宪等来焚烧呢? 可见二者所指不是一地。这一条不成立, 城市战后重建是很正常的, 而匈奴有没有固定的城市我认为是有的。“ 逐水草迁徙 , 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重点是说匈奴游牧为主不事耕种,但是从后来漠北大战的记载,“遂至窴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城馀粟以归”,至少说明匈奴人也是要储存粮食的, 我不认为单纯抢来的粮食能供应卫青的大军食用还有多的需要一把火烧掉,这样看来其实匈奴也还是要从事耕种的。而后边明确注释着赵信城是建筑好的城,裴駰集解引如淳曰: “ 信前降匈奴, 匈奴筑城居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