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的地理状况和经济状况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078552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梅县的地理状况和经济状况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黄梅县的地理状况和经济状况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黄梅县的地理状况和经济状况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梅县的地理状况和经济状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梅县的地理状况和经济状况(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梅的地理状况和经济状况地理位置黄梅县 位于湖北省东端, 大别山 尾南缘,长江中下游结合部 北岸,为鄂、赣、皖三省交界。地跨东经115度 43分至 116度 07 分,北纬 29 度 43分至 30 度 18分,东西最大宽度37 公里,南北最大长度6l 公里,总面积为1645 平方公里。东与安徽省宿松县 接壤, 西与湖北省 武穴市 毗连, 南与江西省九江市 区隔江相望、一桥相连(即 九江长江大桥 ) ,北与湖北省 蕲春县 山水相依。地当要冲,四通八达。史称吴头楚尾,荆扬咽喉,可北走京华,南驰百粤;今枢连鄂皖赣3 省,连华东与 华中两大经济区。地质条件黄梅县位于两个大地构造单元的接壤部位,地势北

2、高南低, 阶梯倾斜。 北部山地属大别山脉, 为其东端尾部, 山高岭峻,绕县境北部东北西三面, 绵亘百里,形成天然的北风屏障。丘陵垂系其下,如冕旒然。再下为湖泊,横贯县境中部,更下为平原,滨临长江。最高点为西北黄梅、蕲春边界的云丹山(俗名烂泥滩,又名大头坡 ),海拔 12441 米,最低点为小池区关湖乡,海拔9.6 米,高低相差12345 米。水文气象条件黄梅县 属亚热带 大陆性 季风气候 ,江淮小气候 区。四季光热界线分明。 全年太阳辐射量为106.49-113.31千卡/平方厘米,年均 日照时数为 1913.5-2161.5 小时,西北部日照高于东南部,全市日照率为43-49%之间。年平均气

3、温为15.7-17.1。全年 无霜期 在 237-278天之间。 年平均降雨量 1223-1493毫米,年降水总量 222.37亿立方米,降雨日数(0.1 毫米日数 )在 115-147天之间。光照丰富,雨量充足,是植物生长的有利条件。 但气候要素分布不均匀, 也常有 洪涝、干旱、低温冷冻、高温为害。自然资源黄梅水域广阔。河流、湖泊、水库众多,塘堰密布,共计河流34 条,大小湖泊 29 个,大中小型水库 24座,长江水道 59.2 公里,全县可利用水资源装机2万千瓦。黄梅矿产资源丰富。 其中磷矿探明储量1300万吨;铁矿储量 5800 万吨,品位 45%左右;重晶石储量约 50 万吨;硅石储量

4、约 1000万吨;钾长石储量约 5000万吨;石膏储量约2.6 亿吨;滑石粉储量2000 万吨;瓷土、石灰石、花岗岩分布较广,储量甚为可观。黄梅自然风光秀丽, 名胜古迹 众多,是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破额山前的四祖寺重建如初,距寺不远的灵润桥 、毗卢塔 ,造型奇特。驰名中外的 五祖寺 ,始建于唐,盛于宋,是我国佛教禅宗的主要圣地。西山挪步园云雾缭绕,幽静清新,崇山峻岭之中,宾馆楼房林立,实属避暑胜地。被誉为中华古梅寿星的蔡山晋梅,比浙江天台山的 隋梅还年长 300岁,堪称稀世之宝。 还有新石器时代的塞墩遗址,汉代 英布王城址,南北朝时参军 鲍照墓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王仙芝 墓,宋代乱石塔 、

5、朱元璋题匾天下 第一山 的意生寺等,都是著名的古迹。交通条件黄梅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水陆便利,素有“七省通衢”之称。京九、合九铁路 在此交汇,境内设有5 个客货站;万里长江 黄金水道 过境 58.86公里,九江长江大桥飞架天堑;京福、沪蓉两条高速公路穿境64.6 公里,设立 4 个进出站口; 105 国道、柳界公路、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从黄梅县城驱车向南 25 分钟可到九江, 2 小时可到 南昌;向西北约2 小时可抵武汉;向东2.5小时可达 合肥,4 个小时达 南京。这里已经成为 通江入海、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 ,是长江 经济带和京九经济带、华东 经济圈 与华中经济圈的结合

6、部。九江大桥北岸的 小池镇,早在 1992 年就被批准为省级 经济开发区 ,并列为全国小城镇 综合改革试点镇,规划面积20 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完备,是各路商贾投资兴业的“ 金三角 ” 。社会经济条件2010年,黄梅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7 亿元,年均增长 16.15%;地方财政总收入 8.1 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5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4 亿元,年均增长 36.2%;三大产业结构为33:39:28。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县粮食生产实现 “ 七连增 ” ,2010 年总产达到 8.43亿斤。农业产业化得到加强,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4 家、21 家,农民专业合作

7、社发展到199 家。本县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和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县。工业规模企业由59 家增加到 208 家,居全市首位,年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15 家。大胜关山工业园和小池临港产业园由小变大, 独山页岩制品集中区和杉木陶瓷工业集中区从无到有,四大园区共聚集规模企业89 家。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三大产业占全县工业总量的70%, 产业集群已现雏形。第三产业繁荣活跃,五祖“4A”景区开发扎实推进, 邢绣娘影视基地一期工程已建成,中部商贸物流产业园项目全面启动。本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1 亿元。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先后淘汰 5 家小钢铁、 28家小石材等落后产能企业以及3 条小

8、水泥生产线,依法取缔 220 多个非法采石、采铁矿点,关闭56 个实心砖窑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4%和 16%, 地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1.5%和 18.3%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镇新增就业2.2 万人,下岗失业再就业 1.02 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面启动;各项社会保障支出累计14.5 亿元,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持续加大扶贫

9、力度,解决5.3 万人的温饱和脱贫问题。建成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 12.8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35.2平方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232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5268 元。县城建成区面积 17 平方公里。公路建设累计投入8.89 亿元,横山公路全线贯通,大别山旅游公路全面完成路基工程,全县公路总里程增加到1844 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油)路。电网建设累计投入2.55 亿元,新建蔡城 220KV 输变电站、大胜关山工业园110KV 变电站和苦竹 35KV 变电站,扩建 35KV 变电站 10 座。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田水利、土地复垦、水土保持、安全饮水和沼气建设全面加强。 投入水利建设资金 8.77 亿元,建成重点水利工程项目22 个,全面完成黄广大堤整险加固、西隔堤三期应急整险,垅坪、永安、古角、蔡田、程晃岭等五座水库除险加固以及清江口、王大圩、八一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基本完成东西港和梅济港水系连通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