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常考诗词彦典类哲学试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078508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95.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常考诗词彦典类哲学试题汇编及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政治常考诗词彦典类哲学试题汇编及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政治常考诗词彦典类哲学试题汇编及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政治常考诗词彦典类哲学试题汇编及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政治常考诗词彦典类哲学试题汇编及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常考诗词彦典类哲学试题汇编及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常考诗词彦典类哲学试题汇编及参考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高考政治常考诗词彦典类哲学试题汇编1 “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人的知识结构不同导致对事物的认识不同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C人的立场不同影响其对同一事物的看法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2对于自己拥有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 不识庐山真面目” ,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 地认识它。这说明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 认识事物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如实 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ABCD

2、3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句诗说明 A想象是突发的B想象是随意的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回答46 题:4诗人感到 “ 月是故乡明 ” ,这表明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5“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 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有A共同语言B共同地域C共同经济生活D共同文化心理 6“ 月有阳晴圆缺,人在悲欢离合,此事古难

3、全” ,这说明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D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7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这体现了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8 “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无边落森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飞流直到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ABCD 9 “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这两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A善于区分整体与部分

4、B善于区分新旧事物 C善于把握事物的共性D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10王安石以 “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象春 花那样落英满地,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呤” 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许多人对此提 出疑义。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四月登庐山实地考察,亲眼看到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于是在梦

5、溪笔谈中指出: ?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有四月花,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海拔每升高100 米,气温便降低06。白诗中的大林寺位于 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1200 米,比平地气温约低7左右,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 的九江市已是 ?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则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回答11 13 题:11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色表明 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发展阶段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事物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状况受具体条件的制约ABCD12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发现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这表明 A认识

6、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B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C只有通过事物的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D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3沈括通过实地考察,用“ 地势高下之不同 ” 解释了白诗所描绘的景色,这说明 调查研究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必要条件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班别:姓名:座号:- 2 - ABCD 14 “ 昼出耕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 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15同为宋朝的文化名流,苏东坡的食荔枝对广东荔枝赞不

7、绝口,说“ 日咬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 人” ;蔡襄的荔枝谱却说天下的荔枝,以闽中为第一,蜀州次之,岭南为下。这说明A价值判断总是有主观性B“ 趣味无商量 ” ,美食评鉴没有客观标准 C两者的评价都受到乡土观念的影响,把自己家乡的荔枝说成是最好的 D价值判断是有阶级性的,蔡襄是奸臣,所以不能客观看待广东荔枝的价值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 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这一诗句, 不仅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抗击外国侵略、 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回答16-17 题。16这句诗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 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8、 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了人生价值的高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ABCD17有人认为, “ 趋福避祸、趋利避害” 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人也是动物,由此得出“ 人的本质是自私的” ,这 种论证之所以不正确,是因为 人性本善,自私是后天获得的特质人性本恶,后天可以为善人的本质应从社会关系的总和去理解趋群体、他人之利,是对趋利避害本能的超越ABCD 18歌德的一首小诗:“ 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 这首诗蕴涵的 哲理是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俄国诗人普希金

9、在一首诗中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回答19-20 题。19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我们需要 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迎接挑战有战胜挫折的良好心理品质以乐观的心态回避挫折树立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和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ABCD 20挫折既是人生路上的“ 绊脚石 ” ,又是前进路上的“ 垫脚石 ” ,这种看法A是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B正确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说明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D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 21王安石提出 “ 形者,有生之本 ”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 心外无物 ” B“ 天地为万物之本 ” C“ 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10、 D“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22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 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 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是” 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 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心运动让常春藤缠绕” 这一改动反映了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 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ABCD 23关于 “ 学习” 有两种观点:其一, “ 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 少一分。 ” 其二, “ 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 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实

11、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24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A运动时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25下列与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相同的是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6北极熊变瘦了!科学家说,由于污染增多,污染物进入北极熊体内使其体型缩小;全球气候变暖,海洋 冰面减少,北极熊要花费更多的能量猎食,这样就限制了它的生长。下列选项中与“ 北极熊减肥 ” 现象所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3 - 水集

12、鱼聚,木茂鸟集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上律天时,下袭水土物我一体,心物一体ABCD 27孔子对不同问 “ 孝” 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 ” 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 ” 上述问答表明“ 孝” 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不孝 ” 的表现大体相同 “ 孝” 的要求要体现个性“ 孝” 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ABCD 28求真、向善、塑美,既是人类追求的精神理念,也是人们奋斗的价值目标。下列选项与此相符合的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各美其美,美人

13、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ABCD29“ 权为民用,纵然是清风两袖,自当流芳百世传佳话;利为己谋,即便有豪宅千倾,也会遗臭万年殃后 人。 ” 这副对联给我们的启示是A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价值观指引C个人应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30民谚 “ 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 说明了 A存在决定意识B意识反作用于存在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31“ 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这表明 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实践是

14、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32“ 爱情无须死去活来,温馨就行;朋友无须如胶似漆,知心就行;金钱无须取之不尽,够用就行;身体 无须长命百岁,健康就行。” 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A重视量的积累B抓住时机促成质变C把握适度原则D抓住机遇赢得主动 33“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34“5.12 ”汶川大地震后, 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 多难兴邦 ” 四个大 字。 “ 多难兴邦 ” 一词蕴含的哲理是矛盾

15、双方相互依赖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BCD 35“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郑 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36 孟子云: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37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论衡)ABCD 38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 水是万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