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一二年生草本花卉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研究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075431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南地区一二年生草本花卉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南地区一二年生草本花卉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南地区一二年生草本花卉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南地区一二年生草本花卉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南地区一二年生草本花卉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南地区一二年生草本花卉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南地区一二年生草本花卉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苏南地区一二年生草本花卉病虫害灾变 规律及防治研究作者:陈娟 马国胜 毛安元 薛毅摘要为了探究苏南地区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几种常见病虫害的灾变规律和防治措施,通过历时 4 年的田间观察和试验研究,提出了苏南地区一二年生草本花卉上的 7 种常见病虫害识别特征、灾变规律及其关键防治技术,为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在苏南地区园林绿化上的应用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本花卉;病虫害;灾变规律;防治措施;苏南地区 一二年生草本花卉是指个体生长发育在一年内或需跨年度完成其生命周期的花卉;一年生草本花卉一般春季播种,夏秋季是主要的观赏期;二年生草本花卉通常在秋季播种,翌年春季为主要观赏期1。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在苏

2、南地区的园林绿化上应用量大、范围广、效果好。然而,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受到病虫害不同程度的危害,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影响景观和生态效果,甚至引起大面积枯死。本文通过历时 4 年的田间观察和试验研究,提出了苏南地区一二年草本花卉上的 7 种常见病虫害识别特征、灾变规律和及其关键防治技术,以期为一二年草本花卉在苏南地区园林绿化上的应用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瓜叶菊(Pericallis hybrida)、矮牵牛(Petunia hybrida)、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三色堇(Viola trico-lor)、一品红

3、(Euphorbia pulcherrima)、一串红(Salvia splende-ns)、万寿菊(Tagetes erecta)、荷花(Nelumbo nucifera)、睡莲2(Nymphaea alba),均为苏南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常用的一、二年生草本花卉,来自苏州城市公共园林绿化和苏州苏农园艺景观有限公司花卉生产基地。 1.2 试验方法 自 2006 年起,连续 4 年进行田间观察研究,昆虫结合实验室培养观察,病害结合实验室分离、培养、纯化,对照参考文献进行种类鉴定2-3。防治方法采用田间大区示范试验,筛选关键防治技术措施。 2 结果与分析 2.1 瓜叶菊白粉病 2.1.1 症状识别。

4、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严重时也可危害叶柄、嫩梢及花蕾等部位。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小白粉斑,直径 48 mm,以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白粉斑,严重时连接成片,整个植株的叶片被满白粉层,叶片逐渐褪绿、枯黄。发病后期白粉层还会变为灰色,并出现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闭囊壳。苗期发病易造成植株生长不良,花芽枯死,蕾而不花,花小、畸形。 2.1.2 病原识别。病原菌为二孢白粉菌(Erysiphe eichora cearum),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属真菌。 2.1.3 灾变规律。病菌以闭囊壳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以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自表皮直接侵入。瓜叶菊长出 23 片真叶时,即能发病。该病的发生与

5、温度密切相关,1520 时,有利于病害发生,10 以下时,则病害受抑制。病害发生有 2 个高峰期,苗期发病盛期为当年 1112 月,成株发病盛期为翌年 34 月,一般苗期发病重。瓜叶菊各品种均可感病,抗病性差异不明显。 2.1.4 关键防治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病残体及发病植株并烧毁。农家肥充分腐熟后施用;氮肥不宜偏多,少量施用硼酸、高锰酸钾等微量元素,可减轻发病。加强通风透光,保持适当株行距,盆花摆放不要过密;浇水不宜过多,一3般以盆土湿润为度,灌水最好在晴天上午进行;发病初期,用 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2 0002 500 倍液,或 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500600

6、倍液,或 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 1 0001 500 倍液,或 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700 倍液防治。 2.2 凤仙花褐斑病 2.2.1 症状识别。叶面病斑初为浅黄褐色小点,病斑直径 25 mm,后扩展成圆形、近圆形,病斑中央逐渐变为淡褐色,边缘深褐色,具有不明显的轮纹,湿度高时,病斑表面长出淡黑色的霉状物。严重感病的叶片,病斑连成片,导致叶片变褐枯黄,引起植株死亡。 2.2.2 病原识别。病原菌为福士尾孢(Cercospora fukushia-na),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尾孢属真菌。 2.2.3 灾变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及土壤植物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分生

7、孢子随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在生长季节可发生多次再侵染。病害主要发生在植株的叶片上,老叶较易发病。高湿、多雨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一般 89 月发病较重,10 月病害逐渐减轻。 2.2.4 关键防治技术。收获后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并集中烧毁,减少侵染来源;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实行配方施肥,增强植株的抗病力;发病初期可选用 11100的波尔多液、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600 倍液等药剂,每 10 d 喷 1 次,连续喷 23 次。 2.3 矮牵牛灰霉病 2.3.1 症状识别。病菌主要侵染叶片,也能侵染嫩茎和花器等部位。发病初期,病部出现水渍状斑点,后逐渐扩

8、大,病组织变成褐色至黑色并腐烂,后期表面形成 1 层灰色至灰褐色霉层;茎部感病后病斑褐色,不规则形,易发生软腐;花器受侵染后变褐色,腐烂并脱落。在潮湿条件下,病部均形成灰褐色霉层。 42.3.2 病原识别。病原菌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葡萄孢属真菌。 2.3.3 灾变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在病株和病残体上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夏或越冬。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尤以雨后天气转晴时传播迅速。温室气温在 20 左右、空气湿度大的条件下,发病最严重。此外,操作工具、灌溉水等均可传播病害。温室是病害发生和蔓延的重要场所,通常以春季发病严重。 2.3.4

9、 关键防治技术。播种、盆栽前一定要清除矮牵牛、大丽菊、秋海棠、一串红、杜鹃花、大花蕙兰等寄主的病株、病叶、病土等,减少病菌初侵染来源;苗床选择未栽种过矮牵牛、万寿菊等花卉的地块,确保无菌育苗,采用干净无病菌鱼塘泥拌火烧土作营养土,培育无病壮苗;花盆摆放不宜过密,科学浇水,精心养护,增强植株抗病力;春末夏初降雨量大、雨日多,采用棚室避雨栽培,注意棚室光照和通风,相对湿度控制在 80%以下;露地栽培在降雨前后及时开沟排水,保证通风,严防湿气长时间滞留;45 月雨季到来前或发病初期,及时剪除病叶、病枝、病花,然后喷施 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20%福腐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乳油、65%甲硫霉威可湿

10、性粉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 0001 500 倍液,隔 710 d 喷 1 次,连喷 23 次,把叶片、分枝上下层喷湿。 2.4 荷花褐斑病 2.4.1 症状识别。叶斑圆形或近圆形,大小不等,淡褐色,边缘深褐至紫褐色,有的出现同心轮纹,病斑上密生小黑点,严重时病斑密布并连接成斑块,局部干枯。 2.4.2 病原识别。病原菌为莲褐斑尾孢菌(Cercospora nympl-aeace),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尾孢属真菌。 2.4.3 灾变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座在病残体上越冬,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气流或风雨传播蔓延。高温多雨尤其暴风雨频繁的年份或5季节易发病;连作或

11、莲株过密通透性差的田块发病重。 2.4.4 关键防治技术。注意田间卫生,收获时或生长季节,收集病残物深埋或烧毁;重病地实行轮作,合理密植,管好水肥;发病严重时喷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防治。 2.5 一品红温室白粉虱 2.5.1 分类地位。一品红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属同翅目、粉虱科。 2.5.2 为害症状识别。主要以成虫、幼虫群集叶背吸食汁液,可使叶片发黄脱落,分泌的蜜露还易诱发煤污病、病毒病。 2.5.3 形态识别。成虫:雌成虫体长 1.01.5 mm,雄虫约 1.0 mm。触角短丝状,7节,

12、喙粗针状。虫体和翅被白色蜡粉,前后翅的翅脉简单。若虫:长椭圆形,扁平,在体表上长有数十根长短不一的蜡丝,体色淡黄或黄绿色,因龄期不同大小各异。幼虫共 4 龄,1 龄幼虫长约 0.27 mm,浅黄绿,胸足和触角发达,能爬行,尾部 1 对毛明显;老熟幼虫体长约 0.5 mm 左右,足和触角萎缩,营固着生活。卵:长 0.20.3 mm,长椭圆形,基部有 0.02 mm 长的卵柄,初产时淡绿色,微覆蜡粉,后变黑色,略有光泽。伪蛹:椭圆形,中央突起,淡黄色。蛹体周围有纵向褶皱,蛹背有 1011 对刚毛状蜡刺,蜡刺易断裂。 2.5.4 灾变规律。1 年发生 611 代,在温室内可终年发生。繁殖快,产卵量大

13、,世代重叠现象严重,以各种虫态在温室植物上越冬。露地白粉虱一般春末夏初数量开始上升,夏季高温多雨时略有下降,秋季迅速达到高峰,并移入温室。以两性繁殖为主,偶能进行孤雌生殖。成虫选择嫩叶群集产卵,对黄色、嫩绿色有强烈趋性。每雌可产卵 100200 粒,卵多产于叶背。卵期 68 d,幼虫期 89 d,蛹期 67 d。初孵幼虫可在叶背作短距离移动。 62.5.5 关键防治技术。使用防虫网,阻止温室白粉虱侵入温室;选用某些材料覆盖土壤表面,可防止温室白粉虱栖息在植物上;选用抗虫品种,同时种植诱集带,消灭杂草寄主;清洁田园,收获作物或蔬菜后,要清除残枝败叶;根据白粉虱对黄色有强烈的趋光性,可用黄色粘虫纸

14、袋,诱杀成虫;保护地设施内可在温室白粉虱初发期,按白粉虱与寄生蜂 1(24)的比例,每隔 710 d 释放丽蚜小蜂 1 次,连续放蜂 3 次,可较有效地控制早期白粉虱的为害;使用药剂毒杀成诱虫,方法有烟雾法和喷雾法。烟雾法:用 22%敌敌畏烟剂 7.5 kg/hm2,于傍晚时关闭门窗熏烟,杀灭白粉虱成虫效果较好;喷雾法:喷洒 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1 0001 500 倍液,或 20%甲氰菊酯 2 0003 000 倍液,或 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 20 00025 000 倍液,或 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5 00010 000 倍液,对成、幼虫效果明显,但对卵效果不明显。 2.6 莲窄摇

15、蚊 2.6.1 分类地位。莲窄摇蚊(Stenochironomus nelumbus)属双翅目、摇蚊科。 2.6.2 为害症状识别。幼虫为害荷花根茎、浮叶和实生苗叶,爬至荷叶上,从叶背啄孔钻入,在叶内掘穴匍匐前进。每一幼虫为一单独坑道。幼虫潜食于上表皮下,开始时潜道呈线形,随着幼虫在虫道内向前扩大取食,潜道成喇叭口状向前扩大成不规则的紫褐色斑。虫斑形状不规则,但都有 1 个细长的尾部。潜食道内充满水液。在危害盛期,数十或数以百计的幼虫纵横交错地蚕食,使各坑道相连,致使整个荷叶坏死。幼虫蜕皮或化蛹前,将虫粪筑在虫道两侧,因而潜道内有成段似“=”的深色区。2.6.3 形态识别。成虫体长 3.04.

16、5 mm,翠绿色,头小;复眼中部褐色,周围黑色;中胸特别发达,背板前部隆起,呈驼背状,后部两侧各有 1 个梭形黑褐色条斑;前翅淡黄色,最宽处有较宽的黑斑,外缘有不规则的黑斑;足细长,前足是体长的 2 倍之多。雌雄虫较易区别。雌虫触角丝状,褐色,6 节。腿节中央和基部有 1 小段黑色。腹7部翠绿色;雄虫触角羽毛状,14 节,基部褐色,先端黑褐色。前足胫节黑色,腿节先端有 1 小段黑色。卵长椭圆形,嫩黄色,头部隐约可见眼点,长约 0.2 mm,宽 0.08 mm,包含在暗白色胶质物中。幼虫体柔软纤细,长 1011 mm,黄色或淡黄绿色。头部褐色,触角 5 节,口器黑色,头部有一部分缩嵌在前胸内,中、后胸宽大,腹部圆筒形,分节明显,腹末有 2 对短小的刚毛。蛹体长 46 mm,翠绿色,复眼红褐色,前足明显游离于蛹体,卷曲于胸、腹前。蛹前端和尾部生有短细的白色绒毛。 2.6.4 灾变规律。每年发生 67 代,世代重叠。5 月中下旬幼虫开始为害,10 月中旬停止,以 78 月为害最重。以幼虫在湖底越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