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狱中题壁 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075128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狱中题壁 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狱中题壁 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狱中题壁 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狱中题壁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狱中题壁 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狱中题壁狱中题壁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由两首诗组成:狱中题壁是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所写,表达了自己为变法情愿献出生命的决心;绝笔诗作者是吉鸿昌,表达了他誓死抗日和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之情。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 3 个生字,会写 3 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3.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建议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了解有关两位作者的资料,为理解两首诗做准备。(二)教学过程1.识字与写字进入 6 年级,识字主要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本课需要识写的生字中, “臾”的读音、“狱”的字形要注意。2.朗读指导读诗要注意诗的韵味,

2、读这种感情激昂、充满豪情的诗更应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在朗读前一定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解作为基础。以狱中题壁为例,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不仅引用了典故,而且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甘愿为变法献出生命的决心。所以在朗读时,就要注意把这种坚决的语气读出来。而绝笔诗则简洁明了,朗读时更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把作者无所畏惧的精神表现出来。3.阅读教学本课的两首诗中, 绝笔诗比较易懂, 狱中题壁需要联系典故进行理解。 狱中题壁理解:汉朝的张俭和杜根,都因揭发朝中权贵、上书要求太后归权皇帝而受打击迫害,他们吃尽苦头,但在当时就受到人们尊敬,死后更留下好名声。谭嗣同自比张、杜,觉得扪心无愧。他态度从容,决意含笑就

3、义。他又想到了康有为和王五,他们的“去”和自己的“留”是肝胆相照的,犹如巍巍两昆仑,皆为顶天立地的人物。谭嗣同衷心祈愿这两位“生者”继续实现“死者”未竟的志愿。(1)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康有为出逃,作者被捕。在狱中,他意气自若,拾起地上的煤屑,在墙壁上写下这首绝笔诗。这首诗高度凝练地表现了谭嗣同以身许国、慷慨赴难的真挚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多少年来一直赢得广大读者的崇敬。(2) “望门”句:张俭,东汉人,有才德。延熹中太守翟超请为山阳东部督邮,后因弹劾宦官侯览,被诬结党睹反,朝廷下令逮捕他,时人慕其名,张俭“望门投止” ,人人“破家相容” 。此喻康有为。望门投止

4、,指人在困迫之中,见有家门就进去,以求避难安身。(3) “忍死”句:杜根,东汉人,字伯坚。安帝初举孝廉,为郎中。时邓太后临朝,权在外戚。杜根便与他人联名上书,请求邓太后还政于帝。太后怒,命人把他装入布袋,于殿上击杀之。执法者以杜根忠正,使人不用力,杜根诈死三日而后逃走。后邓氏被诛,杜根复官拜为侍御史。作者政变前夕曾电唐才常:“速偕同志,来京相助。 ”唐才常接电后速往汉口与哥老会联系,选壮士多人赴京,但此时尚未到京,所谓“忍死”指此。须臾,片刻。待杜根,等待唐才常来京。一说,系作者自喻,意谓“忍死”待复出如杜根。(4) “我自”句:作者在被捕前已抱必死决心,他劝梁启超出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

5、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临刑前又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句正是他决心舍生取义、含笑九泉的大无畏精神的写照。横刀,面对刽子手的屠刀。(5) “去留”句:谓一去一留仍肝胆相照。两昆仑:一说指康有为和作者自己;一说指两位侠义朋友王五和胡七,二说皆通。4.活动提示(1)思考与交流第一句中的词语解释请参看上文。第二句中的“尚”是“尚且”的意思。这个题是结合本板块主题设置的。苏武、文天祥、谭嗣同和吉鸿昌所表现出来的浩然正气为后人传诵。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正气”的解释是:“光明正大的作风或风气;刚正的气节。 ”本板块几篇课文所表现的“正气”相同点都是光明正大、刚正不阿、宁折

6、不弯的气节,不同之处在于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差异:苏武的正气是不辱使命;文天祥的正气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谭嗣同的正气是舍生取义;吉鸿昌的正气是坚贞不屈。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是多元的。(2)积累要求学生背诵这两首诗。引导学生搜集用于表达坚贞不屈的成语。舍生取义:舍,舍弃;义,道义、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也要追求正义。大义凛然: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5.课时安排:建议 2 课时。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革命者为了自己的追求、为了民族的解放而甘愿牺牲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这样的认识:生命对于任何人都是宝贵的,而且只有一次,但是与个人所坚持的信仰,人们所共识的道义,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相比,个人的生命就不是最主要的了,所以古往今来为了正义和信仰而不惜献出生命的人一直为人们所尊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既有利于理解诗义,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