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文言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074028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34.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上文言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初二上文言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初二上文言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初二上文言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初二上文言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上文言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上文言文(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桃花源记(陶渊明)【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 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 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 落花纷纷。他对这 感到十分 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 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 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上排百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 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

2、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 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 子们都个个都安闲快乐。(那里的人)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 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 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 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 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 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 朝,至于魏、晋两朝 就更不用说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 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 请到

3、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 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 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 都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 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 ,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 到(通往桃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 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 (桃花源)了。【主要内容】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带有传奇色彩。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4、 进入桃花源并在桃花源的经过,离开桃花源后再寻桃花源的情形串 连在一起,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主题思想】 作者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 风淳朴、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们和平生活,自食其 力,自给自足、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怎样的社会)。表达了作者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们和平 生活,自食其力,自给自足、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向往(寄托的感 情)。作者写这篇文章为了寄托了自已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 愿。同时也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 不满与批判(写作目的)。作者的这一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

5、摆脱剥削的要求,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 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客观评价)。【写作技巧】 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 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 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接着写桃林奇景,这段景物 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 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景色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 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 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 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

6、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 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 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 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 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 也就变得更浓了。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 “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 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 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文章结构】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第一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

7、开端。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及看到的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 尚。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渔人访问桃花源,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这是故 事的进一步发展。第四、五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 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题目: 2、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1) 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能体现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理想中的大同的句 子是:(4)最能反映作者社会理想的句子是:3、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依据文中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臵。答: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答:

8、第四段中 ?渔人甚或异之 ?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答:4、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从哪两方 面来表现世个桃源的?答: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答:5、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文段第三段主要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 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答: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其用意是什么?答:?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 叹惋?答: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 ?不复出焉 ?的原因? 答:你从?设酒杀鸡作食 ?、?咸来问讯 ?余人各

9、复延至其家,皆 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答:?此中人语去,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人怎样的心理?答:8、阅读第四段,回答问题: ?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 ?如此?包括哪些内容?渔人离开桃花源后, ?便扶向路 ?,又?处处志之 ?,而后来 ?寻向所志 ?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出自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 界影响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的一个成语是。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 的何在?答:7、阅读全文,回答问题:(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 通过哪些具体

10、描写表现出来?答: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 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 举出三处 ?奇?。答: 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 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 想?答:?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 么还要写它呢?答: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 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答: 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 ?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的理解?答: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

11、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 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这 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答: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 他这一性格特征?答:联系本文,如何理解五柳先生传中?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的?志?,饮酒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的?真意?, 归园田居中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的?愿??答:?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对人类大同世界的憧 憬,是对理想人生梦幻。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 实现?答:11、本文是作者虚构的故事,但作者却把它放在?晋太元中 ?这样 一个确切的年代里,你认为

12、有何作用?答:12第一自然节作者先描绘了桃林的美景,再引入对桃花源的描述, 为什么?答:13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寄托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 时条件下能实现吗?答:14为什么桃花源的人听了渔人的话后皆叹惋?答:15渔人由洞口进入桃花源,而出去后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这样 安排?答:16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现在 是什么意思?答:17文中最能体现桃源人与世隔绝的句子是:18请根据文章理解分别以 ?归隐田园 ?安贫乐道 ?为尾词,写 一组不少于九言的对偶句:19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是可望而不可 及的。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

13、源 ?, 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答:20文中,桃源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外人道也 ??答:21文中共设臵了几个悬念?请列举出其中任何两个,并说一说这 些悬念在文中的作用。22文章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其目的是什么?答:23、请你用自己的话 , 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答:答案 2、(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 桃花源山洞口位于武陵源桃花林小溪尽头。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 源渲染

14、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以前未见过桃花源;桃花林面积之广;桃花林没有其他树种;景 色优美。4、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 会风尚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 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安定快乐。5、 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二是:村人自叙来此避难的经过。村人问 ?今是何世 ?,渔人当答以 ?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 ?秦之后即晋乎 ?,渔人再答曰: ?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 方为晋。?桃源的人不想让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的和平、宁静的生 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源。渔人

15、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 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 惋。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不愿与外界交往,怕外人来打扰他们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8、 包括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 归途中做标记的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一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 而幻的所在,增添了神秘色彩。二是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 的理想世界,现实是不存在的。无人问津 世外桃源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7、( 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文环 境:自由

16、快乐。(2) 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 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定(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1)环境奇美。( 2)与世隔绝多年。( 3)待渔人如此热情。 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 托在作品中。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同时也与当时 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桃花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和当时生活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 这里的生活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中的社会生活,寄托 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 同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只是一种 幻想,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它代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问世事厌恶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