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诗歌鉴赏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072440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禹锡诗歌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刘禹锡诗歌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刘禹锡诗歌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刘禹锡诗歌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刘禹锡诗歌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禹锡诗歌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禹锡诗歌鉴赏(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初二语文阅读课备课资料(3)1 刘禹锡诗歌鉴赏刘禹锡年表: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 寓居嘉兴。 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贞元六年( 790 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贞元九年 (793 年) ,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 年) ,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贞元十八年( 802 年) ,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

2、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贬谪生涯贞元二十一年(805 年)正月,唐德宗卒,顺宗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改革很快宣告失败,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行至江陵,再贬连州刺史。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元和九年十二月 (814 年 2 月) ,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但不久又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

3、史,幸有裴度、 柳宗元等帮助, 改为连州刺史。 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元和十年三月(815 年 2 月) ,刘禹锡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元和十四年(819 年)因母丧才得以离开。长庆元年( 821 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长庆四年( 824 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宝历二年 (826 年)回洛阳, 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23 年。晚年生活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 年)开

4、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 841 年) ,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 、 刘白吴洛寄和卷 ,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二年 (842 年)病卒于洛阳, 享年 71 岁。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初二语文阅读课备课资料(3)2 秋词两首这两首诗的可贵, 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5、。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 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 “诗言志”, “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

6、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7、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 发人思索, 耐人吟咏。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师,戏赠看花诸君子刘禹锡此诗,通过人们在长安一座道士庙玄都观中看花这样一件生活琐事,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贵。永贞元年( 805) ,即贞元二十一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 到了元和十年

8、 (815) ,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这首诗,就是他从朗州回到长安时所写的,由于刺痛了当权者, 他和柳宗元等再度被派为远州刺史。官是升了,政治环境却无改善。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骨子里却是讽刺当时权贵的。从表面上看,前两句是写看花的盛况,人物众多,来往繁忙,而为了要突出这些现象,就先从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初二语文阅读课备课资料(3)3 描绘京城的道路着笔。陌本是田间小路,这里借用为道路之意。紫陌之紫,指草木;红尘之红, 指灰土。 一路上草木葱茏,尘土飞扬, 衬托出了大道上人马喧阗、川流不息的盛况。写看花,又不写去而只写回,并以“无人不道”四字来形容人

9、们看花以后归途中的满足心情和愉快神态,则桃花之繁荣美好,不用直接赞以一词了。它不写花本身之动人,而只写看花的人为花所动,真是又巧妙又简炼。后两句由物及人,关合到自己的境遇。玄都观里这些如此吸引人的、如此众多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根本还没有。 去国十年,后栽的桃树都长大了,并且开花了, 因此,回到京城, 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春色,真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了。再就此诗骨子里面的,即其所寄托的意思来看,则千树桃花,也就是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结句指出

10、: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我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他这种轻蔑和讽刺是有力量的,辛辣的,使他的政敌感到非常难受。所以此诗一出,作者及其战友们便立即受到打击报复了。再游玄都观序文说得很清楚,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和上一首一样,此诗仍用比体。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道观中非常宽阔的广场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经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百亩广

11、场,半是青苔,说明其地已无人来游赏了。“如红霞”的满观桃花,“荡然无复一树” ,而代替了它的,乃是不足以供观览的菜花。这两句写出一片荒凉的景色,并且是经过繁盛以后的荒凉。与前首之“玄都观里桃千树”, “无人不道看花回” ,形成强烈的对照。下两句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自己之升进退,因此连着想到:不仅桃花无存,游人绝迹,就是那一位辛勤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可是,上次看花题诗,因而被贬的刘禹锡现在倒又回到长安,并且重游旧地了。这一切,哪能料得定呢?言下有无穷的感慨。再就其所寄托的意思看,则以桃花比新贵,与前诗相同。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

12、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跟着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而让位于另外一些人,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而桃花之所以净尽,则正是“种桃道士归何处”的结果。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树倒猢狲散”。而这时,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难道是那些人所能预料到的吗?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在这里投以轻蔑的嘲笑,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初二语文阅读课备课资料(3)4 刘禹锡玄都观两诗,都是以比拟的方法,对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讽刺,除了寄托的意思之外,仍然体现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意象。这种艺术手法是高妙的。浪淘沙其六此诗是浪淘沙九首中的第六首。诗人着意描写淘金妇

13、女的劳动,歌颂了劳动的创造力,立意警拔高远。诗一开头,给读者勾勒了一幅色彩鲜明的晨江漉金图:一轮初阳冉冉升起,朝晖轻缓地拨开了笼罩在江面上的晨雾,江中小洲渐渐显露出明净秀美的轮廓。成群结伴的淘金姑娘,正散满在江湾辛勤地淘沙漉金。这时,阳光已驱散晨雾,说明她们已淘洗了好长一会儿了。诗人用晨光拨开江雾这优美如画的鲜丽景色,衬托淘金女伴劳动场面的壮美,表现了对她们的劳动的由衷赞美和热情讴歌。后两句,作者的诗思从江边场景宕开,从转折对比中提炼出高远的深意。前两句讴歌了淘金妇女们的劳动,顺接来写,固然可以,但不会产生警人的力量。诗人别具慧眼,择取标志上层社会富贵奢靡功名权势的首饰与金印来立意,指出权贵们

14、所占用的黄金,正是劳动者经过千辛万苦从沙中浪底淘漉而来。揭示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劳动者创造了世间一切财富,却难得温饱;不劳者却可以无限度地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果实,从而表现了诗人深切地同情劳动人民的主题。这首诗以明快而又婉转的民歌风调,表现了深邃高卓的思想。语言质朴浅近,精炼准确,很有特色。首句“照”、 “开”两个动词,准确而有层次地写出了时间的推移。第二句的“满”字,既写出人数之多,也暗示了淘金劳动早已开始。这些通俗字眼,从生活直观中提炼出来,熔入诗中,形象而富有动态美。第三句两个名词性词组并列,却不嫌堆砌,反见其神思飞动,用词精警。第四句一个“尽”字,充分揭示当时社会的本质,使结尾两句成为

15、精辟警策的佳句。正因为这样,这首意境深警的喻理小诗,才这么耐人寻味,这么给人启迪。浪淘沙其八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也做词牌名。刘禹锡有浪淘沙九首,本篇是第八首。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惊涛骇浪一样深不可测,不可摆脱,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沉迷颓废。淘金还要经过要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呢,只要不懈努力,总会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的。“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以坚定语气表明谗言“如浪深”, “迁客似沙沉”的现象未必是必然发生的。或者说,即使谗言如“浪深”,迁客却也未必就“沙沉” 。遭受不公正的迁谪逆境待遇也不都会如泥沙一样沉入江底,也有

16、努力奋争搏击不已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看起来是在写淘金的人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初二语文阅读课备课资料(3)5 要经过“千淘万漉” ,滤尽泥沙,最后才能得到到金子,写的是淘金人的艰辛。但是在这首诗中,诗人是在皆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尽管谗言诽谤,小人诬陷,以至于使那些清白正直的忠贞之士蒙受不白之冤,被罢官降职,逐出朝廷,贬谪他乡,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沉沦于现实的泥沙之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历经艰辛和磨难之后,终究还是要洗清冤屈,还以清白,就像淘金一样,尽管“千淘万漉”,历尽辛苦,但是终究总会“吹进狂沙” ,是金子迟早是要发光的。我们把作品与刘禹锡的政治生涯联系起来看,谗言明显是指那些诋毁永贞党人的谰言,以及对他百般挑剔的流言。他在诗的前两句已明明白白地表露了自己的坚强意志,接着又以沙里淘金这一具体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历尽千辛万苦终归会经受住磨难而显出英雄本色,为天下人认可。这种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信念是刘禹锡一贯思想品格的真实反映。作品通过具体的形象,概括诗人的深刻感受,也给了后人以哲理的启示。竹枝词九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