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稻13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071832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稻13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淮稻13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淮稻13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稻13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淮稻 13 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摘要阐述了淮稻 13 号的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在大中农场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淮稻 13 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淮稻 13 号原名淮 9862,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由淮 6222(泗阳83486/中国 91连粳 1 号)系统选育,于 2004 年育成,属迟熟中粳稻品种,审定编号为苏审稻 200907。适宜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2009 年在大中农场种植,产量表现突出,现将其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1 特征特性 淮稻 13 号株型集散适中,长势较旺,穗型中等,分蘖力中等,叶

2、色深绿,群体整齐度较好,后期熟色较好,抗倒性较强;江苏省区试:有效穗数 288 万穗/hm2,每穗实粒数 120.0 粒,结实率 87.9%,千粒重 28.5 g。株高 105 cm 左右,全生育期 154 d 左右,较武育粳 3 号迟熟 1 d。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感穗颈瘟,高感纹枯病;20062008年田间种植鉴定条纹叶枯病最高穴发病率 20.7%(感病对照 3 年平均穴发病率69.6%)。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 2006 年检测,整精米率 73.3%,垩白粒率 12.0%,垩白度 1.3%,胶稠度 82.0 mm,直链淀粉含量 17.5%,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1。20062007

3、 年参加江苏省区试,2 年平均产量 9 183 kg/hm2,2006 年较对照武育粳3 号增产 12.1%,2007 年较对照扬辐粳 8 号增产 9.7%,2 年增产均极显著;2008 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9 205.5 kg/hm2,较对照扬辐粳 8 号增产 5.4%。 2 栽培技术 22.1 培育壮秧 晒种 23 d,用比重 1.08 的盐水进行选种,每盘控制在 3 500 苗左右,落谷量120130 g/盘,用 16%恶线清 1(400600)药液浸种 4872 h。精制苗床,干整机开沟,抓住有利天气早开沟,利用雨后验平,挑高补低,确保秧池格内高差2 cm,秧池沟系要深,确保排水通畅,

4、利于秧苗旱育,提高抗逆性2。坚持半旱控水,促进长根;对营养土培肥不足的适当补施肥料,做好秧田期病虫防治。超龄秧将导致大田有效分蘖叶位减少,加速大小苗分化。严格控制秧龄在 1521 d。 2.2 整地栽插 要提早泡田,合理控制水层,提高灭茬旋田效果。大型机械平耱后结合化除淀足时间,提高化除封闭效果,防止插深不发棵。当秧苗 2.53.5 叶、苗高 1215 cm,要抢时机插;不栽超龄秧3。运秧过程中减少秧苗损伤,准备地膜,用于雨前秧块挡雨防水,防止秧块过湿变形。根据品种特点,争取 330 万穗/hm2,栽插 97.5 万根/hm2,并及时补秧。 2.3 肥水运筹 全生育期施尿素 600 kg/hm

5、2、一铵 225 kg/hm2。基肥在大田耱好后机械抛下,用尿素 112.5 kg/hm2、一铵 150 kg/hm2 左右。结合土壤化除封闭保水,防窜水和肥水流失,大雨前开好平水缺防倒缺。第 1 次分蘖肥施尿素 112.5 kg/hm2,在插后 7 d左右、缓苗期第 1 次晒田复水前追施,施后复水,使肥料随水入土,提高肥效。第 2次分蘖肥施尿素 150 kg/hm2,在插后 1415 d,第 2 次晒田复水前追施,施肥水层3 cm。基部第 1 节间刚开始伸长 2 mm 左右,为倒四叶期,必须立即追施促花肥,一般用一铵 75 kg/hm2、尿素 112.5 kg/hm2,对叶色落黄早、生长量小

6、的群体要提早到倒 5 叶施,并适当增加用量,并于倒 4 叶再用 1 次穗肥,早施促花肥利于保蘖增穗4;保花肥施尿素 7590 kg/hm2,减少颖花退化。注意适当提早追施,提高稻米品质,防止后期低温冷害。坚持有水插秧,过水保苗,晒田促根,分次轻搁,间隙灌溉。重点是抓3好插后 15 d 左右的水浆管理,提高秧苗成秧率,促进早发棵。 2.4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根据病虫情报,及时做好病虫草综合防治。在用好出嫁药防治 1 代灰飞虱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稻蓟马危害形成僵苗,水稻中期要密切注意白背飞虱、大螟发生情况,根据近几年病虫发生特点,尤其要重视五(3)代和六(4)代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水稻生长后期要关注褐

7、飞虱的发生情况,一旦达到防治标准立即用药防治。对感稻瘟病的品种,后期一定要加强穗颈瘟和枝梗瘟防治,其他病虫按照病虫情报做好防治。杂草采用“一封二杀”的方法;用 30%丙草胺 900 mL/hm2+10%吡嘧磺隆 270 g/hm2封闭;插后 1520 d,用 2.5%稻杰油悬浮剂 7501 050 mL/hm2;7 月底至 8 月初,用10%国产千金乳油 1.352.10 L/hm2 排干水喷药,隔天复水,并保水 57 d。对中后期有双子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的田块,在杂草三叶期左右,用 10%苄磺隆 375450 g/hm2 防除。 2.5 适时收获 水稻黄熟期应及时收获,在收获前 10 d 排水为宜,收获后应捆在田间堆小垛自然晾晒,经常翻垛,水分降至 15%时及时拉回场院脱粒。 3 参考文献 1 王健,袁彩勇,孔宪旺.中粳稻新品种淮稻 13 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0(1):128. 2 黄秀华,张涛.超级稻淮稻 11 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9(10):24-25,27. 3 袁彩勇,袁生堂,文正怀,等.淮稻 5 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02(4):14. 4 袁志章,常科奇.淮稻 9 号粳稻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种子世界,2006(10):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