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麦原种生产配套技术

l****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4.50KB
约2页
文档ID:38067044
小麦原种生产配套技术_第1页
1/2

1小麦原种生产配套技术摘要介绍“三圃田”生产技术要点,包括穗选穗收、穗系生产应用配套技术、原种生产配套技术等方面内容,并结合农艺与农机配套技术进行效益分析,以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麦原种;生产配套技术;农艺;效益 安徽金大地公司和国丰农业公司有原种生产基地 212 hm2,耕地集中连片,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农业沟渠配套,农田村网网格化,改善了农田基本条件,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公司基地生产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平台与保障,使种业的发展成为公司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做大做强种子产业,必须培育好适宜当地的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品种[1],一个新品种培育生产过程需8—10 年,其应用的年限只有 5 年左右时间,若不能及时的保持好品种的特性,其产量、品质将会大大降低,建立以“三圃田”为主的良种繁育体系是保持品种的种性和纯度的重要措施现将安徽金在地公司和合肥国丰农业公司基地小麦原种生产配套技术介绍如下 1 小麦“三圃田”生产技术 1.1 穗选穗收 在小麦的成熟中期,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小麦品种的株高和茎、叶颜色、穗型、穗颖芒和颖壳色及抗性等特征来选择单穗,单穗选取数量是 3 万穗/hm2 的品种,所选单穗应达到穗子大小一致,无病虫害。

从田间选择的单穗在运转过程中,应采取适当措施,将穗隔开,如用长竹竿将捆好的单穗另挂,严禁将多穗堆放在一起运输,以免造成籽粒脱落,引起混杂晾晒过程中,穗间留间隔,以免混杂、揉穗;将晒干的单穗2放干净处进行人工机械脱粒,同时根据籽粒颜色、大小、形状,淘汰不符合条件的杂穗及有瘪粒、病粒的单穗,揉好的单穗籽粒要基本保持一致,一般为 36~40 粒,1 穗装 1 袋,并及时晾晒达到储藏的水分含量[2] 1.2 穗系生产应用配套技术 在田间,由技术人员根据品种应有的特征特性,分别在苗期、分蘖期、拨节期、成熟初期逐行进行严格鉴定验收,若发现有异样变化的植株及时铲除带出田间,以防混杂穗行收获应逐行捆扎,室检后晾晒,单行脱粒,脱粒期限不迟于 6 月底,脱粒后逐行称重,淘汰重量过小和过大的穗行,重量差异不超过 50 g,一般穗系的种子量在 170~200 g 1.3 原种生产配套技术 1.3.1 整地、放线、作畦整地按统一要求进行,并达到精耕细作的要求,耕层深度达 25 cm 以上,耕作层深度保持 18~20 cm,旋耕深度在 15 cm 左右要耙透、耕匀、耙碎、耙实,无明显大坷垃,上松下实,穗行长 1.2 m,行距 30 cm,株距 3~4 cm,畦距 50 cm,一穗种一行,穗行小区长 10.00 m×1.25 m,走道宽 40 cm,1 系种 1 小区,并且在未播种之前放好线,作好畦。

1.3.2 播期穗行:采用人工加机械的方式进行首先用机械开好种子沟,然后用手工将种子条播到种子沟,播种时要撒匀,深度要一致,播后及时覆土盖种,镇压穗系:由穗系播种机进行条播,播后及时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保墒[3] 1.3.3 田间管理穗行(系)整个生育期间的施肥、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在植保部门的指导下进行按测土配方的要求,施尿素 225 kg/hm2、过磷酸钙 600 kg/hm2、氯化钾不少于 300 kg/hm2,重施拨节肥,追尿素 225 kg/hm2,同时在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进行 2~3 次根外追肥在小麦整个生育过程中,若遇干旱应立即喷灌,满足小麦生理需水 1.3.4 田间检验穗行去杂应做到走道和行间无杂3草、杂苗、燕麦杂株等,穗系去杂须达到走道和小区无杂草、杂苗、燕麦等,去除变异株每小区超过 4 株(含 4 株)变异株的为杂系,应在乳熟末期整系拨除干净,及时运出田外[4] 1.3.5 收获收割前对收割机、运种车和仓库进行严格清理,1 台收割机收割 1个品种,做到专机、专车、专仓,避免混杂 1.3.6 晒种晒种时,晒场要打扫干净,1 个品种 1 个晒场 2 农艺与农机相结合 在“三圃田”生产初期,除整地和收割外,基本都是手工操作,特别是手工播种导致播期、播深不一致,跑墒,不能及时出苗,形成弱苗,降低其抗逆性,产量低。

2007—2008 年产量仅在 4 350 kg/hm2 左右2009 年机械播种解决了农机与农艺不配套问题,大幅度提高了播种质量,产量 5 100 kg/hm2,人工播种需工作日 60~75 个/hm2,现在只需 7.5 个/hm2,大大提高了效率,达到节本增效之目的 3 效益分析 健全良种繁育体系,确保种子纯度和质量,是种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使产量逐年上升,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以 2009 年为例,2 个种业公司在农技中心指导下,212 hm2 繁育小麦原种 1081.2 t/hm2,原种销价比普通小麦种子价高 0.5 元/kg,净增收超过 54 万元/hm2原种可推广面积 7 208 hm2,可创造社会效益 2 054 万余元 4 参考文献 [1] 司应彦.小麦原种生产技术[J].种子科技,2010(2):36-37. [2] 张洁,罗家传.三圃制小麦原种机械化生产技术[J].中国种业,2009(10):81-82. [3] 张玉艳,谭淑玲,蔡辉.小麦原种繁育技术[J].现代化农业,2008(9):11-12. [4] 李宾,邱冬云,张赞育.小麦原种生产技术[J].2007(12):29.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