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汉语历史词义的系统分析法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060243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谈汉语历史词义的系统分析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试谈汉语历史词义的系统分析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试谈汉语历史词义的系统分析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试谈汉语历史词义的系统分析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试谈汉语历史词义的系统分析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谈汉语历史词义的系统分析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谈汉语历史词义的系统分析法(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bstract:The Systematic Analysis Method of historical lexical meaning is saying two aspects. On one hand, the lexical meaning system of Chinese language in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 exists among semantic relations, and it can be made certain by analyzing the semantic relations which are presented in

2、 the syntactic relationships. On the other hand,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syntactic relationships can be furthered by the understanding of lexical meaning system.Key words:Historical lexical meaning, systematic analysis method, semantic framework, abstract structure, concrete structure试谈汉语历史词义的系统分析法

3、1李佐丰提要: 历史词义的系统分析法是说:汉语某个历史时期的词义系统存在于句法关系之中, 通过对句法关系中所表现出的语义关系的分析,能够确定该时代汉语的词义系统;反 之,对词义系统的认识,又能深化人们对句法关系的认识。关键词: 历史词义系统分析法语义框架抽象结构具体结构当我们考察历史词义时,经常要研究该时代的词义系统。这样,单个历史词义的 确定,常常变成对历史词义系统的思考。在进行历史词义系统的分析时,我们要力求 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以现代汉语词义系统为基础来理解、分析历史词义系统,另一 种是用非语言学的方法来认识历史词义系统。 历史词义系统反映的是某个历史阶段的民族对世界的认识和切分,不同历

4、史阶段 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切分,通常是不相同的。由于词义系统的这种历史性,现代汉 语的词义系统不是我们研究历史词义系统的基础框架,而只能是研究历史词义的借鉴。 由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切分并不相同,所以如果从现代汉语的词义系 统出发来思考、分析历史词义系统,我们就有可能改变历史词义系统的固有特点,从 而给历史词义增加或减少某些语义特征。当我们从某个历史时期的语言资料中分析该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切分,即研 究该时期的词义系统时,可以使用多种科学方法,比如可以用文化学、历史学或其他 科学的方法。使用文化学、历史学或其他的科学方法,可以研究出跟该科学相应的词 义系统。在我们研究语言学的

5、词义系统时,当然离不开借鉴上述这些科学的词义系统, 但不能用它来代替语言学的词义系统,这是因为使用不同的科学方法只能研究出不同 的词义系统。人们在研究历史词义系统时,常使用训诂学的方法。使用训诂学的方法和资料来 认识历史词义,是十分必要的,它跟用语言学的方法来分析词义构成一种相辅相成的 关系,而不是一种互相取代的关系。一方面,在使用语言学的方法研究古代词义系统 时,训诂学的方法和成果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依据,离开训诂学,几乎不可能分析古 代词义,但它却不能代替语言学的词义系统分析。另一方面,使用语言学的方法分析 词义之后,通常会加深我们对训诂资料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进一步掌握训诂学。 为了实现语

6、言学的历史词义系统的分析,我们提出一个方法,并称之为“系统分 析法” 。从语言学的观点来看,词的价值只能存在于在它们的关系之中,历史词义的系1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曾得到陆俭明、沈家煊先生的帮助,特此致谢。统分析法的实质就是根据词义与词义之间的关系来分析词义,而词义之间的这种关系 主要表现为句法结构中的语法意义。由于语法意义总是存在于句法关系之中,所以这 种方法可以表述如下:汉语某个历史时期的词义系统存在于句法关系之中,我们通过 对句法关系中所表现出的语义关系的分析,能够确定该时代汉语的词义系统;反过来 看,对词义系统的认识,又能深化人们对句法关系的认识。我们提出这种分析方法的 目的,除了分析词

7、义之外,就是试图把句法研究和词汇研究沟通起来。概括地说,句 法和词义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词义制约了句法关系,而句法关系中则体现了词义系 统。以下我们用先秦汉语为例从两个方面来介绍历史词义的系统分析法:)系统分 析法的类型,)系统分析法的使用。系统分析法的类型系统分析法中包含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具体分析法,我们分别称之为:合取分析法、 类别分析法和异义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就是综合运用这三种具体的方法来完成的,这 里分别说明这三种具体方法。合取分析法 合取分析法是直接根据句法结构中所表现出的语法意义来分析词义的方法。 词跟词之间的关系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组合关系是说,词跟词组合在一起总 是构成某种句法

8、结构,这种结构又会表现出一定的语法意义。比如“曾子食鱼”这句 话,可以分析为主语、谓语,述语、宾语等句法关系。而它们的语法意义则可以表述 为:“曾子”表示施事, “食”表示“曾子”施行的行为,而“鱼”则是“食”的受事。 词跟词之间所形成的这种语法意义,我们可以认为是一种语义的框架。我们已经知道, 词义系统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切分,其实语法意义这种语义框架,也反映了人 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切分。不过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认识和切分,词义反映的是人们对 单个事体或属性的认识、切分,比如“曾子” 、 “鱼” 、 “食” ,而语法意义反映的则是人 们对事体、属性进入某个语义框架之后,所具有的种种关系的认识

9、、切分,比如曾子 有“食”的能力, “食”这样的行为可以由“曾子”施行,而食则可以用“鱼”作受事。 语义框架对于进入这个框架的词,在语义上总有一定的要求。能够进入某种语义框架 的词,总是要受到相应的意义的约束。这样一来,根据能否进入某种句法结构,就可 以判定某个词是否具有某种意义,比如在我们举出的这个句子中,曾子具有“人”这 样的语义特征,可以充当施事去食鱼,而在一般情况下, “宫” 、 “室”这些建筑物就不 具有“人”这个语义特征,所以也就不能进入这个语义框架。正是反映事物、属性之 间关系的这种语义框架,反映了词的语义特征,所以可以说词义的语义特征正是表现 在这种语法意义的框架之中。句法结构

10、不止一种,语义框架也不止一种。我们对句法 结构的分析越深入,词义之间的关系也就会认识得越细致,语义框架也就越丰富;语 义框架越多,我们就越可能揭示出词的语义特征。 有了多种语义框架,就可以根据聚合关系来认识词义系统。一般地说,凡是能进 入某一种语义框架的词,我们就可以认为它们具有某种相同的语义特征。比如、 两个词都可以进入语义框架,于是、就具有这个语义特征。、都可以进 入这个语义框架,并不等于它们也可以同样进入其他的,比如、这样的语义框 架。假如不可以进入语义框架,而可以进入这个框架,那么便可以说, 、这两个词在语义上存在差异。词义就是在这种种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之中建 立起来了种种关系。一个系

11、统通常是由元素和关系构成的。如果我们把每个词的词义 看作是词义系统中的元素,而它们之间所具有的种种相同和不同之处,看作是它们的 关系,于是合取分析法就可以成为基于语言学的方法来建立词义系统的具体方法之一。 以下我们用表示“说”的 “言” 、 “语” , “曰” 、 “云”这四个动词为例来介绍合取分析 法。 (我们在介绍三种分析法时,都要举出例词。这里所举的例词,只里用来说明系统 分析法,并不是对例词的全面分析。 )() “言” 、 “语” , “曰” 、 “云” “言” (,)2、 “语” (,) , “曰” (,) 、 “云” (,)都可以表示“说” ,但是它们2 本文使用的语料是以下部书:

12、左传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国语 、 战国策 、 论语 、老子 、 墨子 、 孟子 、 庄子 、 荀子 、 孙子 、 韩非子 、 晏子春秋 、 吕氏春秋 、 礼记 ,括号内的第一个数字是该字或该例在以上部书中出现的次数,第二个数字是本文所要讨论的词 在以上十六部书中出现的次数,下同此。哪个也不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说” 。使用合取分析法,可以分析出它们主要有以下两个 不同的语义特征。) “言” 、 “语”表示“说”时,常有“交谈” 、 “谈论”之类的意思。这两个动词 与其他言语动词,比如“曰” 、 “云”最为不同的特点是:听者可以是一种与事性的听 者。这种与事性听者在言语活动中,不仅听施事说

13、些什么,而且自己也时常要与施事 相呼应地来说些什么。也就是说“言” 、 “语”可以表示一种交互性的言语活动,在这 种交互性的言语活动中,参加言语活动的人有主次之分:施事是言语活动中主导的一 方,而听者则是协同施事展开言语活动的相对次要的一方。与此相应,这两个动词都 常用“与”字状语表示与事性听者。以下是“言”前用与事性听者() ,如:()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 (论语为政)()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言也,不知其仁也。 ” (论语公治长)()冬,公孙归父会齐侯于谷,见晏桓子,与之言鲁,乐。 (左传宣公十四年) 例()孔子与颜回交谈,孔子是主动说话的施事,颜回是与事

14、性听者,同时他也要 与孔子说话。以下两例与例()类似,例()的公孙赤和宾客,例()的公孙 归父和晏桓子,都分别是施事和与事性听者。以下是“语”前用与事性听者() , 如:()往者见周原伯鲁焉,与之语语,不说学。 (左传昭公十八年)()晋侯使郤至献楚捷于周,与单襄公语语,骤称其伐。 (左传成公十六年)()秦昭王召见,与语语,大说之,拜为客卿。 (战国策秦三)之,指蔡泽。 例() “往者”指参加曹平公葬礼的人, “之”指“原伯鲁” , “不说学” (不喜欢学习) 的也是原伯鲁。例()是郤至在与单襄公交谈时屡屡夸耀自己的功劳。例()是 秦昭王与蔡泽(用“之”指代)交谈。以上三例中的听者都是与事性听者

15、。 “曰” 、 “云”都表示单向的言语行为,即只有说者在说,而听者并不说。与此相 应,这两个动词的前面都不可用“与”字状语。如: () 曹子曰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 ”庄公曰曰:“诺。 ” (公羊 传庄公十三年)()晏子曰曰:“楚巫不可出。 ”公曰曰:“何故?”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子云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 ” (礼记坊记)() 诗云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 (荀子大略) 以上四例中的“曰” 、 “云”之前都不用与字状语。)在表示说话时, “言” 、 “语”所说的内容通常而不是施事者所说的完整的原话, 而常可以是谈话的概括内容或谈论的中心;与此相应, “言

16、” 、 “语”的宾语可以是一般 性宾语,但不可以是引语性宾语。如: ()八年春,晋侯使韩穿来言言汶阳之田,归之于齐。 (左传成公八年)言汶阳之田:谈与汶阳之田有关的事。 ()子曰:“夏礼,吾能言言之,杞不足徵也。 ” (论语八佾)之:指 夏礼。 第一章 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语功。 (战国策秦二)语功:讲说自己的功劳。 第二章 诸用事之人,壹心同辞以语语其美,则主言恶者必不信矣。 (韩非子三守)语其美:谈他的好处。 例() “言”的宾语是定中短语“汶阳之田” ;“汶阳之田” ,并不是交谈时的原话, 只是谈话的概括内容或谈论的中心。以下三例与此类似。“曰” 、 “云”所说的内容通常是所说的完整的原话,与此相应, “曰” 、 “云”一般 带引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