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写作之引证与喻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060108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6.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议论文写作之引证与喻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议论文写作之引证与喻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议论文写作之引证与喻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议论文写作之引证与喻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议论文写作之引证与喻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议论文写作之引证与喻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议论文写作之引证与喻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议论文写作之引证与喻证、思辨与情感一、引证法引证法是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引用理论论据来进行论证。其优点在于较有权威性、说服力。运用引证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要找到确切的理论论据,可以称之为“引”;二要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 使之与论题充分联系起来,可以称之为 “证”。许多学生对于 “引” 是颇费心机的, 但对于 “证”则往往不够重视;只“引”不“证”,犯了“观点加引语”的毛病。其实在运用引证法时,找到确切的理论根据是可喜的,但论据本身只是一种材料,它不能代替论证。缺乏论证分析的过程,

2、文章势必苍白无力。因此,在列出理论根据之后,一定要恰当地加以阐述,要引而有证,引而有说,阐明引用资料的目的,讲清所引用资料的意思,将其与观点紧密联系起来。怎么用好引证法呢?、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例如: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要选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强调志向高洁远大,要选用“燕雀怎知鸿鹄之志” ,某同学沉湎于上网,要选用“玩物丧志”。、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为

3、了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须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那么,面对引用的理论论据,如何来加以分析呢?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1、如果引用的是文言名句,最好能稍加解释,不必字字落实,意译为主。同时,联系观点,作出阐发。如我们写交友之道,谈及“人贵在相知”: “李白说过: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人与人的友情是最珍贵的,难以用金钱来衡量。”前一句话引用李白的诗句,其中“人生贵相知”极好地契合了观点。后一句话既解释了诗句的大意,也作

4、出了自己的阐释,友情贵于金钱。谈及“交友之道,在于付出”: “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是子路面对朋友作出的许诺,车马皮衣,和好友分享,即使破旧了,也毫不感到可惜。因为交友之道,在于付出。当然,付出的不仅仅是车马皮衣等物质,还应该包括真情实意、精神上的支持等。”在解释了所引用的子路的话之后,对其中涉及观点“付出”的有关内容,再稍加阐释,论证分析就很到位了。2、如果引用的是白话文的通俗语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存在障碍,我们就要抓住引文中的关键字句与论点密切相关的内容来加以分析,把它的内容更明确地揭示出来。如果其中用到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更要作一些刚述,使论据含义清楚地显现。如同样写交友

5、之道的“人贵在相知”,我们引用了下面一些名言,并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罗曼 ?罗兰说过:智慧, 友爱, 这是照亮我们的黑夜的唯一光亮,友情在我们生活中,就像黑暗中的火光,在失意灰心的黑夜,格外珍贵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才有了继续下去的勇气。”前一句话是原文引用,后一句话则抓住了“照亮”、 “黑夜”、 “光亮”等字眼,揭示了它们的含义,点明了友情的珍贵。上述引证的示例,都是在引用原文之后,抓住了关键的内容,紧扣观点,给出了自己的分析。总之,引证法的要点就在于“引文加分析,分析扣论点”,记住这一点,就能使你的论据发挥应有的作用。二、喻证法喻证法就是通过引用成语、典故、讲故事等生动的事物来

6、打比方,从而说明一个较抽象的道理的证明方法。使用比喻法的目的,在于使说理明白、透彻,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使大家乐于接受。比喻论证法在我国古代就被广泛地运用了,孟子就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例如,孟子用“拔苗助长”的故事来说明违背客观规律就会“欲速则不达”的道理,用“学弈”来比喻说明学习的好坏在于是否专心致志的道理。2 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做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做为喻证的喻体与做为比喻的喻体不同。比喻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侧重形似,以形

7、比形;而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以正视听,力求神似,以义取形。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争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精剖喻体,丝丝入扣。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的喻证法运用得是很经典的。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用“孱头” 、 “混蛋”、 “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 “烟枪、烟灯” 、 “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 “挑选”、 “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十分贴切,浑然一体,令人信服并不由得拍案叫绝。【实战演练】一、高考广东卷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宋

8、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 字。不得抄袭。二、考生作文及

9、点评感时花溅泪我国诗人有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这句诗正说明了景随情迁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感情有很大关系。对于常人来说,一粒沙子就是沙子,而在诗人的眼里,一粒沙子可以弥漫整个世界。一粒水珠在诗人的眼里便可折射出整个世界。因为诗人富于感情,对事物的认识便不同于一般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也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事物感情的亲疏不同造成的。在“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李清照眼里,她的生活安定、幸福且少受战乱之苦,因此她才会“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然而世事沧桑,后期的地饱受战争流离之苦、丧夫之痛,对于她来说,这时的舟已是“载不动许多愁”。前一舟是幸福愉快的

10、载体,后一舟却成为了愁绪与痛苦的寄托。难道是舟变了 ?不,是她的感情变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 。她对事物的认识抑或对,抑或错,其实本无定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人说,中国人缔造了月。这话其实并未夸大。在科学上,月只是一块毫无生命和感情的星体,但由于中国无数诗人无数美丽的诗篇却赋予了月亮以不朽的生命。在王维的诗中有云: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继诗云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李白的诗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苏轼的词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间青天”这些优美的诗句,至今细细体味,仍给人尤有余香,不绝于耳的感觉。但我们同时也会发现诗人的感情却不尽相同: 王维的

11、安适,张继的失意,李白的狂放不羁,苏轼的入世旷远。也正是如此,对于一事物月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同样,对于其他事物,诗人们也同样有不同的认识,有人喜春,有人悲春;有人伤时,更有人感时。感情却是对事物认识的一基点,一个发散源。千百年后, 毛泽东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则抒发了一代伟人豁达的胸襟和壮志豪情。他对于“天”这一事物的认识也正是与他宏大的志向、博大的胸怀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便也不同。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感情亲,则对事物爱好,感情疏则对事物厌倦。其实,这本是见仁见智的。【点评】考生在诗歌的王国里纵横驰骋,而脉络是清晰的,重点是突出的,并非简单的诗

12、词名句的堆砌:以杜甫的诗句开头,引出话题的关键词“感情”;以毛泽东的诗句作结,则是将话题引向深入。诗人词人里,突出了李清照;诗词吟咏的对象里,突出了月亮。以杜甫的诗句作为标题,极为形象地统摄了全3 文。可以说,诗歌的材料成就了这篇考场美文。三、上海高考作文题目: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 字。 (2)不要写成诗歌。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四、考生作文及点评必须跨过这道坎急流跌宕险滩,潮汐遭遇暗礁,雄鹰卷进长风, 造化注定给生命以劫难,没有坎坷崎岖的人生不能谓之完美充实的人生,而饱经磨炼愈挫愈勇的人才有机会飞上天空,拥抱云蒸霞蔚或是电闪雷鸣。选择跨过人生

13、的门坎,也就选择了一条勇敢无畏又充满挑战的人生之路。当我们面对人生的劫难时,应握紧拳头,对自己说:“我必须要跨过这道坎,一定能。”挚爱的丈夫不幸死去,这无异于晴天霹雳在李易安的头上炸响。从此再没有夫妻比翼双飞共修金石录 ,新婚时娇问丈夫画眉深浅的幸福时刻也一去不复返。面对人生这一道门坎,李清照没有化作明日黄花在西风中凄凄惨惨戚戚,而是凭着对另一扇翅膀的美好回忆,在人世间单翅飞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勇敢地跨过了这道坎,在飘零的南宋活出了一个顽强美丽的易安居士。“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每当读到这里,眼前

14、总会浮现出一个目光炯炯坚毅果敢的伟男子形象。是放弃尊严还是放弃先父遗愿,在这个人生的门坎上,司马迁明白他必须勇敢跨过。他跨过了宫刑之痛,跨过了君王之恨,跨过了亲人之怨,用带着血的双手捧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面对人生的门坎,李清照和司马迁都勇敢地跨过。无论是夫君离去,国破家亡,还是尊严受辱,事业遇阻,他们都明白必须跨过这道坎,最后迎接他们的是人生的高峰。作为新时代的我们,面对人生的坎坷,难道不应该从古人身上汲取到奋斗的力量吗?“必须跨过这道坎”应是我们永远铭记在心的誓言,成为人生永远不变的坐标。跌落险滩,让我们在险滩后激起更绚丽的浪花;遭遇暗礁不要怕,让我们仍奔腾着流

15、向大海;卷进长风不要怕,让我们在旋涡中奋勇挣扎,一定能重新翱翔在蔚蓝的天。那么,面对人生的坎,让我们握紧拳头,笑着对天空说:“必须跨过这道坎,才是真正的强者!”【点评】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以情动人,观点新颖。 作者在文章中暗含了只有跨过狭隘的个人感情之坎,才能“面对人生的坎坷”, “才是真正的强者”的观点。作者在文中用李清照与赵明诚、司马迁与遭受宫刑等冲破个人私情的人生坎坷,成就了一代历史文化的事实,告诫读者面对人生的坎,我们要握紧拳头,笑对天空,去跨越人生的遭遇的“坎”。情中寓理,理中寄情,情理交融。【写作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一位老师拿着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同学们

16、,你们看到了什么?”同学们齐声回答:“一个黑点! ”老师接着问“难道谁也没有到这张白纸吗?”请就上述材料引发的联想或产生的感受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尽量运用引证法、喻证法;不少于800 字。4 思辨与情感任何文体的写作方法都不是单纯的。记叙中可以议论,议论中可以抒情。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议论文的形象性语言和情景式构思,在议论文体的写作中运用一些抒情技巧,融入自己爱憎情感,增添一份思辨色彩。一、增添论证的思辨性。事物是纷繁芜杂的,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不能简单化,说理论证要具有思辨性,就是要看到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合乎事理的评价。回顾二十余年的高考作文题,始终强调了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注重现实性与哲理性相结合,形象思维与辩证思维相结合的原则。辩证分析就是在分析问题、阐释道理时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辩证地分析应力避说“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