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论文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035461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灾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灾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灾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地灾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地灾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灾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灾论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地质灾害现状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地质灾害与预防论文地质灾害与预防论文题目题目 中国地质灾害现状系系 别别 地球科学与资源系地球科学与资源系 专专 业业 地质学地质学 学生姓名学生姓名 路玉阔路玉阔班班 级级 08 级地质学级地质学 1 班班学学 号号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 胥胥 哲哲 2009-12-26我国地质灾害现状【摘 要】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 65%,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近 23 万处,其中特大型和大型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 25000 处。【关键词】地质灾害 现状 种

2、类 分布我国地质灾害现状目 录1前言112.地质灾害现状113地质灾害种类224我国地质灾害分布335.结论55参考文献66我国地质灾害现状第 1 页 1.前 言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地质灾害死亡和失踪的人数超过千人,直接经济损失达到 55.2 亿元。国土资源部指出:其中 70%的地质灾害是人为原因造成,随着汛期的临近,各地应该加大重视,力求将地质灾害的损失将到最小。2.地质灾害现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几千年来的人文活动,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战乱,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过速增长,对自然的索取也不断加重,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也愈来愈强烈。不合理的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也使得地质灾害的发

3、育日趋加剧。在东、中部地区,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和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包括油气资源),导致地下水资源平衡条件破坏和岩土构造应力状态发生变化,诱发并加剧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盐渍、沼泽化、崩、滑、流、矿山灾害等地质灾害的发育和危害。在西部地区,由于超量开发土地、草原、森林和水资源,加速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灾害的发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也随之增多。 在所有的地质灾害中,除地震灾害外,崩、滑、流灾害是最为严重的,其以分布广、灾发性和破坏性强,具有隐蔽性及容易链状成灾为特点,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缓变型地质灾害发展迅速,危害愈来

4、愈大,成为令人担忧的地质灾害。从“成灾”的角度看,中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变化具有比较明显的方向性,即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从内陆到沿海地质灾害趋于严重。这是因为虽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几乎覆盖了中国大陆的所有区域,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使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显著不同。东部和南部地区,人类活动频繁而又剧烈,区内人口稠密,城镇及大型工矿企业、骨干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则损失惨重,另一方面,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而西部北部地区,虽然地质灾害分布十分广泛,但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我国地质灾害现状第 2 页 度低,所以危害和

5、破坏程度相对较低。调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地区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正由自然动力型向人为动力型发展,由点状向带状、树枝状、片状发展。 近来,各种地质灾害对我国危害程度日益加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等,2000) ,近年来由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上百亿元,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造成的损失每年达 200 亿元,岩溶塌陷和地下采空造成的损失超过5 亿元,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已在全国平原区的 46 个城市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地质和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时空差异大,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是世界上地质灾害

6、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995 年至 2005 年,平均每年因突发性地质灾害死亡和失踪 1108 人、直接经济损失 59 亿元,最高年份的 1998 年直接经济损失达到 150 亿元。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 全国除上海外各省(区、市)均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其中,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山西和福建等省(区、市)最为严重。地面塌陷灾害 地面塌陷主要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岩溶塌陷灾害分布在 24 个省(区、市)的 300 多个县(市) ,塌陷坑总数达 4.5 万多个,中南、西南地区最多,约占总数的 70%。全国有 20个省(区、市)发现采空塌陷。黑龙江、山西

7、、安徽、山东等省最为严重。地裂缝灾害 全国有 24 个省(区、市)发现地裂缝 1200 多处,地裂缝在河北、陕西、山西、江苏等省最为发育。地面沉降灾害 主要发生在我国中东部的平原和盆地内,上海、天津、西安、太原等 50 多个城市存在地面沉降。在 15 日举行的第十七期国土资源管理市长研究班上,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王瑞生介绍,19952007,全国因地质灾害共造成 13650 人死亡和失踪、财产损失达 717 亿多元,平均每年因地质灾害死亡和失踪 1050 人,直接经济损失 55.2 亿元,其中 70%的地质灾害是人为原因造成。王瑞生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类工程活动力度的进一步加

8、大,以及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局地暴雨次数的增多和沿海地带台风的频繁袭击,我国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必将越来越大。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已成为地质灾害多发区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必须做好的关系全局、影响全局的重要工作。(三) “十一五”面临的防灾形势“十一五”期间防灾工作面临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山地丘陵占国土面积的 65%,具有极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物质条件;另外,据气象、地震部门预测,本世纪前期,气候变化和地震我国地质灾害现状第 3 页 均趋于活跃期,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

9、增多,地震活动频繁,强降雨过程和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将加剧。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地质灾害必将呈长期高发态势。二是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呈不断上升趋势。中、西部地区地质环境脆弱, “十一五”期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引发大量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东部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都市圈逐渐形成,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将导致大面积的地面沉降灾害。全国各地采矿积淀的环境问题,形成了许多地质灾害隐患,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在矿区和矿业城市普遍存在。三是我国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影响着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运

10、营。3.地质灾害种类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 12 类、48 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 。它们是: 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我国地质灾害现状第 4 页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

11、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2.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4.我国地质灾害分布我国地质灾害种共发育有较大型崩塌 3000 多处、滑坡 2000 多处、泥石流 2000 多处,中小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则多达数十万处。全国有 350 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 余座大型工厂、55 座大型矿

12、山、3000 多公里铁路线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 24 省、区、市都发现岩溶塌陷灾害。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近 3000 处,塌陷坑 3 万多个,塌陷面积 300 多平方公里。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 20 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 180 处以上,塌陷面积大于 1000 多平方公里。全国共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 16 个省(区、市)的 46 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地裂缝出现在陕西、河北、山东、广东、河南等 17 个省(区、市),共 400 多处、1000 多条。据统计,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 300400

13、人死亡,经济损失 100 多亿元,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每年造成 1000 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 200 多亿元。一些地区和县(市)的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我国地质灾害现状第 5 页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格局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与方式,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及其强度等有着极为密切关系。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玛拉雅构造带聚汇部位,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印度板块向北对亚洲板块的碰撞使中国大陆承受着最主要的地球动力作用。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

14、的碰撞边界上产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喜玛拉雅山脉,并使青藏高原受压隆起,东部因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了华北、东北地壳向东拉张,形成华北和松辽沉降大平原。这两种活动构造带汇聚和西升东降的地势反差,不仅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轮廓,同时也是形成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 东西向构造与北北东向构造的交叉,使中国在大地构造和地形(主要表现在山脉和盆地的走向上)上形成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分区特点,从而使我国地质灾害的区域空间分布同样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亚带成网的特点。 从西向东,大体可以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哀牢山,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为界分为三大区。西区为高原山地,海拔高,切割深度大,地壳变

15、动强烈,构造、地层复杂,气候干燥,风化强烈,岩石破碎,因而主要发育有地震、冻融、泥石流、沙漠化等地质灾害。中区为高原、平原过渡地带,地形陡峻,切割剧烈(相对切割深度为巨大),地层复杂,风化严重,活动断裂发育,因而主要发育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变形、黄土湿陷、矿井灾害等地质灾害。东区为平原及海岸和大陆架,地形起伏不大,气候潮湿且降雨量丰富,主要发育地震、地面变形、崩、滑、流、河湖灾害、海岸灾害、盐碱(渍)化、冷浸田等地质灾害。 从北向南,阴山天山、昆仑秦岭、南岭等巨大山系横贯中国大陆,沿这些山系,崩、滑、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严重。它们的相间地带(大河流域),土地沙化、盐碱化、黄土湿陷及水土流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