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韩愈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031757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0.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韩愈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韩愈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韩愈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韩愈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韩愈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韩愈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韩愈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韩愈篇)第 1 页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三)韩愈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一、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既立 业又立言,大力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 代文章先河,功绩光耀千古。这个人就是韩愈。 作家档案 韩愈: 768 年824年 字号:字退之;因郡望昌黎,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籍贯: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时代:唐代 仕途: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 岁

2、赴长安考进士,三 试不第。 2535 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 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 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 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 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 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 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不久回朝, 历国子祭酒、 兵部侍郎、 吏部侍郎、 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作品: 韩昌黎文集。其中有议论文,如原道 、 论佛骨表、 师说 、 进学解等;传记 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赠序,如送孟东野序、 送董邵南序等;诗歌,如山石、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3、 、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早春等。 名望: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 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 “ 杜诗韩笔 ” 。其诗对宋诗影响极大,与孟郊等人被称为“ 韩孟诗派 ” 。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 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文学上,韩愈反对骈体文,提倡散体文,主张文以载道,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人。古文家 李翱、皇甫湜及著名诗人张籍、王建、贾岛、李贺均出其门下或受其提掖。 其作品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

4、色,除贯彻其务去陈言和文从字顺的主张外,尤 善于锤炼词句,推陈出新。 突出成就 儒学 韩愈不仅是唐宋古文运动中的一员健将,也是由汉唐注疏之学向宋明新转变过程中的一位关键 人物。 他和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 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他在文学主张与创作理论上提出: 1、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道合一,以道为主。 2、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等诸家作品。 3、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 “陈言务去”。 4、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 答李翊书) 。 5

5、、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评论资料 柳宗元答韦中立书说: “今之世不闻有师, ,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 师说 ,因抗颜而为师。 , 愈以是得狂名。” 裴度寄李翱书说:“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 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称其文章“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说: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韩愈篇)第 2 页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 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苏

6、东坡云:“欧阳文忠公言: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谓唐无文章, 唯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平生欲效此作一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 教退之独步。” 叶燮原诗说:“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舜钦)、 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皆愈为之发其端。” 皇甫湜云:“韩公愈茹古涵今,无有端涯。及其酣放,豪曲快字,凌纸怪发,鲸铿春丽,惊耀 天下。 ” 三、作品在线 作品概述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 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

7、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 长篇,有 原道 、 论佛骨表、 原性 、 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 获 麟解 ,比喻巧妙, 寄慨深远;长篇如 送穷文 、 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 笔触幽默,构思奇特, 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 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 、 颂体 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 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 顾命 、 周礼 考 工记 梓人职 。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

8、 一炉。学史记、 汉书 ,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清 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 南阳樊绍述墓志 铭 、 贞曜先生墓志铭等。 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语言鲜明简炼, 新颖生动,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 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 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 、 祭柳子厚文。 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 、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 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

9、、 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 作品读思 选文一: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晚春 【导读】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有心人总是触景感世,并能一叶知秋。所感之世,多 是历史的脉动;所知之秋,不乏社会的时事。感怀者必是心有所系,知秋者总会事有所忧。故语时 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若非大贤笃志,孰能如此?也只有平时感时忧国者,才有不同 常人的眼光,不同常人的见识,才能在花草、车马、时曲、习俗之中,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体会 出政治得失和时事迁变的大道理。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晚春二首,看似只是在描写春天的景色,但其中深意 却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

10、不同的领悟。 【正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韩愈篇)第 3 页【整体感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 八”。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这首诗描写早春景色并寄赠张籍,原共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从第二首“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看,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以事忙年老推辞, 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

11、,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 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 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 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 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 快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想看个仔细时,地上却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反而 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 挥洒

12、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 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 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 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 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 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 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 “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 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 “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 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机。而烟柳呢?已经是“

13、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 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 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 得又惊又喜。 这一些些轻淡的绿, 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 可是到了晚春则 “草树知春不久归”(韩 愈晚春),这时哪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了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 最好处却

14、又在早春。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 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 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 如果没有锐利深 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晚春是韩愈小诗中的名篇。诗写暮春景象,并触景生情,立象寄意,婉曲地托寓一种讽谕 意旨。 暮春时节,草树繁茂,红紫芳菲,榆荚飘落,柳絮飞舞,本为实在景象,但诗人却并不直写, 而是将诸多构成暮春景象特征的主体人格化,从而使实在的写景富于奇情异趣。草树芳菲,是因其 得知春天即将过去的信息而赶紧争奇斗艳,而杨花榆荚本无香色艳姿, 却也来凑热闹, 其结果只能 像冬

15、季的雪片那样漫天飘飞,争春的结果变化了冬景, 客观的效果完全转化到了其主观的反面,实 在令人可笑。 因此诗中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从 另一个角度看,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 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也是值得赞扬的。 在艺术手法上,此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 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着想之奇是前此诗中罕见的。最奇的还 在于“无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费人咀嚼,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有人认为那是劝 人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杨花榆

16、荚”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杨 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还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 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 ” (刘永济唐代绝句精华 )姑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韩愈篇)第 4 页仅就其解会之歧异,就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 【读思牵手】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晚春二首,写出了早春、盛春和晚春的不同景象,呈 现给我们无尽的美感。你能搜集整理一些关于“四季”的写景的诗词名句吗? 【释疑参考】 (一)触摸春天的心跳 春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春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春夜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春水春水碧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