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028641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用机制与实证分析,周杰琦)目前学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仍未达成共识,全要素生产率是个内涵和外延模糊的概念(郑玉歆,1999) 。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对于本文后续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研究都尤为重要。荷兰学者Tibergen(1942)将时间因素引入到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开创性提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全要素生产率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最早起源于Solow(1957)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其目前已成为分析经济增长源泉以及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按照Solow 经济增长理论,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种生产投入要素(如资本、劳动

2、投入、能源、自然资源等)贡献之外的、由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管理创新、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所导致的产出增加。在此意义上,全要素生产率也称为Solow 剩余。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被解释为生产函数的整体移动,而要素投入变化则指要素投入沿着生产函数本身的移动。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全要素生产率被解释是外生的技术进步,因此, 技术进步独立于经济体的其他任何变量而产生。有的学者认为,Solow 剩余“测量了我们在经济增长源泉中无法全部解释和分析的因素”,它不仅包含:依赖创新推动的技术进步、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效率提升,还包含了一系列未知的复杂因素,如数据测量误差、模型变量遗漏、模型设定偏误、经济

3、周期波动的干扰等。然而,Jorgerson 和 Griliches(1967) 却认为,Solow 剩余不过是投入要素不恰当测量所造成的结果,如果投入要素被正确测量,Solow 剩余则不复存在。 由上可见, 即便从索洛剩余的角度来界定全要素生产率,学术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和外延也未能形成一致的认识。这种局面容易导致有关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出现混乱,甚至妨碍该研究领域的深入向前发展。以中国情况为例,目前,由于概念定义、数据处理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国内外研究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的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分歧,比如,Young(2003)测算的结果为1.4%,Chow (2002) 测算的结果为2.

4、68%,郭庆旺等 (2005)测算的结果为0.891%。不过,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表明中国经济是典型的粗放型增长,因此,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 为了使本文后续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结果与其它研究更具可比性、允许采用多种方法估测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后面的实证结果能够得到清楚的解释,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及其内涵做出更为全面而广泛的解释。笔者分析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刨除了资本、劳动、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要素投入的贡献和作用之外,其它所有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的有机综合体。本文所指的全要素生

5、产率不仅包括Solow 经济增长理论假定的非体现的、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进步(如创新的管理和组织方法、研究开发投入、创新活动、政策法律等),还包含了与资本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改进紧密联系的体现式的技术进步(如投资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教育进步所引起的劳动者素质提高)。按照体现型技术的理论, 技术进步可以体现在要素投入质量上的改进。就资本投入而言,体现型的技术进步意味着, 资本设备在设计、质量和功效方面的改善。对劳动投入而言,体现型的技术进步意味着, 劳动者教育水平的提高及知识技能的改进。此外, 随机因素和数据测量误差也包括在全要素生产率当中。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源的类别来看,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可以

6、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变化率、技术效率变动率、资源配置效率、规模效率变化等等。技术进步变化率不能完全表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从经济学意义来看,技术进步主要是指新的知识和技能、新生产工艺、新采用的设备或改进的旧设备、研究开发以及新组织管理框架等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 进而引起人们劳动生产率、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技术效率变动率也不能完全代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技术效率刻画了生产中现有技术的使用状况,Farrell(1957) 首先提出了技术效率的估测方法,Farrell(1957) 的技术效率是指在给出一定要素投入下,某企业的实际产出与相同投入要素条件下的最大可能产出的距离,因此。 Farr

7、ell 测算的技术效率具有相对意义。 另外,资源配置效率衡量了生产要素配置的有效状况;而规模效率则度量了生产规模的有效状况。总之,本文分析的全要素生产率不仅涵盖了除各种要素投入之外、各种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技术进步率、技术效率、R李京文等利用中国1978 一 1995 年的数据测算了18 年中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汤锦春(2000)揭示了总产出与投入要素之间的生产函数关系,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投入量和单位劳动产出之间的资本技术函数关系,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劳动投入量和单位资本产出之间的劳动者素质函数关系,建立了生产系统函数,并由此导出了测算技术进步率的公式。蔡防等(2000)对地区

8、经济增长的趋同性进行了分析,对西部开放战略有一定的启示。易纲、樊纲和李岩(2003)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仅仅依赖于投入驱动的观点,提出了四点中国经济在效率提升的证据,并在回顾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兴经济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上要与发达国家相同。谷金花(2005)对湖南省的制造业吓P变动进行了研究,并运用基于距离函数的Malmquist 指数方法对湖南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的变动和技术进步进行了度量。郭庆旺等(2005)在分析比较了全要素生产率四种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估算了我国1979 一 2003 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做了简要分析。阮敏(

9、2006) 用全要素生产率对湖南经济增长进行了分析,采用传统的增长理论确定劳动产出的弹性,用内生增长理论来研究研究全要素的组成,但是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究竟是何种因素导致的没有做进一步分解。陈伟光(2004)从经济增长角度出发,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政策建议。陈秀山等(2004)运用索洛模型对中国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进行了研究。金相郁(2007)分析了1996 一 2003 年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因素。邓利方等 (2006)对广东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与分析。吴新博(2006)运用 Malinquist 指数法对我国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定并比较分析了差异与

10、原因。王永康等(2007)对福建省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计算分析。易行健等(2007)比较分析了广州与上海的全要素生产率。史修松等(2006)对 1993 一 2003 年中国建筑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分析研究。赵伟等(2005)运用 Malmqulst 指数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解。岳金桂等 (2007)使用了 KALMAN滤波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但是没有深入讨论方法的可适用范围。罗长远(2006)则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FDI、国内资本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楚钮(2003)和焦彦龙 (2003)则定性分析了如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参考文献(基于DEA 方法的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

11、研究,杨玮)l 保罗克鲁格曼.东亚奇迹的神话J.外交事务, 1994,3(6):62 一 78 2蔡肪,都限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 2000(20):30 一 37 3 嫦继峰,潘家坪.对林业投入的思考J.林业经济 .2000.5 4 陈伟光 .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分析及其改进的政策J.当代财经, 2004,(07):24 一 27 5l 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明.中国社会科学,2004,(05):117 一129 6 楚任 .全要素生产率政策J.2003 , (01):30 一 32 7 邓利方,余甫功.广东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

12、:1980 一-2004J. 广东社会科学,2006,(05):39 一 4 降全国森林资源统计仁M.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2003. 四高鸿业 .西方微观经济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高平亮,豆志杰 .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 【川谷金花,王国顺湖南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5,(10):1一 72 12郭庆旺,贾俊雪.中国经济波动的解释:投资冲击与全要素生产率冲击工Jj.管理世界, 2004,(07):2228 113郭庆旺, 赵志耘, 贾俊雪 .中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

13、产率分析fjl. 世界经济, 2005,(05):46一 53 1141 郭庆旺, 贾俊雪,积极财政政策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4)二 54 一 62 口 5韩杏容,夏自谦等.我国林业经济增长整合模式分析f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6 116)侯元兆 .林业分工论的经济学基础J.世界林业研究,1998,11(4):1 一 8. 17黄顺斌 .林业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途径J.福建林业科技,2005,32(3):233 一 235. 汇 18金锡沫等 .中国林业产业政策及其区域比较研究J.林业经济, 1994,5 119金锡沫等 .中国投资环境与林业经济区域

14、初步分析IJ.林业经济, 2001,1:35 一 39 肆 0金相郁 .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与决定因素:1996 一 2003JI.经济评论, 2007,(05):14 一23 121蒋峥 .森林产业面临战略转变.林业经济文摘,19%一 04-20(4) 峥 2j 蒋海,苏志尧,先锋.林业产业化理论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1998,(3):16 一 20,L23 焦彦龙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J.探索与求是, 2003, (03):38 一 39 24孔翔,万广华.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决定因素:1990 一 1994J.经济研究, 1999,(07)二 40 并 8 降 51 李宏 .林

15、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J1.世界林业研究,2000, 13(2):41 井 6. 26李京文,乔根森,黑田昌裕,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27李京文 .中国生产率分析前沿t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5 一 28 【28刘璨, 任鸿昌, 薛同良 .苏北平原地区森林贡献与效率测算及分析J.林业科学, 2005,41(5):8 一 13. 29刘俊昌 .林业产值的计量,分析私l 应用研究,北京林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2 年. 30刘小玄,郑京海.国有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1985 一 1994tJ.经济研究, 1998,5(01):

16、37 僻6 31刘伟,李绍荣.所有制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要素效率提升J.经济研究, 2001,(01):3 一 9 32罗长远 .FDI、国内资本与经济增长1987 一 2001 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世界经济文汇, 2006,(04):27 一 3 33罗志如,范家嚷.当地西方经济学说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62 34赖作卿,张忠海.基于 DEA 方法的广东林业投入产出效率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8,31(4). 351 马天乐,刘璨.中国林业总要素生产率测度与分析J1.林业经济,1992.4 【36 邱阳,杨俊,廖冰,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综述,重庆大学学报,2002:25(ll):38 一 1. 37阮敏 .全要素生产率与湖南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6, (0l):50.53 【38史修松,徐康宁.1993 一 2003 年中国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