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划的变迁与经济重心的移动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8025650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区划的变迁与经济重心的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经济区划的变迁与经济重心的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经济区划的变迁与经济重心的移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济区划的变迁与经济重心的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区划的变迁与经济重心的移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经济区划的变迁与经济重心的移动 第一节 战国秦汉经济区划的定位一、中国古代经济区的出现(一)夏商时期 黄河中下游平原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农业区,也是最主要的经济区。 (二)商代 1、黄河中下游经济区(商代早期) a、农业品种繁多,酿酒业发达 b、畜牧业发达,成为重要生产部门 c、渔猎业出现 d、手工业:青铜制造业、蚕桑、丝织 2、关中经济区(商代中后期) 新兴的农业区在泾渭流域崛起,即所谓的关中平原 a、农业发达,出现三圃制耕作 b、青铜工具普遍使用 二、战国时期经济区的分立 (一)关中经济区(关中、西北、巴蜀) 关中经济区是战国时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一个具鲜明特色的、界限分明的经济区。

2、 1、关中地区(陕西省的中西部) a、农业 商鞅变法,秦推行农战政策,大力发展农业 郑国渠开凿,农业产量提高 b、商业 秦采用抑制私营工商业,发展官营口工商业政策 2、西北地区(甘肃省东部和陕西西部) a、周秦时代:畜牧区 b、泰国向西北扩大,变为半农半牧区 3、巴蜀地区(四川盆地) a、农业 李冰修都江堰,灌溉良田,物产丰富 b、手工业 竹木器,巴蜀织锦 (二)中原经济区 1、范围: 河南北部、山东南部、陕西南部和河北南部 2、经济特点 农工商业高度进步,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繁荣 (三)齐鲁经济区 1、地域范围 山东省全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 2、经济特点 因自然条件不同,形成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特

3、色。 a、手工业 纺织业、冶铜、采铁和制盐业发达b、商业 私营工商业发展较快,临淄是战国时期最发达的工商业都会。 (四)燕代经济区 1、地域范围 龙门、碣石以北地区,包括燕国、赵国的北部和中山地区,即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北京 市一带。 2、经济特点 畜牧业发达,多马、牛、羊等畜产品,农业较粗放,是个半农半牧区。铜铁矿产丰富,皮 革制造业最为发达。 (五)江淮经济区 1、地域范围 江淮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吴、越和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的楚, 地域辽阔。 2、经济特点 a、商业 商业较发达,外销商品以土特产为主。 B、手工业 矿冶业,兵器制造业和造船业发达。 三、两汉经济区划的

4、地位 (一)关中地区 1、地域范围 函谷关以西地区,又称山正西。由关中平原、巴蜀地区和西北地区组合而成。 2、经济特点 (1)农业 a、关中 推行“实关中”政策,采用先进农耕技术:代田法、区种法;兴修水利;推广铁农具、牛 耕 b、西北 开拓西疆,河西走廊农业发展 (2)手工业、商业 以官营口手工商业为主,属纯消费性的工商业,与农业生产没有必然联系。 (3)东汉开始,关中丧失政治、经济中心地位。 (二)关东地区 1、地域范围 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汉代被称为关东,包括战国时期的三河、齐鲁、燕代三个区域。 2、经济特点 农业发达,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以农业为基础,是农业经济的一部分。 (1)农业 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业提高。农业区向北、南、东三个方向扩张。 (2)手工业 纺织业、冶铁业发达 (3)商业 经济都会 70%分布在关东地区 (三)江淮地区从东汉开始,江淮以南地区的经济有一定发展,粮食产量有一定的提高。其经济远远落后 于关中和关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