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023723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5.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宋明理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宋明理学的基本主张和人生观点。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理解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以增强学生对古人道德情操的感性认识。通过设置情景,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感受先代哲人睿智的哲理思想,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感受理学家们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

2、价值。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难点: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主要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结合教师讲述法, 师生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提供相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宋明时期理学的主要观点和人生主张。教师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理学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人生哲理。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利用成语故事“程门立雪”来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江南春绝句和泰山红门宫图片。江南春绝句 唐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

3、雨中。设问:这种情景的出现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概括: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教、儒家学说互相吸收、融合,从东晋到隋唐时期,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儒学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佛教、道教的教义和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之间的冲突促使一些儒家学者提出结束三教并行,重新确立儒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的要求。 可以简单地说, 理学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先秦儒学的回复与创新。所以理学又被成为新儒学。一、寻孔颜乐处:理学的发端教师简单介绍周敦颐的生平及教导“二程”时强调追寻“孔颜之乐”的历史典故。设问:这反映了周敦颐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和追求?概括:在周敦颐看来,颜回之乐并不是贫贱本身可乐,而是颜回

4、达到了一种超越利害得失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带给他一种快乐。周敦颐之后, “寻孔颜乐处”成了宋明理学一个内在的主题。过渡:周敦颐提出的这个命题对二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直接促使二程对人生和宇宙问题的思考。二、二程悟理:理学的建立万物皆有理,顺之则易,逆之则难,各循其理,何劳于己力哉。二程遗书设问:程颢指出了的这里的“理”指的是什么呢?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谈的物理、道理是否有相通之处?概括:理学中所说的“理”,其中两个最主要的意义是指事物的规律和道德的原则,在人身上则体现为人性。在理学家看来, 理虽然可以主要分析为这样几种不同的意义,但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即道德原则实质上是宇宙法则在人类社会的特殊表现形

5、式而已。程颢的弟弟程颐也提出了理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就是“性即理”,“性”就是指人的本性。 程颢是用“理”来规定、界定天的概念, 天是最高的本体。 程颐则用“理”来规定、来解释人的本性。过渡: 在修养方法上, 程颐强调通过格物得到具体事物之理。这个思想对程颐之后的另外一位思想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格物致知:理学的成熟教师简单介绍朱熹的生平。学生问:“昨谓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如何?”朱熹答:“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此天地, ”学生问:“理在先,气在后?”朱熹答:“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学生问:“必有

6、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朱熹答:“此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塔处, ”朱熹朱子语类设问:朱熹是如何来看待“理”与“气”的?概括:朱熹认为“理”先于“气”, “气”依“理”而存在。“理”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 也是事物的价值标准。那么怎么样来认识这个“理”呢?朱熹发挥了 大学 中的“格物致知” 的思想, 并加以具体化、 通俗化。 朱熹认为 “格物” 的途径很多, 内容非常地广泛,我们可以来看朱熹的一首诗:观书有感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设问:请同学们站在理学的角度上

7、,再读这首诗会有什么新发现呢?概括: 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在这首诗里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其一生都在追求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遏人欲而存天理” 。朱熹设问:这里反映出朱熹在治国问题上有着怎样的主张?概括:朱熹主张应该“正君心”,有点类似于孔孟所说的“仁”。在这个基础上,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因此,他也关心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希望从基层入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穿衣:要颈紧、腰紧、脚

8、紧;说话:凡为人子弟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详缓看字;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朱熹童蒙须知设问:看到这些行为规范,同学们有何感想?概括:按照朱熹的逻辑,如果连日常生活细节中的良好习惯都难以养成,那么就谈不上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更不用说治国平天下了。也就是说做大事业必须要从小事做起。过渡:在朱熹的同时,已经出现了和朱熹思想相抗衡的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思想。甚至他们还发生了一场专门的学术辩论会,史称“鹅湖之会”。四、发明本心:理学的发展教师介绍“鹅湖之会”的相关情况。设问:结合这个故事,谈谈陆九渊的主要思想主张?师生共同探讨指出指出:陆九渊主要以“

9、发明本心”为学说宗旨。“本心”即心中本有的道德意识。 他认为宇宙的根本法则是“理” ,心中本来具有的道德意识也是“理”, 因此“心即理” 。他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过渡:陆九渊的理论知识勾勒了“心学”的一个轮廓,要进一步了解心学,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位重要人物,这个人的经历非常传奇,他就是王阳明。教师讲述王阳明“格竹子”和“龙场悟道”的历史故事。设问: “良知”指的是什么呢?教师补充讲述王阳明弟子捉小偷的故事。设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概括:每个人都有良知,这良知便是人的本心。人凭着良知,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人人按本性做,都是圣人。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良知

10、”是“知” ,推致“良知”的行为是“行” ,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阶段小结: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下列表格。宋明理学是在儒学受到挑战的情况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重新振兴本土文化的一次积极的尝试,从而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的: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理学派别代表人物核心观点地位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从理学的发展史中我们发现,从古代一直到现代,中国文化一直在和各种外来的文化因素的互动场域里面不断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反而使

11、儒家文化深入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进而重新掌握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外来因素并不是儒家发展的障碍,恰恰可能为儒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一些营养、契机,给儒家认识自己提供更好的参照。问题探讨:在19 世纪后期以来,我们面临着新的现代化社会变迁的时代,遇到了更广泛的世界文明的环境,同样也遇到了社会价值的重建的课题,重新审视宋明理学的产生、建立和发展,可以为我们今天提供哪些思想文化上的启发呢?概括: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课堂结束语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 张载板书设计:宋明理学孔颜乐处:理学的发端二程悟理:理学的建立格物致知:理学的成熟发明本心:理学的发展作业布置 :1. 在朱熹看来,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 “理”。“格物致知”这一概念中“格”字的含义应是A研究 B规格 C人格 D格子2.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开创的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推进了理学的发展。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A. 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 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C. 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 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教学反思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