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人文水乡天马村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8023679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人文水乡天马村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走进人文水乡天马村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走进人文水乡天马村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走进人文水乡天马村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走进人文水乡天马村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进人文水乡天马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人文水乡天马村(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进人文水乡天马村走进人文水乡天马村发布时间:2012-06-07天马全景图石板巷纪楼秋枫树与月湾河天马村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人文水乡,它毗邻城市中心,与生态旅游景区小鸟天堂紧紧相依。村里四周河涌环绕,沿着河涌走,可以看到碧水绿树、小桥横枕。村内青砖瓦屋密集,石板小巷蜿蜒悠长,碉楼、祠堂、庙宇、洋房等散落其间,形成了一幅韵味十足的岭南水乡画卷。 从银湖大道转入村道,穿过气势恢宏的天马门楼,便进入了天马村。在村内的主干道路旁,天马河碧波荡漾,对岸就是闻名遐迩的小鸟天堂景区。在天马村村委干部的引领下,我们沿着东西走向的月湾河,深入地品味天马村的自然人文景观。天马古时为海中洲岛,是“水国” ,后来马山四

2、周的冲积层加厚成陆,但村内河道成网,保留明显的水乡特征,稻田、果园、葵围、河涌、小桥、水榕、蚝壳屋、石板路等散落其中。随着陈族人口繁衍,天马继续以马山为中心,面海扩展,民房越建越多。560年来逐渐形成如今的天马村,集祠堂、庙宇、牌楼、文阁、碉楼、圩市、学校等于一体的完整村落系统。碉楼古树交相辉映天马村内河涌环绕,沿着月湾河走至五村便见掩映榕荫下的接龙桥。桥名因清代时期在此接龙舟而得名。桥按照祖居石头北角接龙桥式样而建,因陈族祖先陈可宽在北角的接龙桥被凶徒推下河而杀害的,以此铭记先人。接龙桥的不远处耸立着一座四方形碉楼,名为南安楼,高约10米,宽约4米。斑驳的墙壁上,多个射击孔整齐地散布,生锈的

3、铁窗虚掩,使碉楼外观顿显沧桑。南安楼墙角生长着一棵古老的秋枫树,至今已有几百年树龄,它枝叶繁茂,部分甚至探到了河面上。倒映在河中的碉楼、古树,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古朴而灵动。据说,四邑历史上治安混乱,县城一般筑城墙保卫,而乡村多建碉楼守护,以致地区内碉楼林立。天马村旧有碉楼5座,现仅存3座,除了五村闸口的南安楼外,还有六村的西宁楼、七村的新安楼。它们肃穆挺拔、从容淡定,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古老的村落。在南安楼周边,保留着新中国成立前建起的“米机” (粮食加工厂) ,以及之后建成的葵厂,它们静静地伫立,仿佛向世人无声地诉说着繁华落尽后的落寞,又似乎静待着重新闪亮登场的一天。在米机斜对面的还有一间

4、巧师庙,是天马建村时陈氏族人为了纪念陈巧真君而建造的,每到“巧祖诞” ,庙里香火鼎盛,庙外人潮涌动。石板路隐现洋楼圩市天马村旧村落内民居鳞次栉比,建筑密度很大,居民点以村内的马山为中心而聚落。其建筑布局与风水也有很大的关系。旧说,马山形态像一匹马,北面是山面,也就是马背;西北面是马头;南面是山背,也就是马肚;东面和东南面是马臀。因而天马最初建村从三村开始,以后逐渐依次向西北西南方向扩展,至今围马山而居的有三村(平章里) 、四村(安怀里) 、五村(南安里) 、六村(仁厚里)和七村(新华里) 。穿过笔直幽深的小巷深入村落,走至尽头,一条蜿蜒的石板小路闯入眼帘。石板路由麻石板铺设而成,宽约1米,左右

5、两端隐没在青砖瓦屋之中。幽幽的青石板路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沧桑,散发着古朴浓郁的历史气息。踏着石板路往东北方向走,沿路民居鳞次栉比,行至六村马山脚下,一幢4层高的洋楼依山而立。据介绍,这栋洋房叫“修纪祖楼”,简称“纪楼” ,为该房族人于1934年所建。村民又称之为“鬼楼” ,一说当时洋楼叫“番鬼佬楼” ,简称为“鬼楼” ;一说修纪祖陈西屏葬于马山三角市的峭壁上,由于坟墓没有拜台,就建洋楼以楼面作拜台,因此人称“鬼楼” ,即拜鬼所用。建国前,该洋房做过乡公所和绍箕小学校舍。民国初至抗战前,天马乡曾先后办过多所小学校。1943年政府分布国民学校制度,一般小学改为国民学校,乡镇设立“中心国民学校” 。

6、天马乡中心国民学校为县属较强实力的学校,校舍由祠堂改建,又用了原绍箕小学校舍(纪楼) 。据村民陈盈德回忆,乡绅陈仁俊任校长时还亲自制订该校学生守则:一、品行不好,便是坏人;二、有书不读,何以敬人;三、同学偷懒,不是天马小学生;四、不敬师长,不是天马小学生;五、不孝顺父母,不是天马小学生;六、不讲卫生,易生疾病;七、我不赌博,我不打人,也不骂人;八、对人和霭,待人有礼貌;九、乡里兄弟,同是亲人,莫因小事,有伤和气。纪楼在建国后又做过乡政府, “文革”前为管理区址, “文革”后改做天马小学一、二年级教室,现已空置。经历时代的变迁后,纪楼依然屹立不倒,保留着原有的建筑风貌和特色。除了纪楼外,三角市还

7、保存了另一栋小洋楼,天马村民陈柏梅在会城开设西医诊所,于民国时期建造了这栋颇具欧美特色的小洋楼。除此之外,在天马旧村,还随处可见各式的牌坊、社坛和武馆,以及过去村民晚上文娱活动聚集点的“馆仔” ,用于保护沙田治安的岗哨“沙馆” ,单身男子汉谈天、住宿的“散仔馆” ,未婚女子聚会、住宿的房屋“女仔屋” 。继续往前走,只见几间旧式商铺建筑立于三叉路口的位置。这一地带被称为“三角市” ,因商铺建筑布局地形呈三角形而得名。这里原为天马四村、六村、七村的交界处,由于村民汇集,在民国时期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圩市。据村里的老人说,以前这里曾是村民活动中心,每天下午5时吃晚饭后,村民陆续来到这里,听七八十岁的老人

8、讲故事,一般至晚上8时左右才散开。最有名望的“武官”家族每一条乡村都有一口池塘,天马村也不例外。绕出三角市,穿过一条更狭窄的小巷,一口三角形池塘跃然眼前。池塘周边绿树萦绕,池中鱼儿活蹦乱跳,好不快活。池塘西面耸立的新安碉楼,依建在月湾河旁。池塘南面是一片民居,因为依靠池塘而建,所以名为塘边。塘边村建筑整齐划一,保存也较为完好。其中有一座特别的二层青砖大屋,为乡绅陈仕芬、陈仕俊的故居。这一房屋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融合了中西建筑特色。据陈仕芬、陈仕俊的孙侄女说,以前陈仕芬、陈仕俊就住在这里,后来搬迁到了香港,经过岁月的洗礼和多次运动,房屋遭到很多破坏。曾经有人说,小鸟天堂的白鹤、灰鹤,天马村既

9、有好人,也有坏人。白鹤洁净,代表好人,灰鹤问个夜间出动,代表做贼是坏人。陈仕芬、陈仕俊兄弟作为乡绅,在天马村很有口碑,村里人都说他们为人正派,在外善于与各方相处。兄长陈仕俊毕业于黄埔军官学校南京本校,曾一度担任国民党军队团长。他对天马有着深厚的感情,长期居住天马村,期间还担任中心国民学校长,提校训,出版校刊。弟弟陈仕芬文化程度高,为人善良,在乡里德高望重。陈仕芬、陈仕俊兄弟二人均在抗战时期做出积极贡献。陈仕俊、陈仕芬家族多出“武官” ,在天马最有名望。他们的前五代,即祖父的曾祖父陈忠勤及其长子陈天柄,长孙陈兆熊均有武官头衔。陈兆熊的独子陈炽昌是武进士,钦点“传胪” 。陈炽昌的儿子陈锡藩即是陈仕

10、俊、陈仕芬的父亲,前清武官,在辛亥革命中反正。陈锡藩,字理元,号西屏,以号行。曾在北洋将弁学堂毕业,清末时任新会参将署哨官。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11月9日,广东省宣布独立,当天新会商绅各界在会城马山集议宣布反正,与清政府脱离关系。10日,民军由江门进入会城,宣布光复新会。陈西屏与罗克家率弁丁响应反正,抛弃军衣,加入起义的民军。又打开监狱,释放犯人200余人,并从狱中迎出同盟会会员邓汉荣,让他驻参将署主持邑城军务。天马陈氏祠堂“务本堂”沿着月湾河环绕天马村一圈,一条更为宽阔的河涌在眼前展现,这便是天马河。河滨路上商铺林立,人群熙攘。走过天马商业街,只见空旷的广

11、场上建有一座气势恢宏的祠堂建筑,正对龙门牌坊。该祠堂为天马陈氏祖祠,又称“太祖祠” 、 “务本堂” ,约建于1830年,是天马陈族供奉祭祀始祖的重要场所。该祠堂背靠马山,面向天马河,门前设有小广场,供族人举行集会、庆典等活动。天马“陈氏祠堂”为硬山顶式、清代典型的岭南祠堂风格。入口采用岭南地区惯用的凹斗式大门做法,门前有石柱门廊,梁架均做斗拱及梁头雕花装饰,大门两边设有须弥座塾台,又称钓鱼台,祭庆时可供乐师在此奏乐。堂号“务本”有深刻意义,它教育后代要务实,做实事、走正道,而不是“务虚” 、 “务外” 。祠堂分前座、中座、后座三进,为“前门、中堂、后寝”的传统建筑形制,左右两廊衔接。前座有门厅

12、,后是天井。天井后是中进,即正厅,厅堂轩昂宽敞,匾额“务本堂” ,是族人聚会议事的场所,为整座建筑的主体,因此整个祠堂也因习惯称作“务本堂” 。第三进为后座,是祀厅,前有天井,后墙设神龛,供奉天马陈氏开族祖以及历代祖先牌位。明间前面设有木隔扇屏风门,与外间阻隔挡煞。整座祠堂中轴对称,布局严密,面阔11.6米、进深37.25米的长方形,建筑面积约300多平方米。务本堂左右两侧还建有北极殿,景彝书室,关帝古庙等建筑。需要指明的是,景彝书室虽名为“书室” ,实则陈族人拜祀陈巧祖师的庙宇。天马陈族先祖、棠下石头陈氏二世祖陈巧(1242-1369年) ,有德才,举孝廉,于元代中期遁入庐山修道,修成真君,相传有128岁长寿,明初回新会施医赠药,旧时新会、番禺人多拜祀他,最为后代推崇。站在天马河畔高楼俯视,天马旧村落村仍保留着完整的水乡古村的风貌风情,若能依托小鸟天堂,开发成旅游景区,做好宣传推介,相信能吸引不少珠三角地区人群前来追古惜今。新闻来源:新会侨报社(叶丽琴 岑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