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三年级教材使用情况调查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801717 上传时间:2017-08-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语三年级教材使用情况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语三年级教材使用情况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语三年级教材使用情况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语三年级教材使用情况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语三年级教材使用情况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语三年级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语三年级教材使用情况调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小学语文三年级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随着课程改革不断地向纵深推进,实验教材正由编者的案头进入课堂,接受实践的检验。实验教材到底怎么样?当前的教学还存在什么问题?为了搞清这些问题,自2004 年下半年至今,我们坚持在学期末组织城区教师对实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全市 271 个四年级教学班的语文任课老师,回收书面调查问卷 542 份。通过对调查表的分类、归总和分析,初步了解到了四年级教师对实验教材的评价、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在实践中的可贵探索。在此基础上,形成此调查报告。一、关于课文教学 (一)总体评价 本年级选编的课文更加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2、,体裁丰富,语言活泼、生动、有趣,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爱学,教师爱教。 (二)问题及建议 1,建议教材在每个单元末,增设一个小结性的栏目,类似高年级的“交流平台”。2,建议课后题适当安排一些谣言形式的训练题,如字、词、句、段方面的,以加强教材的工具价值。 4,师生普遍感到课文文质兼美,但篇幅长、难度大。有些精读课文需教三课时,有些略读课文需教两课时,教学总时数比较多。 5,课后题要求背诵的,大多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这给检测带来了困难。6,部分略读课文可以看成例文,为单元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服务。 7,建议在课文后,安排指向新课标“必读书目”及“推荐书目”的课外阅读提示,类似高段的“

3、课外书屋”。 (三)少数课文难学难教 三年级上册有较多来自国外或描写国外生活的文章,师生反映难学难教。一是因为学生不太熟悉国外生活,缺乏相关经验。理解起来吃力;二是因为不习惯也不喜欢译文的表达方式。该册二单元课文多反映领袖、名人优秀品质,由于学生对主人公比较陌生,因此不能很好体会。尤其是奇怪的大石头一课,加上文中有很多科学术语。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三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主题为“国际理解”,主题离学生较远,理解难度大。从全年级看,学生最难理解的是该册的和时间赛跑一文。 (四)少数课文值得质疑 1,文图不符。 三年级上册选读课文第五课神笔马良,文中说白胡子老爷爷已送给马良一支神笔。但 145 页插图的笔

4、筒里却出现那么多支笔。没有必要,建议删去。三年级上册第十课风筝中说“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而 38 页插图上的风筝却很像蝴蝶。三年级下册第十九课七颗钻石第二节中的“水罐也掉在了地下”一句,应改为“水罐也掉在了地上”。另外,文中第三节末尾说“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但插图里没有“钻石”。三年级下册第五课翠鸟,18页插图中翠鸟羽毛的颜色和文中描述的不一致。三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可贵的沉默两幅插图中靠窗第二排的女孩衣服颜色不一致。三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她是我的朋友第十节写到“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但插图中却睁着眼睛。另外,本课 77 页“泡泡”中的“联

5、系”的“系”字是错字。三年级下册第三十一课女娲补天中的插图与文本内容不一致。按文中描述,插图中的女娲应手举装着用五彩石炼成的稠液的大盆,而不是五彩石。 2,内容不当。 三年级上册第二十八课狮子和鹿课题不当,应改为鹿角和鹿腿。据查,赵州桥已过了 1400 岁的生日。而三年级上册第十九课赵州桥却仍然写着“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七课卖木雕的少年第六节中讲到“我”因为想到象墩子“沉甸甸”,怕行李超重,而没有买。但第十一节中讲少年送“我”一个木雕小象墩,也用了“沉甸甸”,不妥。一是前后重复使用同一词语;二是前后两个象墩大小相差较大,同用“沉甸甸”,与事理不符,显得前后矛盾。三年级

6、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中的南辕北辙中有一句:“你上哪里去呀!”(35页)联系上下文看,此处应为问句,建议将感叹号改为问号。三年级下册第十五课争吵第十节中的提示语在中间,“说”后面不该用冒号,应改为逗号。三年级下册第六课燕子专列第三节中有“料峭的春寒”一句。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料峭”形容微寒。但联系上下文看,文中描述的天气却是“严寒”。“殊”已作为生字在三年级下册第六课中出现,但在第二十四课中又作为带读字注音,不恰当。三年级下册第二十八课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其中 116 页第三行已出现“废墟”一词,但带读字注音却注在了第五行的“废墟”上,不恰当。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七课卖木雕的少年第三节(112 页)

7、,“各式各样”后不应点逗号,而应用句号。因为此句讲木雕,而下旬讲的是“我”。三年级下册第二十六课一面五星红旗存在两处不合理。第六节说,老板看见“我”脖子上的五星红旗。“突然”“眼里闪出亮光”,不太合乎常理,“亮”得很奇怪。第八节说,老板告诉“我”可以用国旗换面包。这个决定不太可信:如果老板知道这是中国的国旗,那么明显他是要用“换”来测试“我”,这个举动似乎不符合老板的人物个性。因为,从上文看,文中的“老板”是个典型的“商人”形象。如果老板不知道这是中国的国旗。那么他这样做,更是不可思议。 3,改编不佳。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燕子对原作作了比较大的改动,感觉韵味削弱了不少。比如第二节中的“微风吹拂着

8、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句,就比原作中的“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一句,少了韵味。类似的例子在本课还有一些,建议改编原作要慎重。 (五)其他问题 课本与课本不一致。三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课题叫东方之珠,而在其他版本却叫香港,璀璨的明珠。 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190 页第一行中的“第六自然段”应改为“第五自然段”,而“第七自然段”应改为“第六自然段”。 二、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教师普遍反映,经过一、二年级的教学,识字写字教学的难点已经过去。相对第一学段,教学显得比较轻松。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能注意和一、二年级区别开来,逐步放手,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另外,教师普遍从学生

9、的阅读和写作中感受到“大量识字、认写分开”的效益已经出现。主要问题有二: 1,相近字混淆现象比较严重 经过一、二年级的大量识字,学生认识的字较多。但由于巩固没有跟上,导致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混淆现象比较严重。习作中,音同形异和形同音异的错误尤其多。识记生字不再成为孩子的难点,难点是区别、运用这些生字。 2,写字教学效果落后于识字 三年级上册开始认少写多。由于难以逐一指导,导致学生书写质量下降。学生普遍不喜欢用钢笔书 写。铅笔书写带来的负面影响比较严重一写了擦,擦了写。专门的写字教材与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生字不统一、不同步,导致教师凭兴趣使用。学校普遍不重视写字课程的建设。 三、关于习作教学 (一

10、)关于单元习作 1,开放习作挑战教师。 教材中的单元习作不命题。只给出内容范围,开放性大。开放习作,一方面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但另一方面给习作指导和习作讲评带来难度。由于习作要求宽泛,教师指导无从下手,评价标准难以拿捏。比如,三年级是要求写一段话还是写一篇,教材没有明确要求,教师感到迷茫。建议教材适当加强习作要求的规定性。自由习作使两极分化加大。写作水平好的学生面对开放题,如鱼得水;写作水平差的,则一筹莫展。无从下笔。教师不善拿捏指导的“度”。指导得多,习作千篇一律;指导得少,中下游学生咬笔杆。 2,单元整合突破难点。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体悟到抓单元整合是突破习作教学难点的重要策略:课文

11、教学重视对表达方式的学习,甚至将课文作为“习作例文”来教;通过综合性学习引导体验,加强积累;通过口语交际做口头作文。有上述三者作基础,习作教学就会“水到渠成”。但要注意,由于“习作”前有“口语交际”,大多先“说”后“写”,因此,习作内容千篇一律的现象比较严重。另外。为便于实施单元整合策略,突破习作教学难点,建议转换教材编排思路。目前大多根据单元主题设置习作内容。这种设置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但“怎么写”的问题无法解决。建议教材修订时,适当从“怎么写”的角度编排习作内容。 (二)小练笔 1,建议适当增加小练笔的编排。相对单元习作。师生普遍更欢迎小练笔。有阅读激情为基础。学生有话可写。

12、 2,建议丰富小练笔的形式。教师反映目前教材中小练笔的安排形式比较单一,比较多的是“我想对某某说”。此类练笔写多后,学生积极性降低,大多以口号式,成人化的一、二句应付了事。这种练笔是课文内容感悟后的表达,阅读和练笔的结合点是文本主旨。能否转换思路,将阅读和练笔的结合点落在表达方法上,也就是说从课文中学习写法,写同类内容。 四、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一)话题设置致力于让学生“多说”、“乐说” 较第一学段,三年级的话题设置更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普遍感到有话可说。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观察中的发现”、第七单元的“动脑筋解决问题”等。 (二)让学生“会说”、“说好”仍任重道远 主要存在以下几

13、个问题:学生喜说而不善听;普遍不会评价,互动很难形成;有些话题需要较多准备,操作实施不易;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少数学生撑场面”依然是“主旋律”。 (三)教材编制应“以人为本” 师生的意见主要有两条。一是在“形式”上。口语交际教材的编制不一定都以“话题”的形式呈现。“话题”形式呈现有其“优”,也有其“劣”。“优”在以单元整体为背景,学生有话可说。“劣”在独自多,对话少;“劣”在话题过于宽泛,学生反而无从下手。建议尝试其他形式,如“讲童话比赛”、“故事接龙”、“出谋划策”、“辩论赛”等,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二是在“内容”上,不一定都要受制于单元主题。口语交际话题内容与单元主题过于接近

14、,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学生感觉“炒冷饭”,没有交际兴致;人文性太浓,趣味性不足等等。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根据单元主题设置的。但由于经济时代中传统文化的弱势地位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都导致学生无话可说,教师大伤脑筋。五、关于综合性学习 (一)实施状况 三年级安排了四个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就实施效果来看,三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我们的课余生活”优于第五单元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三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的“回忆了解父母的爱”优于第二单元的“爱护周围环境”。由此可见,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效果与其内容是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密切相关。 (二)主要问题 1,资料不易搜集,不会整理

15、。搜集途径有限。农村家庭、学校少有电脑、图书。教师缺少搜集过程的指导。搜集的资料大同小异。只是搜集,不会整理。 2,学校重视不够,家长配合不力。农村家长或因工作忙而无暇顾及,或因自身水平有限不会指导;学校或因评价未跟进,或因考虑安全,不肯重视。 3,教师指导不力。重视不够。有些教师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或草草了事,或只是将其作为习作教学的准备。狭隘地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完成了每册两个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就好;没有认识到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课程理念,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机械执行教材编排。如“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单元,教材中以“泥塑”、“编织”为范例,教师就视身边的“石

16、文化”、“鞋文化”而不见,非要学生找“泥塑”,寻“编织”。 六、关于语文园地教学 (一)关于“我的发现” 继续第一学段对“我的发现”的好评,师生普遍欢迎此板块。教师在实践中体悟到以下两条教学心得。“我的发现”在引导学生发现字、词、旬的规律后,要在形成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补充材料进行迁移运用。因此。教学“我的发现”要基于教材,同时又要超越教材。这是其一。要将“我的发现”中安排的语言规律提早到课文教学中予以渗透,时时落实,处处落实。这是其二。 (二)关于“趣味语文”和“成语故事” 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此两板块,因其趣味性,广受学生喜欢、教师好评。师生有两点建议:一是适当增加类似的“趣味语文”;二是建议“趣味语文”的内容适当增强时代感,比如可安排些“脑筋急转弯”之类的。 (三)关于“日积月累” 师生普遍反映此板块安排的语言材料比较经典,值得积累。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