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布料规律攻关总结[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99419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0.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炉布料规律攻关总结[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炉布料规律攻关总结[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炉布料规律攻关总结[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炉布料规律攻关总结[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炉布料规律攻关总结[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炉布料规律攻关总结[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炉布料规律攻关总结[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炉布料规律的攻关总结目的 :通过布料操作的进一步改善,达到合理控制煤气流,促进炉况顺行,延长高炉寿命。一、 简介 :邢钢 1#高炉有效容积 350m3,2001 年 7 月改造扩容,炉顶系统采用了并罐无料钟和高炉热流在线监测等新技术;2003年 180m2烧结机的投入使用,使入炉的原料结构趋于稳定,燃料方面为全生产焦, M25 在 91%以上;由于无料钟炉顶在中小高炉中的广泛使用,煤气流的合理利用成为高炉的炉况顺行程度的关键,为此在2006 年开始模拟布料测定。二、 布料测定 :1、制作测量布料落点工具。使用6焊管,做成 Z 型直角模具,利用休风机会从炉顶点火人孔放入炉内,使得垂直段与炉喉钢

2、砖平行且紧贴钢砖,伸入炉内的水平段与钢砖垂直,水平段上标有刻度。2、 制作了能精确测量溜槽角度的工具。 使用 1 吋焊管制作成“工”型模具,一端从炉顶点火人孔伸入炉内,与溜槽底部(下端)平行且紧贴底部,外端可以使用量角器进行测量溜槽角度。3、炉料堆角位置的测量。通过休风机会在1#高炉进行两次测量矿石和焦炭的布料落点。3.1 使用 32.5同角度放料:测量工具水平段处于料线1200mm位置,矿石集中落点距离炉喉钢砖约400-500mm 位置,焦炭落料点距离炉喉钢砖约0-300mm 位置。由于首次试验测量工具不具备连续显示物料轨迹的功能, 实际数据是通过炉料撞击测量工具水平段后留下的痕迹判断出的落

3、料位置。3.2 使用 32同角度放料:判断出矿石落点的具体位置,从料面(3000mm)观察,矿石完全布到边缘位置。焦炭部分冲击炉喉钢砖 1100-1200mm位置,所以判断出针对1#高炉如果需要适当发展边缘气流时,焦炭外环最大角度不应该超过32。四、试验过程及分析1、首次测量时的各种参数为:1.1 参数料线: 1200mm布料角度: 32.5(矿焦同角)流槽转动速度: 0.15转/s0.9425弧度/s流槽长度: 2100mm流槽倾动距: 330mm(流槽托架耳轴与流槽内侧底面的垂直距离)料线高差: 1000mm(流槽 0时,物料出口距离料线0 位的距离)1.2 测量结果:物料种类:矿石,落点

4、位置:1600mm;物料种类:焦炭,落点位置:1850mm;2、第二次测量数据2.1 参数料线: 3000mm (此时炉墙距离炉喉中心距离为2145mm)布料角度: 32(矿焦同角)流槽转动速度: 0.15转/s0.9425弧度/s流槽长度: 2100mm流槽倾动距: 330mm(流槽托架耳轴与流槽内侧底面的垂直距离)料线高差: 1000mm(流槽 0时,物料出口距离料线0 位的距离)2.2 测量结果:物料种类:矿石,落点位置:2100mm;物料种类:焦炭,落点位置:2000mm,料线 1600mm;按照摩擦系数 =0.53 计算,焦炭的实际落点与理论计算的结果比较接近,根据刘云彩的理论计算公

5、式在32.5,焦炭的落点位置在距离高炉中心18701940mm的位置。矿石的实际落点比理论计算靠近中心150200mm。结论 11#高炉的炉顶设备,料线在1400mm 位置,最大焦炭布料角度应32,矿石的最大布料角度应35。结论 2在 1400mm料线附近, 如果选用等料线放料, 如果矿石布料角度大于焦炭的布料角度23,能够得到相近的堆尖位置。五、 实际操作中的调剂a) 本次布料规律的摸索,分几个阶段:(1)根据1#高炉当前炉墙侵蚀严重,高炉冷却强度大,热负荷损失大的特点,首先以炉况顺行为前提, 煤气流合理分布为基础, 逐步加宽料面的焦炭平台,进一步提高煤气的有效利用,2006.1 2006.

6、3一直是以矿角单角度为主, 焦炭双角度(即 P31,K28/4,26 ),目的是在焦炭平台上多布矿石, 提高煤气利用率, 结果在此阶段中炉况无明显好转, 崩料次数在 5 次/日以上。 (2)2006.4 2006.6以32/7、29 32/3、30/3、27(32/8,28 31/4、29/3、26交叉运行)为主,出现崩料3000mm 的执行同角放料,3000mm的降矿角,焦角不动,此料制运行时间较长且稳定,2006年 6 月份的炉况顺行,优质铁水达到93以上。(3)从1#高炉使用的多环布料看, 焦角外环角度一直使用在30-32度之间,炉况相对稳定,矿角外环角度较焦角大1-2 度,此料制一直使

7、用至今,炉况比较稳定。b) 风压对布料的影响:1#高炉由于受冷却壁损坏及炉墙侵蚀严重等的影响, 炉况顺行程度及炉温稳定性相对较差,所以风压使用不太稳定, 全风率得不到保证。 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操作中风压和布料要结合好,始终保持两股煤气流的均衡发展。从 1#高炉的实际操作来看,当风压低于180kPa后,中心气流将减弱,边缘气流将相应增强,这时需要将矿角相应增加0.5度,以稳定气流的发展;当风压低于150kPa后,应将矿角增加 1.0度才能保持煤气流的稳定;若风压进一步降低,操作中要考虑对矿批进行调整, 相应布料要进行大的变化, 由于矿批缩小,相应放料圈数减少, 所以对放料的角度以及每个角度相应

8、炉料的圈数都要做出调整,才能满足布料的要求, 以利于煤气流的稳定。 1#高炉在 2006年 10 月及 11月炉况极不稳定,炉内崩料频繁, 造成频繁采取集中加焦措施来顺行炉况,对指标影响极大。 分析当时的操作, 主要是工长对煤气流的控制不好,不是中心发展就是边缘过盛,煤气流的不合理造成炉况恶化,影响了炉况的恢复进程, 经验和教训非常深刻, 损失很大。c) 煤粉对布料的影响:煤比增加,高炉内焦层相应减薄,炉内压差升高,透气性降低, 这样对上部布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煤量的增加, 有利于中心气流的发展, 相应上部调剂要采取适当发展边缘的调剂手段,矿角角度适当降低, 焦角角度适当增加,以利于煤气

9、流均衡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煤比增加后炉内透气性变差, 要求局部矿层不能太厚, 以避免局部矿层厚造成煤气流呆滞, 所以应适当增大相邻矿角之间的间隔,来均衡气流的发展。同时带来提高煤比后必须有稳定的炉况和足够的中心气流作保证, 所以在提升煤比的同时要适当扩大矿石外环角度,以保证中心气流强度来顺行炉况。d) 原燃料粒度对布料的影响: 由于当前自产焦炭量满足不了生产需要,配吃外进焦粒度与自产焦粒度波动较大,所以在焦炭粒度波动上要及时跟上调整: 一方面由于粒度变少布料圈数会减少,所以要视粒度和布料总圈数来及时调整稳定布料平台;其次由于粒度波动造成透气性的波动,就要在矿石角度差上掌握合适的透气性, 保证炉

10、况顺行。 矿石粒度变大时可以适当加大矿石布料角度差, 来抑制透气性过高; 同时由于矿石粒度变小为保证透气性, 必须发展双方气流来保证顺行,一定程度上要适当缩小角度差; 由于粒度变小需要矿层减薄与缩小较差的量上必须掌握好,所以在炉况允许的情况下,调整量不要过大。六、 体会a、无钟炉顶布料控制的基本要素主要有2 个:一是要形成合理的料面形状 :二是要形成合理的矿焦比分布,这两者缺一不可,只要控制好这2 个因素,基本上就可以大大增强高炉对原燃料条件、操作炉型等外部和内部因素变化的适应能力,大幅度提高炉况的稳定顺行程度。b、 通过布料测定所得数据以及现场布料测定观察,对所用无料钟炉顶布料规律基本把握,

11、 最后确定选用焦炭能在炉喉上平铺的几个挡位布焦炭。通过调节矿石的布料位置、厚度来调节煤气流分布,并作为调节的主思路, 这样, 固定一个因素调节另一个因素,在生产中能更快摸索出合适的操作制度。c、 若能通过 角的应用要达到能使实际布料圈数与设定布料圈数误差控制在5一 8,基本能实现不丢圈, 不多圈,对气流得稳定势必会提高一大步。但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溜槽启动时位置在一侧几率大,则会出现一定时间内炉喉偏料,严重的将会引起炉况大幅度波动;同时要把握好溜槽实际转动圈数与实际放料圈数的差别,也就是溜槽空转圈数(提前和最后)要掌握好。d、 多环布料优势要大于单环布料,既要在生产中继续摸索,又要勇于实践,同时要

12、充分用好无钟炉顶得优势。七、 存在问题和不足1、炉内崩料多, 势必造成上部布料调剂多, 当料线较深时, 多环布料受到影响,造成多环布料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2、由于炉前操作的欠缺, 造成亏铁料慢现象较多, 致使煤气流不能正常发展,主要表现为边缘泛料现象, 同时由于顶温高,造成料线不到被迫放料, 这样就造成上部调剂的困难, 且对气流的控制始终不理想,不利于炉况的始终稳定;3、工长在执行煤气流的标准化操作中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所以也会造成调剂上的微小变化;4、由于在测量原燃料落点数据时所用工具的局限性及时间的仓促,所以数据的准确性有待今后进一步摸索。5、由于现阶段料流阀设备存在不科学性,在放料过程中开启度不能够自动调整, 对稳定圈数和角度带来一定难度,需要进一步改造和及时调整。6、由于各高炉布料制度偏差较大, 布料规律没有很好地进行推广应用,需要进一步摸索推广。总负责人史建超数据整理,测理方案实施负责人刘玉江、李刚措施及方案实施工长 (5 名) 布料设备保障靳春生、杨利军2007-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