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电离能与原子的实际半径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84470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5.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素电离能与原子的实际半径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元素电离能与原子的实际半径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元素电离能与原子的实际半径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元素电离能与原子的实际半径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元素电离能与原子的实际半径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元素电离能与原子的实际半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素电离能与原子的实际半径(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打印日期 2012- 06- 25 第 1 页元素电离能与原子的实际半径(68)罗于根人们认为核外电子没有固定的轨道,原子也就没有严格的半径。对原子结构有了深刻理解后,就会发现基态原子还是有确切的半径,并且还可以准确计算。元素电离能公式,是一种用最简单的办法去解决最复杂的多电子原子体系的有效方法。电离能公式除了能准确计算原子或离子的电离能,还可计算原子、离子的实际半径,电子的动能和势能及电离后离子半径的变化等。计算表明,当电子层不太多时,同一周期的原子半径几乎相同!并非同一周期的元素,越往后原子半径越小,到零族又变得最大。关键词:电离能,多电子原子,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电子动能,电子势能1引言

2、因为电场力在原子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磁场力相对电场力要弱很多,所以一个电子在原子系统中运动,主要由三个参数决定核与电子的吸引势能、电子的动能、电子与电子的排斥势能,而其它方面像磁场相互作用、核动能等对能量的贡献是次要或微不足道的,过多引入参数会使问题变得根本无法解决。在多电子原子体系里,核与电子的吸引势能,与电子的动能“粘合”在一起不容易分开,这也许是多电子原子体系计算,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之一;第二个就是电子与电子之间的排斥势能不好处理,因为电子相互在运动,没有固定的距离。因为原子、离子半径计算,电子动能、势能计算,需要用到电离能公式的系数,因此下面先说说电离能公式。看过电离能公式后会发现,用

3、一个很简单的公式就能准确计算单个或多个电子体系的电离能,而通常只有单电子体系才能准确计算。2电离能公式电离能公式的初步建立比较简单,只是公式变换有点烦琐,但这两个过程都太占用页面,所以本文只提供一个变换后的电离能公式:Ea(zze)bze (zze)c (1)其中:E 为电离能 (单位: ev),z 为核电荷数、 ze为余留 (电离后 )电子数;打印日期 2012- 06- 25 第 2 页ae8 0r (2)(2)式的 e为电子的电量、0为真空电容率、r 指电离电子到核的平均距离;be40d ( 3)(3)式的 d 指电离电子到余留电子的平均距离;c 主要为电子轨道磁势能、核动能引起的修正项

4、,当(z ze) 变大时相对论效应才变得显著。( 1)式表明,多电子元素电离所需的能量:主要由吸引势能、动能复合项a( zze)和排斥势能 bze的差,再与电离后元素所带的净电荷数(zze)的积成正比 。其中复合项a(zze)等于核与电子的吸引势能2az ( 4)减去电子的动能a(zze) (5)即 2az a(zze)a(z+ze)。对于一个多电子原子(或离子)系统,核对电子的吸引势能是电子动能的2z(zze)倍。( 1)(3)式说明电势能的大小还是与点电荷的距离及平均距离有关,而不存在所谓的电荷屏蔽效应,为了使计算结果与实验相符而引入屏蔽系数是错误的。表 1 为 3 个壳层电离能计算公式,

5、用表1 的双电子电离能计算公式E2,算得 He、Li、Be、B3、C4、N5、O6, 的电离能计算值分别为:24.5874、75.6402、153.8966、259.3567、392.0205、551.8879、738.96、, ev,实验值分别为:24.5874、75.6402、153.8966、259.3752、392.0870、552.0718、739.29、, ev1;用表 1 的三电子电离能计算公式E,算得Li 、Be、B、C3、N4、O5、F6, 的电离能计算值分别为:5.3917、18.2112、37.9306、64.5502、98.0697、138.4893、185.809、,

6、 ev,实验值分别为:5.3917、18.2112、37.9306、64.4939、97.8902、138.1197、185.186、, ev1。通过对比就会发现,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得比较好,用其它的式子去计算也能得到相似的结果,说明这些电离能计算公式是正确的,这为原子、离子的半径计算,电子的势能、动能计算创造了条件。打印日期 2012- 06- 25 第 3 页3原子的半径,电子的动能、势能计算为了计算原子(或离子)的半径,电子的动能、势能等,先用电离能公式系数,变换出它们的算式:根据( 1)(5)式,得到电离电子到核的平均距离r e80 a( zze)(6)由于原子核的质量比电子的质量大三

7、个数量级以上,因此电离电子到核的平均距离,近似等于原子半径。不过电子到核的距离不等同于电子的轨道半径,因为当电子数大于两个时,电子的相互排斥作用,使电子的轨道平面不再经过原子核,这时的原子半径就要比电子轨道半径大。电离电子与核的吸引势能E吸2a z(z ze) ;(7)电离电子的动能lygd:r 2a:bE213.6018(z+1)-16.9564(z-1)+0.7383 (当z=8时, 误差率 -0.045 )1.604E33.4500(z+2)-5.6653 2(z-2)-0.5277 (当z=9时, 误差率 0.336 )1.218E43.4504(z+3)-5.0737 3(z-3)+

8、0.3912 (当z=10时, 误差率 0.266 )1.360E53.4903(z+4)-5.5770 4(z-4)-0.8066 (当z=11时, 误差率 0.489 )1.252第二壳层E63.4966(z+5)-5.4230 5(z-5)-0.0875 (当z=12时, 误差率 0.526 )1.290E73.5040(z+6)-5.3294 6(z-6)+0.9589 (当z=13时, 误差率 0.576 )1.315E83.5632(z+7)-5.6031 7(z-7)-0.6083 (当z=14时, 误差率 0.864 )1.272E93.5581(z+8)-5.5080 8(z

9、-8)+0.9986 (当z=15时, 误差率 0.698 )1.292E103.5677(z+9)-5.4667 9(z-9)+2.9781 (当z=16时, 误差率 0.705 )1.305E111.7581(z+10)-3.0540 10(z-10)-1.2410 (当z=17时, 误差率 2.682 )1.151E121.7411(z+11)-2.9404 11(z-11)-0.0539 (当z=18时, 误差率 2.131 )1.184E131.7484(z+12)-3.0705 12(z-12)-0.8775 (当z=19时, 误差率 2.584 )1.139第三壳层E141.70

10、14(z+13)-2.9019 13(z-13)-0.0631 (当z=20时, 误差率 1.337 )1.173E151.7104(z+14)-2.8695 14(z-14)+1.0564 (当z=21时, 误差率 0.657 )1.192E161.7360(z+15)-2.9223 15(z-15)+0.3780 (当z=22时, 误差率 1.679 )1.188E171.7142(z+16)-2.8333 16(z-16)+1.7339 (当z=23时, 误差率 1.172 )1.210E181.7085(z+17)-2.7852 17(z-17)+3.310 (当z=24时, 误差率

11、0.689 )1.227注:E1为氢及类氢离子电离能计算公式,其它类推;z为核电荷数;计算值小于光谱值时,误差率为负,反之为正;一般电离前电子轨道呈磁场耦合、或电离后核动能增大,则修正项前面是号,反之为号;dr为电离电子到余留电子的平均距离与到核平均距离的比,这个比可以用来估计电子的运动轨迹。第一壳层E113.6085(z+0)-0.0075(z-0) -0.003 (当z=7时, 误差率 -0.04 )表 1 元素的部分壳层电离能计算公式(单位:ev)打印日期 2012- 06- 25 第 4 页E动a(zze) (zze) ;(8)电离电子与余留电子的排斥势能E斥bze(zze) ;(9)

12、同一壳层每电离掉一个电子后离子半径约缩小一倍(因为a 相近, zze增加一倍)等。因为这些算式没有包括核动能、轨道磁势能等引起的修正项c,这为产生小量的误差,所以都用近似等式表示。氢原子的数值计算利用 (6)(9)式,加上单电子电离能计算公式E1的系数,可算出基态氢原子电子到核的距离r e 8013.6085 ( 1 0) =5.296 1011 m(略大于氢原子的半径5.2921011 m) ;电子与原子核的吸引势能E吸2 13.6085 1(10) 27.2170ev;电子的动能E动13.6085(1 0) (10) 13.6085ev;氦原子的数值计算利用 (6)(9)式,加上双电子电离

13、能计算公式E2的系数,可很容易地算出基态氦原子电子到核的平均距离re8013.6018( 21)5.2931011 m(略小于氢原子,这是因为氦比氢原子核质量大);电子与原子核的吸引势能E吸2 13.6018 2(21) 54.4072ev;电子的动能E动13.6018(2 1) (21) 13.6018ev;两电子的排斥势能E斥16.95641( 21) 16.9564ev;电离后余下一个电子轨道半径缩小为re8013.6085(20)=2.6481011m(约缩小一倍) 。也就是说基态氦原子第一次电离只所以需要24.5874ev 的能量,它必须付出核对电子的吸引势能54.4072ev,然后

14、减去电子的动能13.6018ev、两电子的排斥势能16.9564ev,再加上修正项0.7383。修正项内包含的磁势能相对电势能虽然很小,但双电子s轨道的磁势能,还是比p、d、f, 轨道结构的磁势能要大好几倍。对氢与氦原子的几个计算结果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半径几乎相同,因氦的核电荷数是氢的双倍,所以氦核对电子的吸引势能是氢核对电子吸引势能的双倍,但电子的动能几乎相同,电子打印日期 2012- 06- 25 第 5 页用近于相同的速度、相同的平均距离绕核运动。利用 (6)(9) 式,加上其它电离能计算公式的系数,同样可算出其它原子或离子的半径及它们的势能、动能等。电离能公式第一项系数决定原子半

15、径的大小,因此从表1 系数的大小,可以直接看出原子的壳层结构;第二壳层半径是第一壳层的4 倍,第三壳层半径是第二壳层的2 倍;并且同一壳层的原子半径是比较接近的,并非同一周期的元素,越往后原子半径越小,像氢与氦的原子半径几乎相同,如果将修正项计算在内,锂与氖的原子半径也几乎相同。从电离能计算公式的系数也看不出s、p、d、f, 原子亚壳层结构,实际上s、p、d、f, 轨道只是同一壳层,不同电子数时,所形成的不同电子组合结构。原子结合成分子,会引起轨道重垒与能量释放,因此原子的成键半径比实际半径要小得多,同一周期的元素越往后原子结合力越强,电子轨道重叠就越大,实验测出的成键半径自然就越小,到了零族元素就没有结合力了,没有结合力的堆积半径当然变得最大。当电子数超过18 个时,由于电子壳层“网眼”变大,外电子穿插到内层运动,引起电子到核的平均距离变小,这也许是引起部分元素产生磁性的原因。4结论电离能算式虽然非常简单,但它明确告诉我们原子或离子,电离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那几部分组成的,以及核对电子的吸引势能与电子动能的相互关系。利用电离能公式系数,能计算多电子原子、离子的实际半径,电子的势能、动能等。原子的第二壳层半径差不多是第一壳层的4 倍,第三壳层半径差不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