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附录后五首诗赏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83654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附录后五首诗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上附录后五首诗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上附录后五首诗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上附录后五首诗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上附录后五首诗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附录后五首诗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附录后五首诗赏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上附录后五首诗赏析送友人赏析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首联 “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 青山 ” 对 “ 白水 ” ,“ 北郭 ” 对“ 东城 ” ,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 青” 、“ 白 ” 相间,色彩明丽。“ 横” 字勾勒青山的静姿,“ 绕” 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2、。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却又写得十分工整, “ 浮云 ” 对“ 落日 ” ,“ 游子意 ” 对“ 故人情 ” 。同时, 诗人又巧妙地用“ 浮云 ” 、“ 落日 ”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尾联两句,情意更切。“

3、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挥手 ” ,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 “ 萧萧班马鸣 ” 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 “ 萧萧马鸣 ”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 班” 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

4、, 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秋词赏析赏析:刘禹锡,字梦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一生经历坎坷。因王叔文案被贬为连州刺史,又接连被贬为朗州刺史、和州通判。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首句, 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 “ 悲” 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铺垫。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 秋日似春朝 ”

5、,一个 “ 春” 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 恰与前句的 “ 寂寥 ” 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 一鹤 ” 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 樊笼 ” 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尾句, “ 引” 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 鲲鹏展翅九万里 ” 的远大志向。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 “ 秋日晴空 ” 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

6、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鲁山山行赏析译文 :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已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回答。赏析这首诗是由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梅尧臣是宋诗开山祖师,首联: 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的心情,颔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

7、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路高迷糊了的优雅心情,颈联:霜落了下来,隐隐约约好象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 独特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如临其境。尾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作者介绍 : 梅尧臣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皇佑三年 (1051)赐同进士出身。 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早年诗作受西体影响,后诗风转变,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 平淡 ” 的艺术境界,要

8、求诗写景形象,意于言外。他的田家四时、田家语、汝坟贫女、襄城对雪、鲁山山行、晚泊观鸡斗、东溪、 梦后寄欧阳永叔等诗都体现了这种造语平淡而意在言外的作诗主张。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 梅欧 ” 、“ 苏梅 ” 。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 开山祖师 ” 。著有宛陵先生集60 卷,有四部丛刊本。浣溪沙赏析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 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

9、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 浸” 字与 “ 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楚辞 ? 招魂)中的“ 渐 ”字一样,均有 “ 蔓延 ” 之意。兰草此际始出“ 芽” ,其芽尚 “ 短” ,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 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 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 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下片就眼前 “ 溪水西流 ” 之景生发

10、感慨和议论。“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汉 ?长歌行)。 “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 再少” ,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 返老还童 ” ,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 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 诗有 “ 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 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

11、。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 “ 黄鸡催晓 ” 、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 “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 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

12、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 命压人头不奈何 ” 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这首诗是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这首诗的大意是: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同陆游的许多爱国诗篇一样,这首诗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当诗人在六十八岁高龄,一身病痛,孤独地躺在荒凉的乡村里,他会想起很多往事。人生匆

13、匆近百年,回首过往,感慨颇多,幼年时的理想,青年时的挫折,中年时的抱负,老年时的失意都会像过眼烟云一样在心头闪现。少年时在家庭中父亲对自己的爱国主义熏陶,和自己 “ 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 ” 的志气,青年时科举考试时因才华过人而导致被权臣除名的挫败,中年时, 短暂军旅生活的体验和出任朝廷重臣的踌躇满志,老年时作为主战派,受投降打击排挤独居乡村的凄凉寂寞,都会带着深深的山河破碎家国飘摇的烙印,一齐向心头袭来。当时, 金人南侵,宋朝丢失了大半壁江山,诗人由于主张对金作战而被罢官回乡,僵卧孤村,失意之思,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愁,似乎已穿越岁月时空,飘飘悠悠,在身边蔓延。 然而, 诗人并没有

14、沉浸在悲愁中,诗人笔锋一转, 写出了 “ 僵卧孤村不自哀” ,这“ 不自哀 ” 三个字,便把个人之失,一己恩怨,小我之痛,暂且放在一边。是啊,在山河破碎,家国沦落, 半壁江山尽陷金人的铁蹄之下面前,个人的得得失失又算得了什么呢?接着一句“ 尚思为国戍轮台,” 一扫低落的情绪,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便跃然纸上。这种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伴随了陆游的一生,当南宋皇帝偏安江南,朝中士大夫纷纷在江南的小桥流水中风花雪月、吟诗颂词之时, 陆游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北伐,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祖国的统一,虽屡受投降派的谗毁排挤,始终矢志不移。如今眼看家国飘摇,山河破碎, 虽已病痛缠身,保家卫国的理想不渝,爱国激情始终在胸膛内

15、涌荡, 铁马冰河的梦想会在病痛的头脑中出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在他的这种豪迈的梦想之下,激荡的该是怎样的激情与豪情?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啊,没有和平,有战场、厮杀、呐喊,他也许曾梦到过李广站在冰河边长啸, 也许曾梦到过卫青在最前线厮杀,可能还梦到过霍去病在敌区的纵深处驰骋,这些令匈奴丧胆,在疆场上建功立业的人,是他追寻的榜样。在他心中,大丈夫不能像李广、卫青、霍去病一样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若得以快马扬鞭,纵

16、横北国冰河,收复失地,虽不能留名千古,亦无憾。是梦,而非梦,这是诗人现实中的理想在梦中的体现。然而眼睁睁地看着“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纵然有万千豪情,满腹才华,却不能在现实中施展,收复失地的理想不能在现实中立足,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是怎样一种让人抑郁不乐的心情?在荒凉孤村的夜晚,听北风萧萧,淫雨洒落,铁马冰河只能在梦中相见,空有一腔抱负而不能施展,如此以来,家国之愁又多了一层,无法收复旧山河的惆怅又增添了几分,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似乎更加岌岌可危。整首诗, 作者的满腹愁绪就这样通过大气的笔触一一展现,现实的理想就这样借助厮杀的梦境去实现,较少卿卿我我,无病呻吟。就连自身的病痛,大自然的凄风苦雨,也在老而不衰的爱国激情中,在铁马冰河的梦想中,变轻变淡,最终成为一种似有若无的陪衬,使得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豪迈悲壮之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永远给人以鼓励和激励。这首诗在我国古代所有的爱国诗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典诗歌史上写下了积极厚重的一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