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公输》复习要点[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83065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下:《公输》复习要点[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九下:《公输》复习要点[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九下:《公输》复习要点[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九下:《公输》复习要点[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九下:《公输》复习要点[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下:《公输》复习要点[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下:《公输》复习要点[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公输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选自墨子 公输,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是一本论辩性散文集。墨子,名翟(不写“瞿” )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主张是“兼爱”“ 、 “非攻”。本文通过记叙墨子止楚攻宋的行为,重在阐发其“非攻”的思想主张。二、背诵课文(略) 三、句读停顿(略) 1、荆之地/ 方五千里,宋之地/ 方五百里2、公输盘之攻械/ 尽,子墨子之守圉/ 有余 四、字词解释1、通假字“说”通“悦”,高兴( 公输盘不说 ) “距 ” 通“拒”抵挡 ( 子墨子九距之 / 子之所以距我 ) “圉 ” 通“御”,抵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诎”通“屈”,理屈( 公输

2、盘诎 ) 2、一词多义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代词,这类)子墨子闻 之 / 请说 之 / 言之王 / (代词,代这件事)而欲窃 之 (代词,代它)愿借子杀 之 / 九距 之(代词,代他)荆 之地 / 宋之地 / 江汉 之鱼鳖鼋鼍 / 攻城 之机变 / 公输盘 之 攻械尽 / 子墨子 之守圉有余 / 子 之所以距 / 公输子 之意 / 臣之 弟子(助词,的)宋何罪 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臣以王吏 之攻宋也(主谓之间,不译)而: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 公输盘诎, 而 曰(表承接)有余于地 而不足于民 / 杀所不足 而争所有余 / 宋无罪 而攻之 / 知 而不争 / 争而不得(表转折)邻有敝

3、舆 而欲窃之 / 邻有短褐 而欲窃之 / 邻有糠糟 而欲窃之(表转折,一说表承接)在宋城上 而待楚寇矣(表修饰,一说承接)为:公输盘 为楚造云梯之械(给,替)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制造)公输盘 为我为云梯(给)(制造)解带 为城,以牒 为 械(当作,作为)为 与此同类/ 必为有窃疾矣/ 此为何若人/ 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是)夫子何命焉 为( “焉为”合用,表疑问语气)以:将 以攻宋(拿,用)臣 以王吏之攻宋也(以为,认为)以 牒为械(把,用)吾知 所以 距子矣/ 吾知 所以 距子矣(“所以”连用,用来 , 的方法)于:起 于鲁(从)而至 于郢(到)荆国有余 于地而不足 于民 / 今有人于此(在

4、)胡不见我 于王(向)然:虽 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然 臣之弟子禽滑厘(然而)2 说:公输盘不说(通“悦”)请 说之(解说)见: 见 公输盘(会见)胡不 见我于王(引见)子墨子 见王(拜见)于是 见公输盘(召见)争: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 争夺 ) 知而不 争 ( 劝谏 ) 类:不可谓知类 ( 事理 ) 为与此同 类 ( 类别 ) 3、古今异义1、吾知子之 所以 距我:用来 , 的方法(古);表结果的因果关系连词(今)。2、子墨子 再拜:两次(古);再一次(今) 。3、虽杀臣:即使(古) ;虽然(今) 。4、虽然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即使这样(古);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今)。5、请献十

5、金: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先秦以二十两为一金(古);指金银或金属(今) 。6、舍其 文轩:彩饰(古) ;文字或文章(今) 。7、方五千里:方圆(古) ;方形的物体(今) 。 五、翻译全文(略) 1、吾义固不杀人。2、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3、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4、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5、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6、虽杀臣,不能绝也。六、内容理解1、文中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或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点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2、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点拨:几个动词是“闻”“起” “行” “至”

6、。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见义勇为的精神。3、墨子止楚攻宋的过程:说服公输盘,使其理屈词穷 ( “吾义固不杀人” ,请君入瓮 ) 说服楚王,使其理屈词穷( 运用 比喻、对比、类比方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道义 上的谴责 ) 模拟攻守取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 实力 上的折服 ) 。4、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点拨:通过对比和类比。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地大物博)和宋国的土地、物产(贫穷弱小,资源匮乏)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宋实在像患了偷窃病,暗寓攻宋不智,实无必要之意。5、课文用“九设” 、 “九距”表

7、明战斗之激烈,用“攻械尽”、 “守圉有余”交代激战的结果,用“诎”点明公输盘黔驴技穷。七、人物形象墨子:爱好和平,机智善辩,镇定从容,不畏强权。(注:爱国作为备选答案)公输盘:阴险狡诈,凶狠毒辣。楚王:霸道强硬,狡诈虚伪,贪婪好利。八、课外拓展1、与公输盘有关的成语: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3 2、与墨子有关的成语:墨守成规(不写“默”守“陈”规),比喻只按老办法做事,不求革新改进。3、对联:公输造梯失慧才墨子说楚赢正义墨子有备公输败公输不胜楚王屈讲道理公输无语展实力楚王屈服九、习题训练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墨子热心救世 , 反对战争。

8、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 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 , 不辞辛劳 , 赶到楚国进行劝说。B. 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 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 然后一针见血 , 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C. 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 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 于是听从了劝说, 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D. 墨子劝说公输盘的文字以对话描写为主, 语气时缓时急, 语言长短交错 , 富于表现力 ,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两章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

9、人物,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孟子还主张“性善”论。2、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 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二、背诵课文(略) 1、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助”之势。三、句读停顿(略) 1、入 / 则无法家拂士,出 / 则无敌国外患2、环而攻之/ 而不胜3、是 / 天时不如地利也4、必先苦/ 其

10、心志5、人恒过/ 然后能改6、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四、字词解释1、通假字“畔”通“叛” ,背叛 ( 亲戚畔之 ) “曾”通“增” ,增加 ( 曾益其所不能) “衡”通“横” ,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拂”通“弼” ,辅佐 ( 入则无法家拂士) 2、一词多义之:三里 之城 / 七里 之郭 / 封疆 之界 / 山溪 之险 / 兵革 之利 / 畎亩 之中 / 版筑 之间 / 鱼盐 之中(助词,的)4 环而攻 之而不胜/ 委而去 之(代词,代它,城)亲戚畔 之 / 天下顺 之(代词,代他, “失道”者、 “寡助之至”的人)寡助 之至 / 多助 之至(动词,到)天下 之所

11、顺/ 亲戚 之所畔(主谓之间,不译)而:委 而去之/ 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表承接)夫环 而攻之(表承接,一说修饰)攻之 而不胜/ 然而不胜者(表转折)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表并列)于:舜发 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 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从)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到,一说在)困于心衡 于虑 / 征于色发 于声(在)生 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由于,因为)有:必 有得天时者矣(是,一说不译)故君子 有不战(要么)国: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出则无敌 国外患者(国家)3、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古);水池,池塘(今) 。

12、2、城非不高也:内城( 古 );城市 ( 今) 。3、亲戚 畔之:内外亲属( 古) ;与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 今) 。4、委而 去之:离开(古) ;到(今)。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古);判断词,是(今) 。6、舜 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古);出发,发现(今) 。五、翻译全文(略)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7、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六、内容理解(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点拨:论述天时不如地利。论述地利不如人和。4、用“三里” 、 “七里”的目的是什么?“环而攻之”说明了什么?点拨:极言城小,容易攻打。“环而攻之”说明了攻势之大。5、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小易攻, “然而不胜” ,说明守城和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攻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点拨:守城方占地利,攻城方占天时。说明“天时不如地利”。6、

14、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以双重否定排比句表明守城一方城高、池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但“委而去之”,这说明守城、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守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5 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点拨:守城一方占地利,攻城一方占人和。说明“地利不如人和”。7、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起到什么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点拨: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 “固国”, “威天下”。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

15、做好后面的事。8、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9、文中的“君子”指什么样的人?得道(施行仁政)的多助之君。10、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什么?人和最重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11、本文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点拨: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巩固天下。12、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点拨:施行“王道” ,即仁政。结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战必胜”。13、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点拨:不是。是借助战争讲民心向背,论实施仁政的重要性,突出君主如何治国。14、第一则采用了总起

16、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即总分总。15、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点拨:举例论证列举战争中“攻城”、 “守城”的事例作为例证。类比论证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16、“人和”与下文中的哪些词语的意思是相照应的?即“多助”、“天下顺之”。17、得“人和”的实质是“多助”,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点拨: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 ,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2、 “是人”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这是什么顺序? 点拨:指像上文所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的人。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以“天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