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981734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百科名片百科名片校对(Text-proofing),古代称之为“校堪”或“校雠”,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个必须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审查订正排印或缮写的错误。“校对”也可以是从事这个工序的人员“校对员”(Proofreader)的中文简称。目录文人笔下的校对 校对的重要性 1. 校对方法 1. 基本制度 1. 校对标准 地位和作用 差错的基本类型 传统的校雠方法有四种 1. 文人笔下的校对 校对的重要性 1. 校对方法 1. 基本制度 1. 校对标准 地位和作用 差错的基本类型 传统的校雠方法有四种 1. 功能发展新闻出版、文化工作职称列表展开编辑本段文文人人笔笔下下的的校校对对明 沉德符

2、野获编著述国学刻书:“近年北监奏请重刊 二十 一史,陆续竣事,进呈御览,可谓盛举矣,而校对卤莽,讹错转多。”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命朱珪、戈涛、卢文弨、 翁方纲等, 校对于翰林院后堂东寳善亭内。 ” 巴金 寒夜五:“他只是机械地 一个字一个字 校对着。” 编辑本段校校对对的的重重要要性性校校对对是是保保证证学学报报质质量量的的重重要要环环节节是对编辑工作的继续和补充。校对 校对人员必须高度负责,认真细致,树立严谨周密,一丝不苟的作风。 1根据原稿,核对并清除校样上的差错。 2改正在政治思想上和 科学性上遗留的不准确的提法和词句。 3清除语法修辞上遗留的差错和毛病。 4清除错别字。 5解

3、决和消除任何疑点。 把把握握校校对对标标准准1编辑负责校对、印刷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及时送取稿件和校样,做 好与印刷厂的业务联系。 2校对以原稿为准,不得在校样上随意增补、删减,发现原稿错误及 编辑处理的疏漏和失误做出标示,由编辑对原稿、校样予以处理。若作者提 出修改时,要尽量坚持不动版面、不动字数的原则,减少改版的麻烦。 3准确使用校对符号,消灭错字,补齐遗漏,纠正版式错误,严格执 行三校 校对人员加点校制度,保证期刊质量。 4校对以对校、 折校为主,根据实际情况,部分稿件由作者校对一次, 校后由编辑对格式、质量复校一次。 5校对时要注意版面的规范、美观,排版的合理。校对差错率要保持 在万分之

4、二以下。 遵遵循循校校对对的的程程序序交叉三校制 1一校(作者、 责任编辑各校一次):侧重对原稿校对,力求校样与 原稿的一致,纠正版式错误,对有疑问处做出标示。校后通读一遍。要求作 者不能对原稿作大的改动。 2二校(责任编辑、 执行编辑各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一校 校出错 误已改正,纠正版式错误,并对文稿中的疑问予以处理,填补遗缺,统一体 例。 3三校(执行编辑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二校 校出错误已改正,对 校样 校对符号进行综合检查,清理差错,确定版面格式。 4点校:对三校 校出错误予以核对,并对文章、版式作最后通校,确 保清样无差错。 5校对签名。校对者应在每次校样上签名,并标明校次,以防

5、差错。 6责任编辑甩开原稿和三校样,对清样进行阅读,寻找差错。在读样 后,进行总体扫描,检查有无错字、漏字、表格与插图是否合乎规范,字 体、字号使用是否正确等。 明明确确校校对对内内容容1检查多、漏、 错文字及标点、符号错误;核对标题、署名,文中人 名、地名、数字、公式。 2检查版面、格式,图表位置及表题、图题,字体、字号、字距和行 距。 3检查标题位置、层次及转行,注释、参考文献及序号,核对中英文 目录及页码与文章的一致。 4检查目录及对应的页码、刊眉、页码顺序、版权,封面、封二、封 三、封底的文字、刊号、年月期号。 编辑本段校校对对方方法法对对校校法法原稿放在左边,校样放在右边。先看原稿,

6、后对校样。左手食指指着原 校对符号稿上要校对的文字,右手执笔,顺着校样上相应的字句移动,遇到打错(或 排错)的地方。随时用校对符号或文字在校样上批注。特别要注意按照原稿 逐字、逐句、逐个标点地校对,看、念、想结合进行。眼睛要在每个字、每 个符号上停留一下,不要一滑而过,同时有节奏地默读文句,并使脑子作出反映。切忌读书看报式校对。 折折校校法法原稿放在校对者正前面的桌上,校样拿在两手的食指、大拇指与中指之 间(右手同时执笔)。从第 一行起校一行 折一行,使原稿每一行的文字紧 紧靠近校样上要校的那一行文字。要尽量做到一眼能同时看清原稿和校样的 字句。折校法一般适用于原稿是打印稿或铅印稿,而不适用于

7、手写稿。 读读校校法法由两人合作,一人朗读原稿,另一人核对校样,并改正校样上的错误。 座位一般为读者在左、校者在右,以便校者在需要时向左边查看原稿。读者 要将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朗读准确,速度要缓慢,音调要有节奏。标题, 每行另起等都要分别口头交代清。 以上三种校对方法各有优缺点。采用哪种校法,要根据原稿和校祥的 清晰程度决定。重要的文稿要采用两种以上的校法,并至少有两人参加校对。编辑本段基基本本制制度度校对处在发排后、印制前的质量把关环节,校对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 校对流程决定着出版物的内在质量。我们常说的编校质量,实质上是校对质量。编辑 加工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原稿 上留错的多少

8、(编辑加工除改错外 还有补漏、删繁、润色、升华等内容),校对工作的质量则体现在出版物 上留错的多少;编辑工作的疏漏,由校对工作来弥补和完善,校对工作的 失检则无可挽回地成为出版物中的差错。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校对的质量 呢?除了加强校对队伍建设,提高校对队伍的整体素质外,还必须建立严密而有效的校对制度。 继承古代校雠的优良传统,总结现代校对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必须建 立如下基本校对制度。 三三校校一一读读对对片片制制度度“三校”即三个校次,这是必须坚持的最低限度的校次。 “一读”即 终校改版后的通读检查。 “三校一读”不是某个人拍脑袋的规定,而是校对 主客体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不这样做就

9、保证不了校对质量。早在西 汉刘向提出“校雠”概念时,就实际上提出了校次的问题,他校书,先通过 “雠” 发现诸本差异,再进行 “校”,断定诸本是非。 隋唐时代官方翻译 佛经,在誊抄过程中,实行 “初校 流程图、再校、三校 ”,最后由“主持”详阅。这是我国校雠史上最早的 “三校 一读”记载。宋太宗下令重校“三史”,明确规定 “三复校正”,最后由 他“御览”,也是“三校一读”。清乾隆时代编纂 四库全书,对誊录 本的校对,最初只设分校、总校两级校官,乾隆皇帝翻阅总校后的四库 全书荟要,发现了错别字,提出严厉的批评,于是在分校官与总校官之间 增设复校官。全书誊录完成之后, 乾隆又命总纂之一的陆锡熊“详校

10、全书” ,又发现了许多错讹。也是 “三校一读”。 现代的“三校一读”,校法和 任务各不相同。一校、二校以对校为主,任务是消灭录排差错;三校以本校 为主,任务是发现并质疑原稿错讹;一读是最后通读检查。磁盘书稿校对, 由于原稿与校样合二为一,一校没有可资比照的原稿,则应采用本校法,通 过是非判断发现录排差错和原稿错讹。 一校改版后打出二校样, 一校样就 成为二校的比照物,所以二校时应先对红,然后再进行二校。三校样打出后, 校法同二校。如前所述,三个校次是最低限度的校次,特殊的书稿,特殊的 情况,还须相应增加校次。 对片是当代校对制度的创新,它是计算机排版制片新工艺的产物。计算 机排版制片,有可能发

11、生文字错乱丢失,因此制片完成后,必须将胶片一一 与清样对照。对照的方法是:将胶片压在清样上面,通过移动胶片,使胶片 上的字符图表与清样完全对合,如发现不能完全对合,则要采用对校法,将 胶片与清样对校。 主主体体多多元元化化与与专专业业化化相相结结合合制制度度现代校对主体多元化, 作者、编者都参与校对,因而形成校对主体群。 在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必须坚持以专业校对为核心。所谓以专业校对为核 心,有三层意思:其一,必须由专业校对员担任责任校对;其二,必须由中 级以上职务的校对员或从事校对工作五年以上的校对员来做三校;其三,必 须由专业校对科室对校对工作进行全程监控和统一管理。实践反复证明,不 这样

12、做,校对质量就得不到保证。撤销校对科室,实行编校合一,或者完全 依靠外校,实践反复证明是行不通的。 集集体体交交叉叉与与责责任任校校对对相相结结合合制制度度集体交叉校对,指由不同职级校对人员分别 校对符号承担不同校次的校对,一般不得采取三个校次由一人包揽的方式。集体交叉 校对,可以避免一人包校的知识局限和 “熟能生错”的弊端,有利于最大 限度地消灭差错。同时,集体交叉校对还是一种相互检查、相互监督的有效 方式,后校次实际上是对前校次的质量检查。大部头书稿,还可实行分章集 体交叉校对。在集体交叉校对的基础上,还必须指定一人或二人为责任校对, 对本书校对质量负总责。 4校对质疑与编辑排疑相结合制度

13、。对于原稿上 的差错,校对员只能质疑而无权修改,所以要实行校对质疑与编辑排疑相结 合的制度。具体办法是:校对员发现了原稿上的差错,用铅笔在校样上标 出,同时用铅笔提出修改建议,并打个问号表示质疑。全书校对完成后,由 责任校对填写质疑表,连同校样、原稿一并送给编辑排疑。编辑必须对 校对质疑一一斟酌。认为质疑正确,便用红(或蓝)笔在校样上改错,同时 在质疑表上打“”表示认同。认为质疑不正确,则将校样上的质疑画 掉,同时在质疑表上打“”表示质疑有误。磁盘书稿将原稿与校样合 二为一,对于打印样上的明显错误以及不符合规范的字符,校对员有权正误, 但校后应送编辑过目认可。对于打印样上的疑点,则应采取质疑方

14、式,送编 辑排疑。校对质疑和改错建议,应尽量做到有理有据。必须指出,校对改错 和质疑,不同于编辑的修改加工,主要是改正 错别字和不符合语用规范的 错误,以及明显的表达错误、 语法错误和其他错误。 编辑本段校校对对标标准准1编辑负责校对、 印刷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及时送取 稿件和校样,做 好与印刷厂的业务联系。 2校对以原稿为准,不得在校样上随意增补、删减,发现原稿错误及 编辑处理的 校对符号疏漏和失误做出标示,由编辑对原稿、校样予以处理。若作者提出修改时, 要尽量坚持不动版面、不动字数的原则,减少改版的麻烦。 3准确使用 校对符号,消灭错字,补齐遗漏,纠正版式错误,严格执行三校加点校制度, 保证

15、期刊质量。 4校对以对校、 折校为主,根据实际情况,部分稿件由作者校对一次, 校后由编辑对 格式、质量复校一次。 5校对时要注意版面的规范、美观,排版的合理。校对差错率要保持 在万分之二以下。 编辑本段地地位位和和作作用用校对是最重要的 出版条件。古代校雠学将 “校勘”的目的界定为:改 正书面材料上的错误。多出善本,不出错 讨论工作 本,是我国出版工作的优良 传统。做好校对工作,是出善本、不出错本的基本条件,这是既对作者负责、又对读者负责,功在当代、利及后人的事。图书是一种思想文化信息载体,其作用在于将负载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并 作为文化遗产积累传承。实现文化 传播和文化积累,最重要的条件是 “

16、保 真”,即准确无误,完整无缺;失真的、残缺的信息是没有传播和积累价值 的。图书是通过文字符号传递和贮存信息的,信息的“保真”,有赖于字、 词乃至标点符号使用的准确无误。真理与谬误之间,有时只是一字一点之差。图书出版过程存在的价值,在于以作者的原创作品为对象,在作者劳动 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贯穿于图书编校工作的全过程。在校 对过程,再创造的表现有二:其一,消灭书稿在录排过程出现的错漏,保证 作者劳动成果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其二,发现书稿本身可能存在 的错漏,弥补作者创作和编辑加工的疏漏。校对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特殊的编辑工作,是学识性、文字性的创造性劳动。“校对是简单劳动 ” 的观点是错误的。校对在 图书出版生产流程中,处在编辑后、印制前的关键 环节 ,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 最后防线。 编辑本段差差错错的的基基本本类类型型校对以猎错改错 为基本职责,校对工作者对 原稿和校样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