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工业和农业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81715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7.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工业和农业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工业和农业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工业和农业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工业和农业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工业和农业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工业和农业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工业和农业知识点总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有关工业和农业部分相关知识点总结 一、工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原料(临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 ) ; 能源 (临近能源产地,能源充足 ) ; 土地 (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设,可降低成本); 水源充足 (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 环境: 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空气洁净。(一般是对新兴工业如电子工业而言) ?(2)经济因素: 市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 ;交通(临海或临港或河流交汇 处,临铁路、高速路、航空港,交通便利 )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技术(科技发达 ,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者素质高) ;农业基础好 (临近商品粮基地等) 。 工业基础雄厚。

2、信息:广告宣传品牌效应。 ?(3)社会因素: 国家 政策 (支持、鼓励 );国防安全;个人偏好(华侨对家乡的投资); 工业惯性;社会协作好 :社会服务条件和生产协作情况好。 ?(4)环境因素: ?产生大气污染企业的布局:要使居民区不受到污染,还要用卫生防护带(如绿化带)隔离。 最小风频,布局在居民区的上风处。单一盛行风,布局在居民区的下风处。季风区,布 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产生水源污染企业的布局:远离水源;河流的下游 ?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企业的布局:远离居民区;远离农田 ?交叉污染:兼顾上述要点 ?.根据不同工业的特点,按影响工业的主导因素把工业类型: ?(1)原料指向型工业:蔗制糖厂

3、、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新疆的纺织厂 ?(2)市场指向型工业: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饮料厂、食品厂、玻璃厂、 ?(3)动力指向型工业: (临近火电站或水电站)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火电厂、水电站 ?(4)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纺织厂、普通服装厂、电子装配厂、包带、制伞、制鞋厂 ?(5)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芯片) 、卫星、飞机制造厂、精密仪表 ?、工业联系: ?()在生产上有投入 产出的联系; ?() 空间联系:为了共同利用当地的基础服务设施(如道路、电力、通信),或共同利用廉 价的劳动力等而产生的空间联系。 ?() 信息联系 : 如计算机联网。 ?、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工业集聚

4、 ?作用: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提高规模效益。 ?传统工业:一些运输量大的协作工厂集聚在专业化工厂附近,形成专业化生产集聚区域。 ?新兴工业:协作工厂地理上靠近,并接近用户、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业。20 世纪 9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域内。 ()工业分散: ?原料 (或零部件 )及产品的运输量较小,甚至可以空运如:电子元器件供应厂与装配厂。 ?复杂产品原料零部件由许多工厂供应,每一种零部件销售到许多地区,为减少市场上交易 费用,形成跨国或跨地区的企业。跨国公司根据市场、原料或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2 位。汽车生产的

5、全球化最为典型。 ?、工业地域 ?()形成类型: ?自发形成:有投入 产出联系的工厂在地理上靠近,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 ?规划建设形成:有的有投入产出联系,有的没有投入产出联系,只为共用基础设施。 ?()性质分类 ?发育程度较低:一些轻工业工厂面积较小,对当地工业发展的潜力也小。 ?发育程度较高:重工业(钢铁、机械、石化)工厂,生产过程复杂,相互联系工厂多 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广,发育程度高, 再加上为方便众多工人生活所配置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 往往由于工业地域扩展为工业城市。 ?、传统工业区概况: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东北工业区。 ?()工业基础: ?丰富

6、的煤、铁资源。 ?()工业部门: ?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 ?、传统工业区案例德国鲁尔区: ?() 区位优势 ?丰富的煤炭资源 ?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 ?充沛的水源 ?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能直通海洋 ?广阔的市场 ?()衰落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煤炭、钢铁是基础,衰落也最 明显 ?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比重减少、新技术炼钢耗煤量 降低。 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的广泛使用,使用量减少。新技术革命冲击: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地紧张、 环

7、境污染严重。 ?()整治措施: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 钢铁工业, 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数量减少、 规模扩 大,新建迁移的以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为主。 ? 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如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炉建到荷兰 综合整治海边。 ?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航运繁忙,运输的一半是铁 矿石。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和植树造林。3 ?、新兴工业区概况: ?(1)形成: 20 世纪 50 年代起,发达国家没有传统工业的乡村地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 地域。 ?()分布: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

8、德国南部地区、美国“ 硅谷 ” 等。 ?、新兴工业区案例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发展条件:大批廉价劳动力;20 世纪 70 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发达的 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 城镇或农村。 ?()发展模式: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 ?()萨斯索罗瓷砖工业小区:集中了许多相关企业和服务性机构机,逐步建立起相互信赖、 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供销体系。在独立经营、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济生产。该工 业小区集中了世界瓷砖工业生产的以及出口量的。 ?、新兴工业区案

9、例高技术工业区: ?()高技术工业部门:电子、半导体、核工业、航天、高分子合成、遗传工程、激光。 ?()高技术工业的特点: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 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高技术工业的先驱和典范硅谷 ?区位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B.气候宜人:属于地中海气候。C.有高等 院校:斯坦福大学在“ 硅谷 ” 崛起的早期起了关键性作用。D.便捷的交通: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 并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E.军事订货:为美国高技术工业发展的独有条件。 ?主导工业: 微电子工业 ?发展变化: 20 世纪 70 年代末,由于“ 硅谷 ” 的土地被占用殆尽

10、,新工厂建在得克萨斯等州, 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以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很便宜的优势条件。 ?(4)注意世界著名高技术工业区: ?印度 “ 硅谷 ” 班加罗尔 环境优美,有 “ 花园城市 ” 之称。 “ 科学之都 ” 、“ 计算机之都 ” 。日 本“ 硅岛 ” 九州岛、科学城 筑波(世界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科学城)德国慕尼黑;英 国苏格兰。中国:中关村、台湾 新竹科技园 ?、产业转移 ?() 原因 :选择最佳区位 (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 工资水平、 市场需求、 环境容量、 国家政策);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 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

11、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产业转移的方向: 英国 德国 美国 日本 东南亚、拉丁美洲、 我国沿海(进 一步内地) ?() 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 发展。 ?对于转移国来说,可以实现产业升级,但也可能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 ?对于接受国来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促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设分厂的原因是:廉价的劳动力、 广阔的市场、 低廉的地价。 如跨国公司在中国建芯片生产厂、汽车厂,是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不是因为中国的廉价4 劳动力和土地) 。 ?、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发展: ?()

12、发展迅速的原因: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东南 沿海、毗邻港澳台,靠近东南亚的优越位置;劳动力丰富廉价的优势条件;侨乡 ?()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对外资吸引力下降,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发展后 劲不足。 ?()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轻工业为主)先天 不足;科研实力比不上长三角地区;市场腹地不够广阔;工资和地价水平提高;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调整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信息产业升级。 ?加强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构筑大珠三角洲城市

13、群; ?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加强规划和管理,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 ?、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不合理:工业生产活动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对策:消除污染,植树造林。 ?二、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 (因地制宜) ?气候: 光照、热量、降水。决定农作物的种类(如水稻喜高温喜湿,因此主要分布在能 满足水稻生长期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甜菜喜温凉,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 )、产量、熟制。 ?地形:平原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 ,适宜发展种植业; 坡度大于25的山地地区耕作不便, 且 水土保持不易 ,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坡度

14、小于25的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梯田)。因山地自 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宜发展立体农业。?土壤: 种植业多要求土壤深厚肥沃,若土壤呈酸性或碱性,则宜加以改良或种植耐酸、碱植物。 ?水源: 是否充足是农业稳产的保证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社会经济条件: (因时制宜) ?市场: 对商品农业而言,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 商品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农业生产技术: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率,化肥、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劳动力: 多、

15、少,如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3)农业区位选择 ?总的来说,就是要因地制宜,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综合分析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决定农业类型及农作物种类。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但某些 因素可以人为地改造利用。如温室农业。 ?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市场和交通。5 ?(4)农业区位选择举例: ?如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地价的高低 (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 产值高的农业类型,例如花卉、乳牛。) ?.农业类型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小(从单位面积产量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 果园、粮棉等。 ) ?.各种类型农业需水量

16、多少(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选择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鲜花需保鲜,鲜奶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 通方便的地方。 ) ?注意: 农业区位因素也会随时间发展而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 ?.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 绝大部分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美国密西西 比河下游采用旱地直播技术。 ?(2)亚洲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条件:水稻种植业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大量劳动力, 这里劳动力丰富;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这里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可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 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水稻在这里种植历史悠久,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