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市2011年双季稻生产情况分析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981572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城市2011年双季稻生产情况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应城市2011年双季稻生产情况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应城市2011年双季稻生产情况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应城市2011年双季稻生产情况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应城市2011年双季稻生产情况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城市2011年双季稻生产情况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城市2011年双季稻生产情况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应城市 2011 年双季稻生产情况分析应城市农业局2011 年 7 月 30 日1-5 月份,我市出现了 55 年来最为严重的春夏连旱,给早、晚稻面积落实和生长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入梅以来的4 次暴雨,又造成在田早晚稻不同程度涝渍;农业生产形势一度比较严峻。面对灾情,我市早谋划、早动手,采取搬大水、抗大旱、防大汛、强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全抗全保和将涝渍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为大灾之年水稻夺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早稻喜获丰收一、早稻喜获丰收今年我市早稻从 7 月 7 日开始收割到 7 月 25 日收割结束,整体收获期比上年推迟 4 天(推迟的主要原因是两优 287、孝早糯 08 等中迟熟品种面

2、积比重增加) ;据我市农业、统计局调查表明:我市早稻生产呈“一增二减”态势。即:面积减少,全市早稻面积(统计局数)为 13.15 万亩、比上年减少 0.43 万亩、减 3.1%;单产增加,平均单产量为 448 公斤,比上年增产6 公斤、增 1.3%;总产下降,预计总产量为 58912 吨,比上年减产 1154 吨、减 1.9%(农业局早稻上报面积 13.2 万亩、平均单产 448 公斤、总产 59136 吨) 。目前早稻每 50 公斤平均出售价格为 103 元、比上年同期高 8 元;种植早稻亩平产值达 922.88元,比上年增加了 83.08 元、增 9.9%,实现了大灾之年增产又增收。导致今

3、年早稻面积减少和单产提高的主要原因导致今年早稻面积减少和单产提高的主要原因: :1 1、严重干旱是早稻面积减少的主因。、严重干旱是早稻面积减少的主因。据气象资料显示:1-5月份,我市累计降雨量仅为 157.6 毫米,比正常年份偏少 6 成以上,加上平均气温偏高 1.4,日照偏多 1 成以上;导致大2部分塘堰干涸,多数中小型水库、河流、湖泊无水可放,最少时全市总蓄水量只占蓄水能力的 20%左右。由于干旱持续时间长、强度大、范围广,造成:一是部分水源条件差的村组无水育秧或育秧缺水,二是部分村组有水育秧,但由于栽插缺水,只栽上了部分秧苗,无法插下的只得耕掉;三是个别村组已抢插的早稻,插后因旱缺水而死

4、苗;由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导致今年早稻面积不同程度的减少,而长期干旱则是面积减少的主因。2 2、劳劳力力不不足足、生生产产成成本本上上升升和和比比较较效效益益 不不高高等等因因素素是是早早稻稻面面积积减减少少的的次次因因。一是近年来由于青壮劳力大量外出 ,在家种田的多为老人和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难以耕种自包耕地 ,劳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凸现,农忙时节请工已成为多数农户完成农活的主要手段;但是复秋时节也是用工的高峰时期,请工比较困难。二是由于受请工价格上涨(去年请工插秧每亩工钱 140 元左右,而今年更是达到了 160 元以上) 、机械耕整费提高(今年机械耕整费每亩为 75-80 元、比上年

5、涨 10 元)和农资价格全面上涨(化肥价格平均上涨了 10.8%、农药上涨了 15.2%、种子上涨了20%以上、农膜上涨了 7%) ,农民种植早稻亩平生产成本将增加40 元以上。三是去年我市农民种植早稻每亩纯收益只有 300 多元,而种植中杂每亩纯收益在 600 元以上,种植中糯则可达900 元左右,早稻比较效益明显低于中稻。四是近年来早稻生产期间的前期低温、连阴雨,中后期的高低温热冷害,收割期的烂肠雨等自然灾害也对早稻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由于以上原因,挫伤了农民种植早稻的积极性,导致早稻面积持续减少。3 3、气温高、光照充足,加上田管加强,秧苗长势好于上年、气温高、光照充足,加上田管加强,秧

6、苗长势好于上年同期同期。3 月下旬-4 月份,我市日照时数为 261.6 小时,比历年3平均多 92.8 小时、偏多 55%;平均气温 16.8、比历年平均气温偏高 1.8;气温高,加上光照充足,非常有利于早稻育秧和秧苗生长,秧苗素质也明显好于上年。据 4 月 25 日秧苗素质考查:早稻秧平均苗高、叶龄、绿叶数、白根数、假茎宽分别为 23.9、5.6 叶、4.7 叶、10.7 条和 0.3,分别比上年同期高 2.5、多 0.4 叶、1.2 叶、1 条和宽 0.07。5 月份,我市日照时数为 197.6 小时,比历年平均多 24.6 小时、偏多14%;平均气温 22.6、比历年平均气温偏高 1;

7、有利于大田早稻的生长和分蘖,加上农民追肥、除草、打药等田管工作比较及时和到位;早稻大田长势强于上年。据 5 月 30 日调查:早稻每亩总苗数为 39.6 万苗、平均株高为 49.2 厘米、叶龄为8.8 叶,分别比上年同期多 2.1 万苗、高 1.7 厘米和多 0.5 叶,一、二、三类苗面积比重为 30.2%、44.5%和 25.3%,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 0.4 个、0.2 个和减少 0.6 个百分点。4 4、各项生产措施得力,确保了早稻丰收。、各项生产措施得力,确保了早稻丰收。一是切实落实种粮补贴政策。该政策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稳定双季稻主产区早稻播种面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二是大力开展水稻高

8、产创建活动。在杨河镇星火畈创建了万亩双季水稻高产示范片,示范面积达 10050 亩,主要开展优良品种、轻简栽培、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病虫综防、统一机收等 6 大集成技术的综合应用;在核心区星火村,通过实行统一供种供肥、集中育秧,实现早稻连片种植面积 1450 亩,亩平单产均在 900 斤以上,每亩增产增收 120 元以上。三是大力推广良种和实用技术。今年我市早稻优质稻种植比例达 90%以上,主要品种有两优 287、鄂早 18等省农业厅推广的主导优质高产品种,全市早稻中迟熟面积比重达到了 70%以上、比上年提高 10 个百分点,中迟熟品种由于4生育期长,更有利于养分积累,能为获得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9、。我市还狠抓轻简栽培、病虫综防、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工作。二、晚稻长势较好二、晚稻长势较好据调查,我市今年晚稻生产呈以下特点:一是栽插面积减少。一是栽插面积减少。近年来,由于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同时受农资价格、机械作业和请工费用上涨等因素影响,我市麦稻两熟面积逐年扩大,而双季稻面积呈逐年减少之势。今年全市晚稻面积(统计局)为 15.02 万亩,比上年减少 0.21 万亩、减1.4%(农业局上报面积为 15 万亩,比上年减少 0.23 万亩、减1.5%) 。二是晚稻二是晚稻秧苗素质好于上年同期。秧苗素质好于上年同期。晚稻秧平均苗高、叶龄、假茎宽和单株带蘖数分别为 27.9、6.

10、2 叶、0.42 厘米和 3.1个,分别比上年同期高 2.2、多 0.3 叶、宽 0.05 厘米和 0.2个蘖,秧苗素质好于上年同期。三是栽插期推迟。三是栽插期推迟。由于早稻中迟熟品种种植面积比重增加,早稻整体收获期推迟,晚稻从 7 月 8 日开始栽插到 7 月 27 日结束,整体栽插期比上年迟 4 天左右。已栽插田基本苗足,平均每亩移栽基本苗 10.8 万苗,比去年增 0.03 万苗;插后由于气温适中,返青活蔸快,多数田块无明显返青期。四是优质品种广泛应用。四是优质品种广泛应用。15.02 万亩面积中,晚杂面积10.4 万亩,以金优 928、荆楚优 148 为主,晚粳及晚糯面积4.62 万亩

11、,以鄂晚 15、鄂糯 10 号为主;优质率达到 90%以上。同时晚稻软盘机插秧和软盘抛秧应用面积达 1.4 万亩和 0.4 万亩,比上年增加 0.8 万亩和 0.2 万亩。五是田管有所加强。五是田管有所加强。一方面是加强了对晚稻秧田二代二化5螟和晚稻大田的稻纵卷叶螟等的综合防治工作;二方面是普施和重施了分蘖肥,一般亩追施尿素 5 公斤以上,比上年同期多施 1 公斤;另一方面是 80%的晚稻大田进行了化学除草工作,比上年提高 5 个百分点。六是目前长势好于上年同期。六是目前长势好于上年同期。据我局 7 月 29 日在杨河、田店等地田间调查,晚稻平均每亩总苗数为 18.12 万,比上年同期多 0.

12、22 万苗;一、二、三类苗面积比重为 29.4%、44.8%和25.8%亩,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 0.8 个、0.5 和下降 1.3 个百分点。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虽然我市的抗灾生产已取得阶段性胜利,早稻喜获丰收,晚稻也长势喜人,但也存在:受种植收益影响,早晚连作面积减少,水稻播面下降,保粮食生产规划的困难加大;自然灾害频发,农民增收不确定因素增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排灌条件差,已严重制约了农民的水稻生产;种植结构调整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农资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不但攀升,农民种粮成本上升较快;晚稻秧龄偏长;田管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我们建议:我们建议:一是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双季稻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

13、的扶持力度,努力扩大早晚连作面积。二是国家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强沟、渠、塘堰等建设,改善排灌条件,降低排灌费用。三是加强农资市场和价格监管,严厉打击乱涨价等行为。四是抓好防灾减灾工作。各农业部门要加强与气象、抗旱防汛等部门的联系,加强业务交流和信息沟通,准确把握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趋势,认真做好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工作,及时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尽力降低灾害损失。五是农业部门要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优新良6种、农产品、农资价格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以便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六是指导农民加强田间管理。农业部门要及时组织各级农技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查苗情、查墒性、查病虫情的“三查”活动,有针对性地制定田间管理方案,做好肥水管理,促使苗情转化升级,增强抗病、抗灾能力,为全年农业丰收打好基础。(供稿:杨文献 杨致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