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笔的演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74666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9.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古至今笔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古至今笔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古至今笔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古至今笔的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古至今笔的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古至今笔的演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古至今笔的演变1、笔由何人发明?自古就有蒙恬造笔之说,但查史记蒙恬传却没有造笔的事,只有张华的博物志有蒙恬造笔的记载。秦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天下,蒙恬因功被拜为内史,这个职位,与用笔有关,因为撰稿、撰述和抄写公文,乃是史官的职责,这也许是导致蒙恬改进书写工具的原因。博物志说造笔,但造的意义,不一定是发明,也可说是制作。马缟的中华古今注有一段话,或许可说明世人认为蒙恬发明笔的误会,牛享问曰:古有书契,便应有笔,世称蒙恬造笔何也?答曰:自蒙恬始作秦笔耳,以拓木(亦作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非兔毫竹管也。 也就是说,蒙恬只是用枯木及鹿、羊毛等,制造了他们秦国所用的笔。马缟的这一注解,与晋朝

2、崔豹的古今注相似,注中也说蒙恬始造即秦笔耳 。实际在蒙恬之前, 古代的文献, 早就有用笔的事, 如尔雅释器 有不律谓之笔。 礼记 曲礼有史载笔,士载言 , 物原有伏羲初以木刻字,轩辕易以刀书,虞舜造笔,以漆书於方简。 尚书中侯有龟负图出,周公援笔以写之 。其他还有战国策上记载齐后将死时,叫她的儿子取笔牍受言的故事。徐坚根据尚书及曲礼的史实,在他的初学记中,较明白解释世传蒙恬造笔的原因:或者当时的许多国家没有笔的名称,只有秦国独得,蒙恬更将笔损益 (改良)罢了。笔究竟是何人发明,恐怕很难找到答案,只可说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些人。从近年古代文物的发现,可以证明竹、帛上的文字图画,是使用毛笔的,并且还有

3、用竹、木枝杆做的毛笔实物出土,如一九五四年,长沙古墓中发现的战国笔,笔管与笔套(整支笔装入套中),却是竹制,笔头是动物毛,可能是兔毫,笔全长二一公分,套长二三五公分。商代及周朝的金器款识,很显然不是硬笔写了来翻铸的。殷商的甲骨文卜辞,看得出来是用毛笔写后再刻。中研院董作宾故院士,在他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还说到在公元前一四 年一二 年间的牛骨上,有用毛笔和墨汁已写好文字还没有契刻的。同样情形,在陶器上,安阳出土的殷代陶片中,也有一个以笔墨书写的大字祀。更早一点, 在史前时期, 从河南仰韶及西安半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彩陶,上面的花纹、卷企和符号,都必须用软的毛笔才能画成。又在甘肃辛店发现的彩陶,

4、上面有人、鸟、大及车轮等图画,有些学者认为那是中国较原始的图画文字。近百年来陆续出土的古陶甚多,至秦时已汇集陶文八百余字,能辨识者不到半数。2、最初使用的毫与笔管我们从甲骨文及陶器上所见的笔迹,只知道用的是软笔毛,却无法确定究竟是植物纤维或是动物毛?但是因为植物纤维柔软度不够,且容易折损,其可能性较少,如为动物毛,又是何种动物?这些问题,仍有许多未明之处。长沙出土的战国毛笔,它的笔头传为兔毛,此为公元前三四百年之物,再早至公元前一四 年以前,用於甲骨及陶器的笔,用何种兽毛?则尚未知。笔本字为幸,在金器与甲骨上都有,罗振玉等考释为象形字,为用手持笔状。我们从以上金文及甲骨文尚可看出,大多数用右手

5、持笔,也有用左手的,大多数的笔端,多为分岔状,也有几字不分岔的。现代的木工打样多用铅笔,几十年前用的是墨斗,用时除墨线以外,还用竹片端部制为扁平丝状的竹笔,这种笔只能画直线,不能写字。笔者在泰国北部山区及印尼旅游时,见到佛教贝叶经上的文字,均匀如铁线,笔痕深入贝叶:又亲眼见到岑里岛人将竹签削尖,沾墨水液,作绵密的细笔画,竹笔尖没有分岔,尖端如锥,使用后若线条太粗,可随时用刀再将竹笔削尖。由此实例推想,竹木尖笔,一笔可用甚久,并可就地取材,应与毛笔未周前之原始笔类似,或者说,在用兽毛等软笔之前,曾经过一段用硬笔的时期。宋人赵希鹄说:上古以竹挺点漆而言 。 拾遗记有记载任叔本削荆为笔 。 白孔六帖

6、有于阗以木为笔。 南史也说陶弘景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这些魏晋以后的文件记录,看出毛笔虽已大量使用,仍有人使用非毛笔的事。英国探险家史坦因一九 至一九 一年在新疆时, 曾在和阗及尼雅发现芦苇及木枝削尖做的笔,也有木端开岔者, 据推测为三世纪以后之物,此项实物,与古文献各记载相合,也可证明硬笔在中古曾被使用的不虚,与上古有被使用的可能。一九三二年左西北居延发现的汉朝制笔,未用竹管,而是用四条木片夹住笔头,用两条麻线捆扎而成。居延也发现一些无管的毛制笔头,这是否意味著,当时胶笔头入竹管之漆不良,容易脱落,才会用木片捆扎再用?或汉以前的笔,有圆竹管与木片夹管同时存在?三国时制毛笔的高手韦诞,他的笔经

7、上曾说,先取坚韧的毛当锋,软毛后以为辅,同麻捆束,入骨中时固以漆液 ,再将毛理顺后,泽以海藻,就可濡墨而试,终日使用也不会败坏。可见三国时制笔法与现在相同,且可制成很好的笔。圆管较夹管执握与使用都方便,且固毛之胶已获改善,此后用木片夹住毛头的笔,便逐渐被淘汰了。3、制笔材料的改变笔管材料以竹与木为主,至今未变,取其轻便,容易操纵,这是真正用於书写的笔。汉朝时天子用的笔管,以错宝为酣,即是说笔管的下半部,用镀金及宝石装饰。昔时皇太子初拜,给以漆笔 。曹公器物中有 琉璃笔。晋武帝赐张华有 麟角笔。梁元帝分别用 金管 、 银管 、 斑竹管录记忠臣义士文章之美者。唐朝大书家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喜欢用的

8、笔为象牙或犀牛角做的管,狸毛为心并裹以秋天肥兔的毫,非此不书。 可见笔管的种类,在晋以后,已日渐增多。王羲之则对此类较重的笔管不表认同,在他的笔经中说:昔人或以琉璃、象牙为笔管,丽饰则有之,然笔须轻便,重则踬矣。近有人以绿沉漆竹管及镂管见遗,斯方可玩,何必金玉。 笔的主要功能在记事,自魏晋以后,除了可以耐久记事以外,更加入法书艺术的功能,亦即必须适应书家艺术表现的要求,这又牵连到毫毛的好坏,与制作法的考究两方面。王羲之笔经说,汉时已用兔毫,以赵国的最好,理由是赵国广泽多细草,兔食后增肥,毫长而锐,采收的季节以八月为佳,七月者毫焦而嫩,九月则毫脆而秃。笔经中还说到掺和人发与青羊毛的事。南北朝时,

9、制笔者正流行试用各种兽毛,除前述兔、青羊、人发外,王隐笔铭还提到用鹿毛: 法书要录说王羲之用鼠须笔;博物志有虎仆(即九节狸)毛,野鸡毛:及陶隐居用羊须等等。现时台湾流行的胎毛笔,也是从南北朝时始创,酉阳离俎就有一项记载说:南朝有姥,善作笔,萧子云尝书用笔,心用胎发。南北朝以后,各种兽毛,都被使用,如狼毫、猩猩毛、石鼠、貂鼠、鸭毛、猪毛、鸡足毛等,而用牛耳毛、山马毛为制笔材料,未见较早古籍记载,似乎是近百年之事。4、两大制笔区笔的生产地,不如纸与砚之固定,因纸砚皆从原料集中产地而得名,笔毫取得分散,纵得好料,不得良工,也形同废物,而且纵得良工良笔,不得识货者,尤其是名书画家的称赏,也不能成名,因

10、此两千年来名笔的记录不少,而名笔的名产地却不多。中山兔毫,为王右军所推崇,中山在宣州冻水县。唐朝时宣城制笔,甚为有名,白居易的诗说: 宣城石上有老兔,食竹饮泉生紫毫 。又有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紫毫笔贵的原因,一为感叹贡笔用毫多,民间难买到,另一原因可能从右军笔说,只有仲秋八月时,兔肥毫长,最为合用,孟秋及季秋则毫焦脆,紫笔乃成为次品。宣城笔到宋朝,名气未衰, 避暑录说:笔出於宣州,自唐惟诸葛一姓,世传其业,治平嘉佑年间(一 五六一 六七) ,得诸葛笔者,率以为珍玩。 。诸葛家族中,以诸葛高最有名,其次为诸葛元。黄山谷说与宣城邻近的叙州有吕道人,夥州有吕大渊,皆为名手。元以后,宣城的

11、制笔声望,逐渐南移到邻州,如徽州、新安等,六研斋笔记有新安四宝之说:即澄心堂的纸、汪伯立的笔、李延珪的墨及羊斗岭旧坑的砚。宣城、徽州、新安等,都在安徽的长江以南,为文房四宝的名产区,自唐宋以来一千余年,盛名不坠。浙江省湖州(今吴兴县)的善链镇,受大书家智永禅师的影响,自隋以后逐渐为产笔之地,在唐宋间,被宣笔之大名所淹,湖笔尚无名位,元时出现冯应科、张进中、沈秀荣、潘文新等名制笔家,乡人受其直接间接的指导与互磋,故制笔之功夫大进,人材辈出,有浙间笔工麻粟多之语,故湖笔之名大噪,取代了宣笔地位。湖州人中赵子昂的字,钱舜举的画,冯应科的笔,被称为吴兴三绝 。湖洲笔系虽也制紫毫、兼毫、鸡毫,而以制羊毫

12、为有名。羊毫最早受北宋试用,逐渐改进,元以后也许因为书风画风与纸质的改变,元人多用羊毫,助长了湖笔声势,加以湖州本地,出产优良羊毫料,邻近的陕石、嘉善等地,亦为好羊毛料供应地,宣州多山,盛产兽类,原料条件不同,乃成为湖笔取代宣笔主要原因。4、毛笔的别名与古笔制法笔与文人结缘后, 就不免被文人称道或嘲弄, 雅意者称笔为 龙须友、 八体书生、 柔翰 、 实相枝、 翘轩宝扫。或以毫为名称者如毛颖 、 纤锋 、 毛元锐、 毛文锋、毛生 、 宣毫等。或以管为名称如彤管 、 管子文、 管城子、 漆管 素管 、 越管等。戏谑的文人,称笔为毫锥 、 文章货、 尖头奴、 毛锥子,对於用过的笔,则被称为秃友退锋郎

13、。有用神名的如佩阿 、 昌化 ,另外也有用官名称呼,如藏锋都尉 、 中书令、 管城侯、 文翰将军、 畦宗郎居、 黑曹都统、 黑水郡王兼毫州刺都等。可以说笔是文房四宝中,名称最多的一宝。战国时代的制笔法, 据一九五四年长沙左家公山掘出墓葬报告,杆长一八五公分(cm) ,径 四公分,毛长二五公分,笔毛不是插入管内的,而是将笔毛包住杆的一端,用丝线扎紧,外面涂漆。汉朝的制笔法,据一九二二年发现的居延笔,是用四条木片夹住笔头。三国时韦诞制笔,在他在笔经上说, 制笔之法,桀者居前,轰(细毛)者居后,强者为刃,轨者为辅(注:指笔毛的分布),参之以麻, 束之以管, 固以漆液, 泽以海藻 。这里所谓 束之以管

14、 ,意义不清,有可能是用夹住 ,也有可能是扎在管上,或插入管穴内。王羲之的制笔法,在他笔经上说,采毫竟,先以人发抄,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毛裁齐平,以麻纸裹柱根,次取上毫缚薄布柱上,令柱不见,然后安之,毛抄合锋令长九分,管修二握,须圆正方可。这种制作法,是用麻纸裹柱根,外再包被上笔的毛然后安之,在制成笔头以后再安之,当然不是捆扎在笔杆上了,但是否安在管穴内,仍然不明。蔡质的汉官仪有尚书令仆丞郎月给赤管大笔两枝。 拾遗记有晋武帝以博物志成,赐张华麟角笔管,辽西所献也。王羲之笔经对管的叙述,也有昔人或以琉璃象牙为笔管,丽饰则有之,然笔头须轻便,重则踬矣 。由以上汉晋当时所用管的材料推想,玻璃、象牙、兽角,都是笔杆光滑而粗大,既不可能切片夹住,也在扎捆时容易滑脱,似乎只有钻为管孔,将已制好的笔头插入孔中, 固之以漆一途了。由以上推考,汉、魏的制笔名家,卫夫人、王右军、韦诞等所制的笔,是将秦笔改良,成为笔头插入笔管胶牢之法,至今未变。秦笔以枯木为管(中华古今注) ,一九七五年由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三枝毛笔,亦为木质,但其一端削尖,乃掌皇帝起居的近侍,为记事方便常将笔端插在发髻或冠上,故其端尖称为簪笔, 汉书赵充国传有:安世本持簪笔,侍孝武帝数十年之语,可见东汉初年,仍多用秦制木笔。今之笔已无尖端之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