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矿区煤系地层简介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973592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南矿区煤系地层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淮南矿区煤系地层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淮南矿区煤系地层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南矿区煤系地层简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淮南矿区二叠系含煤地层特征简介淮南矿区二叠系含煤地层特征简介二叠系为本区内主要成煤岩系,总厚度大于 1960m。上统包括石千峰组和上石盒子 组,下统包括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本系与下伏石炭系太原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二叠系 底界划分在太原组顶部第一层灰岩(C31灰岩)的顶界上,本系石千峰组为不含煤地层。 自上而下分组如下: (1)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本组不含煤层,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砂砾岩及紫红色砂岩、砂质粘土岩类组成。局 部具小溶洞,砾径为 0.57,一般为 0.52,次棱角状及半圆状。 (2)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s): 第七含煤段:厚 151m(图 4-7。习惯上称为“E 组”

2、。主要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 及灰白、浅灰色中细粒砂岩。局部为青灰色或灰绿色。含煤 5 层。薄而不稳定,常为炭 质泥岩或尖灭。对比困难,与其它含煤段比较,该含煤段少含菱铁结核和 菱铁成份, 未见海豆芽化石。第六含煤段:厚 89.50m(图 4-6) 。与第五含煤段合称为“D 组” 。岩性以灰色、青 灰色、灰绿色粘土岩类为主,夹细中粒砂岩,含 13 层燧石薄层。D18煤以下常有一层 灰白色铝质泥岩。常含鲕,D18煤顶部砂质泥岩中常含海豆芽化石。含煤 4 层,多位于 中部或偏上,不稳定,D19和 D21多尖灭或为炭质泥岩所代替。第五含煤段:厚 89.00m(图 4-5) 。底部常有一层灰白色石英砂岩

3、或中细粒砂岩与 第四含煤段分界。青灰、灰绿色岩性是本组的主要特征。下部有 13 层紫红色花斑状 泥岩或铝质泥岩,含鲕为主要标志层之一。中上部为泥岩、砂质泥岩夹薄中厚层中细 粒砂岩和砂页岩互层,局部含鲕及菱铁结核。上部含煤 46 层,煤薄,但层位较稳定, 对比容易。第四含煤段:厚 82.66m(图 4-4) 。为主要含煤段之一,习惯称为“C 组” 。底部发 育有 13 层灰白色厚层中粒石英砂岩,并以其底界作为上下石盒子组的分界。下部为 紫红色花斑状泥岩,常含鲕及铝质为主要标志层。中部及上部以灰色泥岩及砂质泥岩为 主,中夹砂岩,含煤 4 层,以 C13 煤最厚且稳定为特征,顶部多羊齿等植物化石碎片

4、为 对比主要标志之一。C15煤顶局部有 12 层煤线或炭质泥岩。 (3)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s):第三含煤段:厚 99.11m(图 4-3) 。与第二含煤段合称为“B 组” 。底部发育一厚 层灰白色石英砂岩,中粒为主。西部主要为灰及灰褐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含鲕及菱铁 结核,夹薄层砂岩,含 B10 煤一层,上部以灰及浅灰色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砂岩, 含鲕、菱铁结核及菱铁层,含稳定煤层 B11b、不稳定煤层 B11a、 B11C 及 12 条煤线。 顶部为灰白色砂岩及灰色砂质泥岩,常夹有薄煤一层(B11c 上) 。B11b 煤顶板为灰色砂 质泥岩及互层 ,多含羊齿及辩轮木化石为对比标志。

5、第二含煤段:厚 101.85m(图 4-2) ,为主要含煤段之一。本含煤段煤层最多,含煤 厚度最大,含煤系数为 15.52m。底部为灰白色厚层中粗粒砂岩,局部含砾及泥质包体 。下部发育有花斑状泥岩与铝土泥岩,常含铜,中部及上部以细砂岩及砂质泥岩为主, 含主要可采煤层 6 层。其中 B9b 稳定可采 B9b、B8a、B7、B4b、B4a 较稳定且较厚。B5b 顶 主要为粉层状砂页岩互层或砂岩,俗称“饼干砂岩”为对比标志。B9b 顶板为致密均一 之砂质泥岩,产海豆芽化石,为标志层之一。 (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第一含煤段:厚 69.02m (图 4-1):为主要含煤段之一,习惯称“A 组

6、” 。下部为 灰及浅灰色中细粒砂岩及砂页岩互层,其上为深灰色砂质泥岩,含菱铁结核及薄层。中 部为深灰及黑灰色砂质泥岩,含大量云母片及植化条带,夹菱铁结核,含煤 3 层。其中 A1煤较稳定可采,A2煤薄而不可采。A3煤新庄孜区南翼较稳定,仅局部可采,其余均不稳定,大部分受冲刷缺失。上部主要为砂页岩互层、砂岩及砂质泥岩。附:第 71 含煤段 5 组煤层 1:1000 煤、岩对比柱状图,供钻孔见煤时鉴定对比参 考之用。淮南矿区石炭系太原组灰岩地层特征简介淮南矿区石炭系太原组灰岩地层特征简介石炭系为本区内主要灰岩局部含薄煤岩系,一般平均厚度为 115125m。本系与下 伏奥陶系马家沟组呈假整合接触关系

7、。本组顶界划分在顶部第一层灰岩(C31灰岩)的 顶界上。 (和二叠系分层的标志)(和二叠系分层的标志)本组地层主要由灰岩、页岩、砂岩和薄煤层组成。据 本区八公山至二道河勘探区的统计,本组中浅海相薄层灰岩总厚 51.60m75.70m,占 太原组总厚的 48.963.8%。页岩为灰至深灰色,一般位于煤层下部或夹于灰岩或砂岩 中,占本组总厚的 20%左右。砂岩为灰色,中细粒,以石英为主,泥质胶结,不稳定, 可为砂质页岩所代,分布在中、上部,占总厚度 1020%。含薄煤层 710 层。自上而 下分组如下:矿区内灰岩的名称和代号由上而下的次序排列,顶部的一次灰岩为 1 灰,代号 C31, 最底部的一层

8、灰岩为 13 灰代号 C313。不稳定的灰岩层位及变化如下:C32:011.16m ,有时缺失;C34:1.0411.35m, C35:0.647.36 ,有时此二层合并;C36 :1.395.59m 有时合并; C37 :0.634.31m,有时缺失; C38:03.30m,有 时缺失;C312:00.80m,有时缺失。较稳定的灰岩层位及厚度如下:C31:(最大厚度) 4.702.51m (最小厚度) ;C33 : 18.406.26m;C39 : 5.041.00m;C310:6.712.90m; C311: 19.8014.40m;C313: 0.920.28m。自下而上各主要灰岩层特征

9、如下: 1、铝质泥岩或铝土(G 层铝土):本层较稳定,颜色多样,含大量黄铁矿结核,有 时夹一薄层灰岩(C313),不稳定,与铝土呈混生状态产出。本层之下有时尚可见到一层不 稳定的暗紫色、红褐色赤铁矿层或铁铝岩。 (和奥陶系分层的标志)(和奥陶系分层的标志)2、 (C311):直接顶和底都有薄煤层,含黑色燧石结核较多,层厚大是太原组灰岩中 单层厚度最大者,中、中下部有异常密集丰富的蜓类化石。3、 (C39):有时本层富含生物碎屑。本层底板以下连续发现 23 层薄煤为特征。最下 面的一层薄煤顶板有时有一层很薄的极不稳定的含泥质灰岩。4、 (C38):全层或其顶、底部富含生物碎屑,其中含为数极多的白

10、色细短丝状棘屑为 特征。C38和 C39为灰黑色致密粉砂岩,岩性单一。 5、 (C35):顶部有泥灰质团块,呈角砾状,有时分界不清呈斑状,如此特征不出现, 则多含泥质和生物碎屑。 6、 (C34):顶部富含生物碎屑,有时具泥质细层 底板有一层银灰、青灰色铝质泥岩, 本层有小于 0.5的鲕粒或有暗色矿物微粒散布为特征。 7、 (C33):厚度大,一般都在 10m 以上,层间夹有黑色燧石层数层,本层有时分叉为 二个分层(岩性相似) 。 8、 (C32):在多数情况下本层顶面常有一薄层棕色、浅褐色半透明的燧石层。 9、 (C31):大多数情况下本层具有浅黄、灰黄的颜色,顶面常有褐铁矿矿冒或铁矿浸 染现象,如无矿冒时则顶面含较多的生物碎屑和泥质。 上述主要灰岩地层特征简介摘自安徽省淮南矿区谢家集新庄孜区段地质勘探报 告(精查)说明书 ,仅供现场岩芯鉴定时对太灰作对比时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