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课14《群落的结构》 高中生物 必修三 群落的结构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973328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早课14《群落的结构》 高中生物 必修三 群落的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早课14《群落的结构》 高中生物 必修三 群落的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早课14《群落的结构》 高中生物 必修三 群落的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早课14《群落的结构》 高中生物 必修三 群落的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早课14《群落的结构》 高中生物 必修三 群落的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早课14《群落的结构》 高中生物 必修三 群落的结构(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高二生物早课高二生物早课 1414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一一. .选择题选择题1.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形成的 B.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生物群落的生物属于同一个物种D.生物群落是同一时间内,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的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2.2.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黄羊和一片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在生态学上分别称为A.种群和生物群落 B.种群和生态因素C.生物群落和种群 D.生物群落和生态因素3.3.在一个水池中长期生长着藻类、水蚤、虾、鲫鱼、蚌等,这些生物可看做是一个A.种群 B.群落 C.生物圈 D.生态环境4.

2、4.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由上而下的顺序是.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地被层A. B. C. D.5.5.自然群落的两种有直接营养关系的生物,它们的种群密度相互呈负相关波动,从而保持相对的稳定,这种稳定最可能是由下列哪项来调节A.寄生 B.竞争 C.共生 D.捕食6.6.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概率降低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斗争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种的保持是有利的D.自然界的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物种有利,但会使另一个物种消失7.7.森林群落的林冠层和草本层属于主要的自养

3、层,每层次上和土壤里的动物及细菌、真菌属于异养层,这说明群落内部有一定的A.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B.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间接或直接的营养关系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8.8.图 A 表示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数量变化情况,那么 B 可能代表的是( )A.鹰的天敌 B.与鹰为共生关系的种群C.与鹰没有直接关系的种群 D.被鹰捕食的种群9.9.与调节雪兔的种群大小无关的是A.以雪兔为食物的猞猁的数量 B.雪兔能随季节变换毛色C.栖息地青草的生长状况 D.雪兔种群原来密度的大小10.10.可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的实例是A.树洞中久积的雨水 B.健康人的一滴鲜血C.一罐鲜酵母菌培养液 D.一瓶密封的蒸馏水1

4、1.1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12.12.下列种间关系,两物种均受益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B.水葫芦与浮萍 C.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D.螳螂与黄雀13.13.下表说明两种微生物各自的必要生长因子和各自合成并释放的物质,如果这两种微生物在一起培养,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是生物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合成并释放的物质红色酵母 嘧啶 噻唑毛霉 噻唑 嘧啶A.竞争 B.寄生 C.互利共生 D.独立生长14.14.甲是一种能生活在多种土壤中的

5、小型昆虫,常常被昆虫乙大量捕食。I 号杀虫剂和号杀虫剂可用于控制这些昆虫,号杀虫剂对甲、乙昆虫的毒性相同,I 号杀虫剂对乙昆虫的毒性比对甲昆虫的毒性强。现用两种杀虫剂分别处理田块,图中哪两个图能分别代- 2 -表 I、号杀虫剂单独作用对害虫数量的影响A. B. C. D.15.15.下图表示甲、乙两种草履虫在单独培养时和共同培养时个体数随时间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面分析不正确的是A.单独培养的草履虫存在着种内斗争,对种的生存有利B.单独培养时,在 m 点以后,甲种群的增长速率越来越小C.两种草履虫生活在一起,形成捕食关系D.两种草履虫生活在一起,形成竞争关系16.16.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

6、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问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的比例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饲养方式植丛中的动物底栖动物浮游动物其他单养O42O12O010.45鱼种 1混养O05O35O05O55单养0.43O23O01O33鱼种 2混养O40O12O04O44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单养时鱼种 2 多出没在池底 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混养时鱼种 1 多出没在池底,鱼种 2 多出没在植丛中 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A. B. C. D.17.17.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A.捕食关系,N1 为捕食者,N2 为被捕食者B.捕食

7、关系,N2 为捕食者,N1 为被捕食者C.竞争关系,N1 为竞争中的胜者,N2 为失败者D.共生关系,N1、N2 彼此依赖,相互有利二二. .非选择题非选择题1818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人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用图 4-39,A,B、C 曲线表示,据图分析回答:(1)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 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 构成_关系。(2)A、B 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 的数量变化情况。(3)曲线 C 在 fd 段下降的原因是_。(4)曲线 A 在 ab 段下降的原因是_。

8、- 3 -第 3 节群落的结构1C(提示: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A(提示:全部黄羊是一个物种,全部生物即是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3B4A(提示: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5D(提示: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其种群密度互相呈负相关波动,从而保持相对的稳定。)6D(提示: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物种有利,对另一个物种同样有利,这是因为它们之间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优胜劣汰,各自发展了自己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 7C8D(提示:从种群数量上看,种群 B 的数量比 A 多,故 A 项错误,从两者数量变化的关系看,两者应属捕食关系。)9B

9、(提示:雪兔随季节变换毛色,是雪兔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与调节雪兔的种群大小无直接关系。)10A(提示:树洞中久积的雨水中可能有多种生物生存在一起,包括各种微生物和小型的植物、动物等。)11C(提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丰富度、种间关系以及群落的空间结构等。)12A(提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茵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植物供给根瘤茵有机养料,根瘤茵则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舍氮的肥料,供植物利用。) 13C 14D 15C 16A17B(提示:从曲线上看,两曲线发生周期性变化。分析曲线的每一周期,发现总是 N1 种群数量增长以后,N2 种群数量也随之增长,说明 N2 以 N1 为食物。两种群若是存在竞争

10、关系,一种群的增长可导致另一种群的减少。两种群若存在共生关系,则两曲线呈平行关系。)18(1)捕食竞争(2)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 (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枯草杆菌),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被淘汰 (4)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导致枯草杆菌减少第 3 节群落的结构1C(提示: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A(提示:全部黄羊是一个物种,全部生物即是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3B4A(提示: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5D(提示: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其种群密度互相呈负相关波动,从而保持相对的稳定。)6D(提示: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物种有

11、利,对另一个物种同样有利,这是因为它们之间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优胜劣汰,各自发展了自己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 7C8D(提示:从种群数量上看,种群 B 的数量比 A 多,故 A 项错误,从两者数量变化的关系看,两者应属捕食关系。)9B(提示:雪兔随季节变换毛色,是雪兔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与调节雪兔的种群大小无直接关系。)10A(提示:树洞中久积的雨水中可能有多种生物生存在一起,包括各种微生物和小型的植物、动物等。)11C(提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丰富度、种间关系以及群落的空间结构等。)12A(提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茵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植物供给根瘤茵有机养料,根瘤茵则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舍氮的肥料,供植物利用。) 13C 14D 15C 16A17B(提示:从曲线上看,两曲线发生周期性变化。分析曲线的每一周期,发现总是 N1 种群数量增长以后,N2 种群数量也随之增长,说明 N2 以 N1 为食物。两种群若是存在竞争关系,一种群的增长可导致另一种群的减少。两种群若存在共生关系,则两曲线呈平行关系。)18(1)捕食竞争(2)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 (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枯草杆菌),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被淘汰 (4)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导致枯草杆菌减少- 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