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部分浓缩16点精华总结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973299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经部分浓缩16点精华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政经部分浓缩16点精华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政经部分浓缩16点精华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政经部分浓缩16点精华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政经部分浓缩16点精华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经部分浓缩16点精华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经部分浓缩16点精华总结(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产生于十七世纪中叶,完成于十九世纪初的英国和法国,尤其在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得到最大的发展。古典经济学奠定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这是他们在科学上的功绩。古典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剩余价值。但是,他们还没有把剩余价值作为一个专门范畴同它的各种特殊形式区别开来,这是他们产生许多错误的重要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科学成份,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而其中的庸俗成份,则被庸俗政治经济学所继承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经济制度与经济

2、体制的关系。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3、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所固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种属性。只有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既然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就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的这两种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它是具体

3、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体。马克思科学地论证了劳动的二重性,从而完整地分析了商品二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耗费在商品生产上的劳动才能被社会所承认,形成价值。这是统一在商品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一致性。但是,生产者要是自己实现了使用价值,就不能拿出去交换,实现其价值;而要实现其价值,就得放弃其使用价值。4、价值、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构成商品的因素之一。价值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在任何社会条件下,劳动产品都有使用价值,但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即商品,它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有价值。由于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人

4、类劳动才表现为价值。因此,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条件就是劳动表现为价值的条件。价值的历史性由商品的历史性所决定。商品不是人类社会自始至终都有的,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只因为他们是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或个别集团劳动的产品。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5、纸币和信用货币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纸币之所以能够成为货币符号,国家的强制力起着关键的作用。一般说来,国家的这种强制力只对本国有效,而对其他国家无效。纸币之所以能代替金属货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不停地周转,不断地从一个人手经

5、转到另一个人手里。对于每一个交换者来说,货币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只是转瞬即逝的事情,只要货币能够成为交换媒介,使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并能买回相当于货币额价值的商品就行了。这样,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由于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一种代表一定价值的货币符号,它只能代替金银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而不能代替金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仍然是金或银,商品价值仍然通过金或银来表现(见货币的职能)。由国家发行的纸币与信用货币不同。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而信用货币是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

6、纸币只是金银的符号或货币符号,而信用货币一方面作为金银的符号,代表金银为流通服务,另方面,则作为信用符号,体现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信用关系。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7、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雇佣的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它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过程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中,通行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即使有贱买贵卖,但一个资本家的所得,就是另一个资本家的所失,买卖双方得失相抵,整个资产阶级还是得不到剩余价值

7、。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即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资本家购买雇佣工人的劳动力以后,强迫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对称。指通过延长工作日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的条件下,工作日愈长,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就愈多,剥削程度也就愈高。资本家总要尽量延长工作日以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

8、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相对剩余价值也是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对称。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不同,它的增加不是由于创造出来的价值绝对地增加了,而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加。它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由于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而降低生活资料

9、价值的手段,就是提高直接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部门和为生产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是各种各样的,包括不同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商品。其中某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劳动力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生产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只能使它该部门生产的那部分商品便宜;只有生产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部门和为这些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工人所必需的全部生活资料的价值才能降低,从而劳动力的全部价值才会降低。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大多数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 在资本主义竞争的强制作用下,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不得不改进生产技术,把

10、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本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以上,使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当他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时,他就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也是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靠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应延长而生产出来的。8、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从物质形式来看,资本构成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数量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的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来看,资本构成表现为生产

11、资料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数量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后者是由前者决定的,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一般地都是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反映。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用公式来表示即 c:v。通常所考察的资本有机构成,一般都是指一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平均有机构成,或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把一个生产部门中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加以平均,就是该生产部门总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把一个国家中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加以平均,就是该国家的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9、平均

12、利润率规律、平均利润率规律平均利润率规律又称“一般利润率规律”。指资本主义社会中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的利润率,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的客观必然性。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只有在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平均利润率规律才发生作用。投入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由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等量资本会形成高低不等的利润率: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就比较高;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则比较低。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利润,总是设法把资本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原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生产大大增加,产品的供应逐渐超过需求,价格逐渐下降

13、,利润率随之降低;而原来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由于投资减少,生产逐渐缩减,商品的供应逐渐不能满足需求,引起价格上涨;利润率随之上升。这种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的转移和价格的涨落,使得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因此,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资本家追逐利润、进行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内在的趋势。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后,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十平均利润。)商业资本虽然不参加剩余价值的生产,但却参加剩余价值的分配,因此,它按照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参加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这一规律不仅表明资本家之间在剩余价值瓜分上的矛盾和竞争,更重要的是它表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14、工人不仅受直接雇佣他们的个别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它揭示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阶级对立的深刻的经济根源。10、绝对地租、绝对地租 是指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所有者出租的土地,不论好坏律要索取一定数额的地租,否则,宁愿坐视土地荒芜,决不会白白地交给别人使用。这种不论土地好坏,都必须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在概念上不同于级差地差租,因而称为绝对地组。绝对地租既然是从农产品的价值或其市场价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余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的技术改革,特别是在农业和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接近和拉平过程中,也给绝对地租的形成带

15、来了变化:一方面,由于资本将机构成的拉平,靠这种来源的绝对地租率有抵销的趋势;另一方面,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以及现代垄断价格的形成,还在抵消这一趋势。11、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1)垄断和竞争的关系。(2)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

16、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合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12、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含义。(2)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3)资本周转速度制约因素及加快资本周转速度所产生的影响。(4)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5)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6)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7)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及其意义。13、股票价格、股票价格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本、合资经营的企业;股份资本就是股份公司所拥有的资本。股份公司、股份资本的出现,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造成了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作为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股份资本、股份公司不直接反映社会制度的性质;就某个具体的股份公司而言,其性质主要由掌握控股权的主体决定。股票是股东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获取股息收入的凭证,是凭借股票从企业赢利中所取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