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7274 上传时间:2017-08-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农村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议农村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议农村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议农村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议农村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议农村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农村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议农村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也是关系到上亿家庭切身利益的最大民心工程。2004 年 3 月 22 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随后,中宣部和教育部又联合下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一系列文件,为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据统计,目前,我国 1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 3。67 亿。他们的品德现状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最高人民检察院统计数据:2003 年全国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2、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69780 人,占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的9。1,比 2002 年上升了 12。7,1998 年以来呈逐年上升趋势,年龄越来越低龄化,在未成年犯罪群体中,1516 岁是犯罪的高峰年龄段,正是初中二年级至初三年级暑假期间,少数上到高一。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摆在我们学校工作首位的头等大事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首位意识再不能成为一句空话,尤其是农村中学,培养的大多数是面向农村的劳动者,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是少数,未成年人思想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下面就如何加强农村中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和不成熟的作法。一正确分析和把握未成年人不良思想形成的原因(

3、一)未成年人思想不良的外在因素学生品德不良的外在因素是十分复杂的,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1. 社会环境不良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时期个人价值观直接影响了未成年人;新兴的媒体互联网和各类文化娱乐场所中含有社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的信息传播,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社会上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诈活动蔓延,一些存在的形形色色的流氓教唆犯对青少年的毒害,以及不良思想品德学生之间相互教唆、影响,形成了不良思想品德滋生的土壤。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不良的社会现象不可避免。2、家庭教育不良因素。农村中学中“问题孩子”、“留守孩子”越来越多

4、。由于家庭结构不良。有的家庭关系的破裂或冷淡,往往会破坏学生与家庭正常的社会关系;有的家庭意识形态结构不纯,家庭成员的错误造成学生的变态心理,或者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是冷酷无情的,谁也靠不住,逐渐形成怀疑、冷淡、孤独、反抗、报复心里。或者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逐渐形成自卑、自残、自暴、自弃等心理。家庭教育功能不良。有的家庭不重视教育。父母对子女重养轻教,重智轻德,他们对子女娇惯溺爱,纵容放任,简单粗暴,或者自己的行为习惯起不到言传身教的作用。3、学校教育工作上的失误。学校教育缺少“以人为本”,重在“以分数为本”重智轻德的现象普遍存在,表现在:第一,学校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喊在嘴上,未落到实处。各级各部门

5、评价以中考、高考成绩的好坏来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很多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正,教师教育行为偏差,花大力气抓学生的升学率,放松了思想教育;第二、学校对学生思想教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目标空洞,小学搞“共产主义教育”,中学搞“理想前途教育”,大学搞“行为习惯教育”,往往一般说得多,而个别、生动、细致教育少,不能吸引学生,效果不佳。缺乏层次性,不能因材施教,常常只适合一部分学生,不适应大多数学生,更不适合较差的一部分学生;第三、学科教育中德育滲透少,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普遍存在。(二) 未成年人思想不良的内在因素1、生理与心理的矛盾。青少年在生理上、心里上经历着一系列变化。这个时期,青少年在生理上有

6、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身高体重开始猛增,有大量剩余能量等待释放;第二、精力充沛,使他们感到浑身是劲,强烈渴望在生活实践中表现自己的力量,在各种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水平。他们对事物有了广泛兴趣,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表现出对某种行为的试探性,青少年的第一次越轨行为往往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在外界不良诱因的影响下,常常会上当受骗,步入歧途。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道德理解很肤浅,法制观念很淡薄,自我控制力又较差,当受到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以及网吧或其他文艺作品中不健康内容的刺激而得不到正确的教育与引导时,就可能出现一些劣迹行为。1、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当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他们渴望摆脱对别人的依附关系,开始独立

7、地观察社会,进行交往,对事物有了独立的见解。由以前对周围权威人物的崇拜逐渐转化为主观权威的意向。他们要求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的关系。如果教育者不重视他们的兴趣、愿望、要他们无条件的听话,接受教训、监护,往往会促使他们对教育者的反感、厌恶,甚至发生冲突、形成对立,许多孩子和家长、老师关系僵化、破裂,多数是在这个年龄阶段。一旦他们发现不受尊重与信任,享受不到成人的爱时,就会在同伴中去寻找知音。他们想在同伴中逞能,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如果择友不慎,就会在思想品德上带来缺陷。另一方面,他们有独立的意向,但毕竟心理发育不成熟,抽象思维能力受到限制,辩证方法的掌握也很不完善,认识比较片面。对

8、什么是友谊、幸福观、自由观、英雄观还不理解;对于荣与辱、美与丑、诚实与说谎等界限往往分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渴望和自身独立的能力产生矛盾,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产生不正当行为。二农村中学未成年人思想品德不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思想品德不良学生是可以教育好的,他们的不良行为是可以得到矫正或改善的,关键在于采取符合他们心理活动规律的个性年龄特征的有效措施,讲究教育艺术。“普九”验收后,学生管理一直是困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一大难题,尤其是目前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剧增,“留守孩子”越来越多,家庭变异,“问题孩子”层出不穷,学校把学生难管难教的因素全部归为“普九”的因素,教师教的痛苦,学生学的痛苦,为了改变

9、这一现状,我校从 2000 年以来,在未成年思想教育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三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和谐的平等的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不和谐是导致学生难管难教的重要因素。由于受“片追”影响,教师中歧视差生的现象尤其突出,教师一味的以“分数为本”,忽视了“人本思想”,缺少对学生的人本关怀,曾经的师道尊严,导致了学生的疑惧心理,他们总觉得老师是管他们、治他们、与他们作对的。他们常常听到的是讽刺、挖苦,看到的是冷若冰霜的面孔。他们怀疑周围的一切,甚至对好话也不轻信,思想“熔点”相当高。似乎有点“铁石心肠”。为此,学校明确提出了要真诚的关爱每一位学困生,建立“帮困”责任制,评教评学过程中,以学困生为主

10、,考核结果与师德考核挂钩。评价教师工作业绩,教育效果占有很大比例,致使每一位教师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观念,规范教育行为。近几年来,教师中未发现一例体罚学生的现象,学生顶撞教师的现象基本消除,学困生在校留得住,学有所得。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在真诚的关爱每一位学生,去爱护他们,同情他们的处境,不厌弃他们,不憎恨他们,使他们相信老师真诚的爱,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谈得上有效教育。要做到这点,老师必须有高度的耐心和韧性,要不怕浪费时间,不怕花力气,不怕问题多,不怕出现反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细化德育目标,小处着手,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针对未成

11、年人思想不良的外在因素,我校开展了德育教育“育化”活动,此方案根据我校学生思想不良状况,有针对性的制定了活动细则,并把家长、社会、学校有机结合起来。此方案一式三份,要求家长、村委会、班主任签字。并定期进行考核,考核过程中,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最终定等。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由学生自己写出整改措施,家长过目。“育化”活动的开展把家长、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到了有效的教育结果,学生中违法乱纪的现象明显减少,社会反响好于以往。学校在制定活动方案过程中,力求细化德育目标,结合实际,务实避虚。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五研究“初中分流教育”,强化初中毕业生管理,确保学校德育教育目标得以实施根据造成

12、未成年人思想不良的因素,结合当前基础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针对农村中学实际,我校丛 2002 年起开始研究“初中分流教育”,该实验正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理解、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开设兴趣特长班,让多数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成功,教师通过努力发掘他们身上存在的哪怕是极微小的积极因素,来激发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自觉地用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我们认为这种尝试是成功的,因为“义务教育是普及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农村中学培养的多数是服务于农村的劳动者,要让学生有一技之长,要让那些学困生同样成人成才,而且学有所得。近几年毕业的学生,很留恋初中的生活,说明学

13、校教育已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分流教育”的基础上,我校对初中毕业生的管理推行了“一关五证”管理,即“育化”德育活动考核合格关;劳动技能合格证、普通话合格证、硬笔书法合格证、体育达标证、英语口语合格证。“一关五证”是取得毕业证的前提,“一关”是最基本的要求,若此关不合格,则无法顺利毕业。明确的提出了作为一个初中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而且把思想品德放到了首位意识,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学生既是成绩差,但不能放弃学习,否则难以达到一个初中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体现了学生在学校要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此方案虽不完善,但为今后中考改革垫定了基础,是中考改革发展的一个方向,如宜昌市中考改革把

14、公民素养、艺术修养纳入了今年的考核范畴。以上两方案的实行,是与新课改接轨的有益探索,也是矫正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有效措施。六各种活动,锻炼学生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 品德不良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错误行为已成了习惯。由错误的习惯转化为正确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曲折的、反复的、艰苦的过程。实践证明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对于转化不良行为是有效的。隔离调节,当学生新的行为习惯还不够巩固,旧的不良习惯仍有潜在力量的前提下,应该让这些学生更换环境。通过活动进行矫正。例如,通过竞赛、评比可以改变原来不求上进的心理结构,对正确的行为给与肯定奖赏;对错误的行为予以否定,奖惩结合。通过榜样矫正不良行为。榜样享有一定的威信,具

15、有很大的说服力与感染力。特别是对那些失去信心的学生,组织他们学习榜样,可以启发他们自觉控制自己不符合道德念头的行为,增强抵制干扰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意志。通过大型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向积极方面发展,比如,团中央规定的“五大节日”:“六一”我们快乐的成长,“七一”我为党来唱支歌,“教师节”深切关怀芬芳桃李,“一二、九”学习先辈们的爱国精神,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总之,农村中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要以中学德育教学大纲为依据,要结合未成年人不良思想形成的外因与内因,因材施教,只有在学校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的前提下,真正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观注个体,特别是那些“留守孩子”、“问题孩子”,我们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收到实效。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站在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高度,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扎扎实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才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