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的美学内涵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72205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塔的美学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佛塔的美学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佛塔的美学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佛塔的美学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塔的美学内涵(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佛塔的美学内涵佛塔在起源地印度是保存僧侣遗骸的墓塔,如阿育王时代的山奇大塔,以穹庐形的墓体为主体的建筑物,四面有门,塔外又有石栏围绕,上面雕刻着佛教的图案。此外,在印度佛教建筑中, 主要的形态便是石窟寺。建造石窟,在古印度十分盛行。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是印度石窟寺的代表。这组石窟群是在峭壁上开凿出的近30 个殿堂式的石窟,石窟中有雕刻和壁画。 主要开凿于公元六七世纪印度佛教鼎盛时。阿旃陀石窟群的建筑形式分为支提窟和毗诃罗窟两类。支提窟中间雕造塔柱,(舍利塔 )供佛教徒顶礼膜拜。可见支提窟相当于礼拜堂。毗诃罗窟相当于僧房,是僧徒居住、 修道的地方。 此类洞窟中间是广场,四周围以僧房,广场中间有

2、列柱。在古印度佛教建筑中,舍利塔与石窟是主要形式;舍利塔更是中心的建筑形式,石窟中也以它为中心。舍利塔在中国演变成与民居及园林建筑中的楼阁相结合的形态。除了贮藏高僧舍利外,更多的具有可供观赏乃至登临的性质,因而世俗化也审美化了。后来塔更成为寺庙园林环境的构成因素之一。它在我国寺庙中的位置也由中心逐渐后移,或另建塔院, 其作用往往是标志宗教空间并兼供游人观赏。这与印度舍利塔作为中心崇拜的对象不同。由于功能的改变,中国古塔讲究装饰美。这种中国古典美的形成,既与其本身的结构形体、色调有关,又与周围环境中的空间、其他建筑群、自然景物等密不可分,由此形成或高华宏丽,或静穆深沉的意境,给人不同的审美享受。

3、在整体造型上,像北京房山万佛堂花塔、河北正定花塔、曲阳修德塔、井陉花塔、山西蒙山花塔无不玲珑别致,如簪花仕女亭亭玉立,长裙曳地。塔的上半部密布着佛龛、佛像、菩萨、动物等雕刻,似锦衣缀满玉石,月夜看去,扑朔迷离,蕴涵着一种细腻温馨的美。而敦煌千佛洞佛字湾的花塔上半部建成层出不穷的莲瓣式,如巨形花束盛开,又似冲天的灯烛燃烧。古塔是构成环境美的一个重要部分,一座古塔,以其雄伟壮丽、精巧隽秀的身姿,屹立在山峰之上,点缀在山川之间,寺庙之内。使山川显得跌宕起伏,错落有致;极大地丰富了山川的空间层次。使寺庙显得气势、宏伟,富于变化。现在许多公园,如合肥的包河公园,芜湖的赭山公园,铜陵的天井湖公园,乃至新建

4、的居民小区建筑群内,都有意设计一座玲珑小塔,以丰富空间层次,使公园和民居增添别样风韵。从塔内部构造和装饰来看,不论木塔、 砖塔, 还是石塔、 琉璃塔, 其斗拱、 藻井、 塔基、塔身皆施以彩绘图案,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雕梁画栋的特有风貌。如苏州虎丘塔和杭州六和塔,借以其斗拱、 藻井的彩绘著称;河北定县南门的料敌塔,则以塔内壁画的宗教故事闻名。塔身外部装饰上则更为绚丽灿烂,像万部华严经塔、 赵城广胜寺飞虹塔、南京栖霞山舍利塔、辽阳白塔、 辽宁北镇崇兴寺塔,都以精湛的高浮雕著称,使塔的形式美的表现力得到丰富和加强。另外,金刚宝座塔和花塔尤其富有装饰美的特色。金刚宝座塔源于印度的菩提伽耶塔,传入中国后大

5、大改观,首先提高了塔的基座,使之成了塔身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受秦汉以来高台建筑影响的结果。塔基的发展,保证了建筑物的稳固,也使塔显得彪炳庄严。塔基上的小塔群犹如陈列于高台上的艺术品。塔座和塔身的装饰雕刻中,掺入了大量的喇嘛教题材和风格,结构严密和谐。全国各地以山西古塔最多,有580 多座,占全国的近五分之一。其中如建于金代的浑源县圆觉寺塔平面呈等边八角形,密檐式,高30 米,九层,全部砖砌,造型别致,轮廓秀美,是现存金代砖塔之杰出建构。该塔塔身装饰丰富而绚丽:基座有五层砖雕图案,第一层:狮子、角花、兽面。这些图案粗犷、概括,有浓郁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风格;第二层:立体仰莲花瓣四层,充分显示了佛塔

6、不同于其他塔的特征;第三层: 乐伎和舞伎人物数十个,以及转角处的几个作扛顶状力士。乐者手中拿着的主要是弹拨、吹奏和打击乐器,他们边奏边舞,喜乐欢快;舞者舞姿矫健、腰身柔软、脚步轻盈,随身起伏翻飞的飘带,使人物动感十足,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力士雕刻得虽然简约,但身姿、体态、动作、表情却刻画的十分准确。赤裸的略显肥胖的上身,说明他们力大无比;左手和肩、头顶着塔檐,右手撑着膝盖,紧锁双眉,嘴角下弯,表明他们非常吃力,也说明塔是很重的;第四层:仿木作斗拱,支撑着塔檐;第五层:仿木门、窗。塔的东南西北四向是门, 南向为真门, 可进入塔内。 另三向是装饰门。东南、 西南、 东北、 西北四面是装饰窗。又一

7、组斗拱支撑着又一层塔檐。紧接着是七层密檐直指塔顶。塔顶层墙体又转宽缓,使塔身疏密有致, 缓急相宜,给塔作了一个完满的收顶。塔顶上是美丽而特殊的塔刹。刹顶全部由铜件构成。最下设束腰刹座,刹座铜柱由下而上依次是仰莲、相轮、宝盖、圆光、宝珠,最上是一只铜制的飞翔状凤凰,人称“ 风候鸟 ” ,该鸟可随风向旋转,起风标作用。装饰绚丽的古塔昂然鹄立于朔漠的白云蓝天之上,重楼起雾,飞阁流丹,显得分外瑰丽。古塔之美还在于它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诗歌类型 咏塔诗。 其中著名的诗篇,如杜甫的与诸公登慈恩寺塔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王安石登飞来峰 、苏轼泗州僧伽塔 等在描绘佛塔的高峨壮美以及登临纵览所见的同时,都

8、意在抒发某种情思,表达着某种人生哲理,如杜甫与诸公登慈恩寺塔:“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 。慈恩寺是唐高宗作太子时为他母亲而建,故称“ 慈恩 ” ,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7) 。塔是玄奘在永徽三年(652)建的,称大雁塔,共有六层。大足元年(701)改建,增高为七层,在今西安市东南。此诗是诗人同高适、薛据、岑参、 储光羲等几位好友

9、同登长安慈恩寺塔所作。此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秋天,安史之乱三年之前。此时唐王朝表面上还是歌舞升平,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杜甫以他对国计民生的关怀和政治上特有的敏感,已深切感受到这一点。 因此在诗中除了描绘佛塔的尊崇和登楼所见外,着重抒发面对烈风而生的百忧,公开抨击唐玄宗在骊山与杨贵妃日夕宴饮,荒于国事:“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最后两句“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更是对当时文恬武嬉,各为身谋,不恤国事的尖锐批判,从而成为千古名句。同行的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诸位诗人也皆有登塔诗,记叙描绘中亦间发感慨,如岑参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抒发登览佛塔所产生的归隐之念:“ 净理了可悟,胜

10、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但与杜甫这首登塔诗相比,不如杜忧深虑远,杜甫此诗堪称压卷之作。不过岑参登塔时有所见所感产生的淡泊之念、澄清之四倒是佛塔登览常见之效果,如苏轼登泗州僧伽塔时的感慨:“ 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明人郑清之的咏六和塔:“ 经过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卧旧林邱。” 文天祥被俘押送北上,过梅岭时描绘他听到晨钟暮鼓、佛林塔影时的感慨:“ 越王台下路,搔首叹萍踪。城古都招水,山高易得风。鼓声残雨后,塔影暮林中。一样连营火,山同河不同。” ( 出广州第一宿 )黄昏,雨霁,寒林,塔影,暮鼓声声,一切都融为一体

11、,构成一幅“ 山河破碎风飘絮” 凄绝画面,衬托着孽子孤臣。暗淡灰凉心境。情景交融的角度来说,此诗绝不孙逊于过零汀洋。有的登塔诗还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千古以还,仍放出理性光辉,如王安石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只有登高,才能望远,王之涣登鹳雀楼已经告诉了我们;但身在最高层,浮云就不能遮蔽,流言蜚语就无法伤害,则是王安石这首登塔诗诗所告诉我们的。据说梁启超在十一岁时曾登过新会当地熊子山凌云塔,写过一首登塔诗 :“ 朝登凌云塔,引领望四极。暮登凌云塔,天地渐昏黑。日月有晦明,四时寒暑易。为何多变幻?此理无人识。我欲问苍天,苍天长默默;我欲问孔

12、子,孔子难解释。搔首独徘徊,此理终难得” 。表现了这位政治改革家从小就有种探求精神。与咏塔诗相类的还有塔记和塔铭。除了上面曾提到的书法之美外,记载的内容也是当时社会文化等方面珍贵的历史资料,碑记、碑铭作者心路历程的再现。如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 (简称多宝塔碑 ) ,由岑勋撰文,颜真卿书丹,徐浩题额。碑文记述多宝塔的建造始末:禅师楚金深夜持诵,身心俱静,恍然如见宝塔,中有释迦分身,因此发愿建塔。玄宗捐赠大量钱财,并颁赐塔额。此塔建于唐天宝十一年(752),安史之乱三年之前,杜甫登慈恩寺塔同一年。记中提到玄宗捐赠大量钱财,并颁赐塔额, 不仅使我们知道佛教在盛唐玄宗时代昌盛,也知道玄宗的荒

13、政,也不仅是杜甫在 与诸公登慈恩寺塔所批判终日在骊山作乐和文恬武嬉,也表现在佞佛上的大量耗费。由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的玄秘塔碑则记载了会昌元年(841)十二月前佛教受到唐代帝王尊崇的情形,为唐武宗“ 会昌灭佛” 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唐德宗信佛:“ 德宗皇帝闻其名 (指灵骨安放在玄秘塔的安国寺大法师端甫)徵之,一见大悦。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岁时锡施,异於他等。复诏侍皇太子於东朝” ;其子唐顺宗也崇佛:“ 顺宗皇帝深仰其风。亲之若昆弟。相与卧起。恩礼特隆 ” ;顺宗的长子宪宗也崇佛:“ 宪宗皇帝数幸其寺。待之若宾友。常承顾问” 。这位高僧的弟子上千,而且处于高位:“ 注纳偏厚弟子

14、。比丘比丘尼约千余辈,或讲论玄言,或纪纲大寺。修禅秉律,分作人师五十。其徒皆为达者” 。甘肃武威的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简称西夏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为1961 年 3 月 4 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天祐民安三年(1092)地震时,护国寺(原名大云寺,西夏时改名为护国寺) 前该佛塔被震倾斜,古夏皇帝与皇太后下诏重修,天祐民安五年立此碑记事。元灭西夏后, “ 西夏碑 ” 被当时的有识之士砌碑亭封闭,才得以保存。碑文记前凉张天锡始建护国寺塔数有灵验,至西夏天祐民安四年(1093)修复因地震而倾斜的塔身之功德。文末列修塔之功德

15、人员姓名。 尾题 “ 天祐民安五年岁次甲戌正月甲戌朔十五日戊子建” , 张政思书并篆额。该碑对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社会经济、土地制度、官制、民族关系、阶级关系、国名、帝后尊号、佛教盛况等均具极重要价值。著名的碑记还有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 ,在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共二石: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 唐高宗李治撰文。 十几年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文字内容用唐太宗撰写圣教序) ,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又名七佛圣教序 ;杭州六和塔左侧有敕赐开化之寺石碑,是南宋碑文。塔后高台上, 有清乾隆皇帝游塔时手书的六和塔塔碑。历代文人中则以苏轼所作的塔铭最多,有石塔戒衣铭 、 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 广州东莞县资福寺舍利塔铭等。真实记录了作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境遇下的心路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