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章之学到文学学科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7966433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70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词章之学到文学学科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词章之学到文学学科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词章之学到文学学科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词章之学到文学学科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词章之学到文学学科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词章之学到文学学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词章之学到文学学科(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2007年12月號 總第一四期作為獨立學術門類的現代中國 文學 研究,發軔於中國近代審美思想的轉換,以及以現代教育體制為依託的 文學 學科的逐步確立,其間歷經了一個相當複雜的轉化過程。西方美學思想的衝擊固然是重要的因素,但一切變化都必然是以中國傳統審美意識內在的轉變為根本的。本文欲說明的是,中國傳統的文學理念與學術意識在吸納西方 美學知識 與 學科範疇意識 的基礎上,最終確立了具有現代意義的 文學 研究的基本範疇及其作為獨立學科的學術品質。一 傳統 詞章 之學的學術定位傳統中國的學術研究有其完全區別於西方的特定思想背景與學術譜系。歷時兩千餘年的 經學 一直是作為中國傳統學術的

2、核心而存在的。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中國學術的特定 知識 範型,並深刻影響傳統中國的政治思想、學術規範、知識形態,以及民族文化心理與思維模式。但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學,在清代中葉以前,其 政學 一體的學術結構模式本身沒有根本性的變化。從總體上講,中國傳統的學術研究主要有漢學和宋學兩大流脈,漢學重疏證,以此形成了後世 語言 諸學科的基礎;宋學重達意,從而構成了後世以 倫理 為核心的諸學科的雛形。在整個中國傳統的學術框架內,其實並沒有現代意義上作為學科的 文學 的獨立學術地位。中國古代的 文學 實際指的是 文章學 ,其包含 文字 (音韻) 與 詞章 兩大部分。魯迅所稱的漢末魏晉時期 文學的自覺,主要指的還是

3、 文章 的 文體意識 的初步確立,即 以文 (章) 為學 ,或者說開始自覺地把 文章 (文體) 本身看作是基本的研究物件,而並不是指視文學 作為獨立學科的學術意識。此外,中國古代的所謂 詩學 實際上包括了 詩經 學 與 詩 (詞) 話 兩種形態, 詩經 的注疏、考證及釋義屬於正統 經學從詞章之學到文學 學科賀昌盛在整個中國傳統的學術框架內,其實並沒有現代意義上作為學科的 文學 的獨立學術地位。中國古代的文學 實際指的是文章學 ,其包含 文字 (音韻) 與 詞章兩大部分。48百年中國與世界的學術範疇,而 詩 (詞) 話 則主要屬於 怡情之術 ,所以常常並不被視為正統的學術研究,這種情形與西方的

4、詩學 範疇有根本的區別。一般說來,中國傳統學術基本屬於 通識 研究,其自身並沒有具體的學科劃分。古代中國雖然也有所謂 六藝 、 七略 、 四部 之類的說法,卻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 知識 分類。因此,對於 詞章 的研究本身常常只能依附於其他學術研究。即使在有了初步的 詞章 研究的類別意識之後,其研究本身的地位也一直是很低的。宋代的程頤就曾說: 古之學者一,今之學者三,異端不與焉。一曰文章之學,二曰訓詁之學,三曰儒者之學。欲趨道,舍儒者之學不可。 他同時又特別強調: 今之學者有三弊:一溺於文章,二牽於訓詁,三惑於異端。苟無此三者,則將何歸,必趨於道矣。 1這種看法經王陽明和戴震等人承繼,一直到清中葉

5、以前, 詞章之學 始終都是尊 實學 為正統的學者所鄙視的範疇。比如戴震就認為: 古今學問之途,其大致有三:或事於理義,或事於制數,或事於文章。事於文章者,等而末者也。 2只不過到清中葉桐城派勃興,為了協調漢宋之爭, 詞章 一門才基本上被納入到了正統學術之中。姚鼐有云: 余嘗論學問之事有三端焉:曰義理也,考證也,文章也。 3曾國藩又進一步分學術為四: 曰義理,曰考據,曰辭章,曰經濟。義理者,在孔門為德行之科,今世目為宋學者也。考據者,在孔門為文學之科,今世目為漢學者也。辭章者,在孔門為言語之科,從古藝文及今世制義詩賦皆是也。經濟者,在孔門為政事之科,前代典禮、政書,及當世掌故皆是也。 4他這所說

6、的 文學 主要是就 文字 和 音韻 而言,而他所認定的 詞章 與 文學 的區別則是: 韓、柳、歐、曾、李、杜、蘇、黃,在聖門則言語之科也,所謂詞章者也;許、鄭、杜、馬、顧、秦、姚、王,在聖門則文學之科也。 5不難看出, 詞章 研究實際上一直到清代中葉的桐城派手中,才真正被納入到正統的 學術 範疇而開始成為學術之一種,但它仍然只是通往 經學 的途徑之一。在真正致力於學術研究的人看來, 詞章 即使可以被視為 學術 之一,卻依舊不能作為學術的主流而存在。梁啟超在戊戌以前尊康有為之教即認為:詞章不能謂之學也。若夫駢儷之章,歌曲之作,以娛魂性。偶一為之,毋令溺志。 6又說: 所謂 純文藝 之文,極所輕蔑

7、。高才之士,皆集於 科學的考證 之一途。其向文藝方面討生活者,皆第二派以下人物,此所以不能張其軍也。 7劉師培在考察近代中國文學的變遷時也曾指出: 近世之學人,其對於詞章也,所持之說有二:一曰鄙詞章為小道,視為雕蟲小技,薄而不為;一以考證有妨於詞章,為學日益,則為文日損。是文學之衰,不僅衰於科舉之業也,且由於實學之昌明。 8從學術演進的角度來看,傳統中國的 詞章 研究並不是依據 歷史 (縱向) 與 知識 (橫向) 等這類維度構建起來的,因而從根本上缺乏一種作為獨立學科而存在的學術品質與學科基礎。但因為其包含了後世 文學 研究的核心內容,詞章 又不能不被視為漢語 文學 研究的歷史 正源 。所以,

8、我們一方面不得不把 詞章 這一混雜 經學 、 理學 、 心學 甚至 佛學 (禪宗) 等內涵的 混合體 納入到 文學 研究的視野之中,而另一方面,那類並不純然屬於 詞章 本中國傳統對於 詞章的研究本身常常只能依附於其他學術研究。 詞章 研究一直到清代中葉的桐城派手中,才真正被納入到正統的 學術 範疇而開始成為了學術之一種,但它仍然不被視為學術的主流。從 詞章 之學49 到 文學 學科身的核心範疇如 文 、 辭 、 體 、 筆 等,也同樣成為了文學 理論 的基本支撐。這也許正是造成後世 文學 研究的 學科界限模糊(常與哲學或歷史等學科相交錯) 與 學科範疇混亂(文學理論、詩學、美學、文藝學等範疇的

9、混用) 的最為根本的內在原因。隨西學東漸的逐步展開,西方意義上的 文學 之 審美 內涵及學科設置,日漸成為了現代中國 文學 研究的重心。一種以外在的 知識觀照 為基本方式的 文學 研究體式,開始取代中國傳統 詞章 研究的 文體辨析 與 直觀感悟 模式,進而奠定了現代中國 文學 研究的基本理論框架。這一範型轉換的優勢在於,它能夠使 文學 研究本身獲得某種相對清晰的方向感,同時也有利於文學理論自身的體系化發展;但在另一方面,它也潛伏了某種幾乎無可避免的隱患,即在文學理論自身逐步完善的體系化過程中,文學研究很容易深陷於僵化的知識描述,而與充滿活力的文學現象相脫節,由此也將使 文學 研究本身最終失去其

10、鮮活的感性生命力。二 從 詞章 到 美術 : 文學 之學術特性的初步確立錢穆曾說: 文化異,斯學術亦異。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民國以來,中國學術界分門別類,務為專家,與中國傳統通人通儒之學大相違異。 9晚清學術思想的深刻變化,無疑首先來自於由引進 西學 所帶來的空前的 知識 衝擊。有清一代,對於 西學 的引進大致歷經了 西學中源 、 中體西用 和 廢中立西 這樣三個大的階段。所謂 西學中源 主要是為了在 中學 的 知識 結構框架內為 西學 尋找某種得以立足的合理依據。而所謂 中體西用 ,按照張之洞的意見,即是指中國傳統的經史之學仍當被奉為根本之學 (本體) ,而西方的政藝之學則只能致用。但事

11、實證明,強行將一種有自身科學邏輯與結構配置的 西學 知識體系分解、重組,並納入到另一種非科學結構的知識系統之中,其結果是知識的不斷增殖與系統容量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就必然會造成既有結構系統的膨脹、孽變和最終的瓦解, 中學 的知識配置標準因此也不得不進入到以 西學 知識分類系統與學科體系取代 中學 的 廢中立西 的全新階段。這種變化首先意味學術研究的知識體系本身發生了深刻的裂變,而對於 西學 整體知識結構的重新認識,也成為了學術資源配置所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具體到 文學 研究而言,首先就必須對傳統學術中的所謂 詞章 、 文學 等基本範疇的內涵與外延作出全新的定性和定位。也正因為如此,晚清民初才出現

12、了王國維、梁啟超、蔡元培、魯迅等人對於 文學審美 的 精神 特性的大力張揚,作為獨立範疇的文學 在其內涵、外延、功能及形式特徵等方面的基本學術品質也才真正得到初步的確立。 文學 也因此從中國傳統的 非學術 形態,一變而成為了 學術之一種。雖然從整體上講,清代學術依舊保留傳統學術的根本框架,但自桐城派起, 義理 、 考據 、 詞章 開始有了某種相對明確的界限劃分,加上 四庫全清末學術研究的知識體系本身發生了深刻的裂變。具體到 文學 研究而言,首先就必須對傳統學術中的所謂 詞章 、 文學 等基本範疇的內涵與外延作出全新的定性和定位。50百年中國與世界書 對既有古籍的徹底整理,清代學術就實際形成了對

13、中國傳統學術的一次較為全面的知識整合。也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 詞章 才作為一種獨立的學術研究被凸顯出來。出於桐城派對於 文章 本身的刻意強調,清代的 詞章學 研究儘管仍然沿襲傳統學術中 文章 與 義理 、 考據 等混雜共存的通識學術研究模式,但 詞章 研究自身獨有的感性特徵已經重新引起了研究者的興趣和重視 (如姚鼐、章學誠、劉熙載等) 。同時,由梁啟超等人所發起的 三界革命 也使得 文學 概念本身開始逐步與 文字 、 音韻 等相脫離。1902年 新民叢報 在介紹 新小說 雜誌時,所用標題即為 中國唯一之文學報 新小說 bk。梁啟超在其 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 中也同樣舉小說為 文學之最上乘 。應當

14、說,這一細微的變化實際已經為晚清學人對於 文學 的本質特性 美 的範疇的確立奠定了初步的基礎。從中國傳統學術的發展歷史來看,所謂 美 ,從來就不是一個獨立的學術概念,王國維就曾嘆息說: 嗚呼!我中國非美術之國也! bl 美術之無獨立之價值也久矣,此無怪歷代詩人,多托於忠君愛國、勸善懲惡之意,以自解免,而純粹美術上之著述,往往受世之迫害而無人為之昭雪者也。此亦我國哲學、美術不發達之一原因也。 bm嚴復對此也有同感,他在翻譯孟德斯鳩 (Montesquieu)法意(De lesprit des lois) 一書所寫的 按語 中就認為: 吾國有最乏而宜講求,然猶未暇講求者,則美術是也。夫美術者何?凡

15、可以娛官神耳目,而所接在感情,不必關於理者是已。美術者,統乎樂之屬者也。 bn古典形態的中國學術研究為了維護傳統 經學 系統中 道 或 理 等核心範疇的地位不受到損害,純然感性的 美( 文飾 、 辭藻 等) 常常被視為有害的因素而被排斥在學術之外。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 美 作為一種獨立範疇的出現確實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面。魯迅曾指出: 美術為詞,中國古所不道,此之所用,譯自英之愛忒 (art or fine art) ,並解釋說: 顧實則美術誠諦,固在發揚真美,以娛人情,比其見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美術云者,即用思理以美化天物之謂。苟合於此,則無問外狀若何,咸得謂之美術;如雕塑,繪畫,文章,建築,音樂皆是也。 bo魯迅此文作於1913年,事實上,在此之前,魯迅在1907年寫就的 科學史教篇 及 摩羅詩力說 就已經多次提及 美術 一語,魯迅認為: 由純文學上言之,則一切美術之本質,皆在使觀聽之人,為之興感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