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远瑶族小长鼓舞的调查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61677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685.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清远瑶族小长鼓舞的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清远瑶族小长鼓舞的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清远瑶族小长鼓舞的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清远瑶族小长鼓舞的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清远瑶族小长鼓舞的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清远瑶族小长鼓舞的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清远瑶族小长鼓舞的调查报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清远瑶族小长鼓舞的调查报告姓名:专业:10 汽销学号:201033081 一、前言国家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小长鼓舞榜上有名。小长鼓舞又称长鼓舞, 瑶民称“镗构” , 长鼓 , 是瑶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 小长鼓舞是过山瑶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 流传于连山瑶族聚居地方。因其鼓较小, 为区别于瑶族另一支系排瑶的长鼓舞 , 而称小长鼓舞。其内容主要依据现实生活中建房与造鼓的程序, 模拟其动作 , 表现劳动的全过程 , 主要有“盖新房舞”、“造鼓舞”两大套程式。二、发展历史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瑶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初姚思廉的梁书张绩传:“零陵、衡阳等郡有

2、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唐宋时,瑶族已在江华周边活动,元末明初已进入江华者众。他们在努力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丰富了民族传统艺术,长鼓舞就是江华瑶族历史文化的代表。在民间口头传说中,有叙述长鼓舞源流的动人故事:相传瑶族始祖盘王非常喜爱打猎。一日,他独自上山打猎,忽然发现一只羚羊,追着追着,羚羊到了一个悬崖边,为逃命跳落山崖。盘王因追赶过急也一同跌落山崖,结果羚羊和盘王同时被梓木树叉死。太阳落山了,盘王子女不见父归,于是就满山遍野的寻找,结果在山崖梓木树上找到了盘王与羚羊的尸体。盘王子女悲痛不已,含泪将其父扛下山崖,并把其父之死归罪于梓木与羚羊,于是伐梓木挖成长鼓身,剥下羚羊

3、皮蒙其两端,遂有长鼓。做成长鼓后,盘王子孙拼命敲打,边打边跳边呼喊:“回来吧!回来吧!”以泄心中之恨,以招其父之魂。嗣后,瑶族后裔“还盘王愿”时,皆沿用此仪式以祀祖先。这个追述瑶族始祖的神话传说虽然产生于先秦以前,但对瑶族历史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深刻乃至决定性的影响。这也说明长鼓舞是对瑶族历史文化的折射和反映。从考古发掘看,瑶族长鼓起码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殷墟出土过木鼓,河南楚墓出土过绘漆木鼓,战国秦汉画像资料中即有大小种类、形状不同的木鼓,所以,楚国大诗人屈原在其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中记叙到:“扬抢兮拊鼓,舒缓兮安歌”。这种且歌且舞的情形与瑶族长鼓舞的形式完全一样。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亦写到:“昔楚

4、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如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男女并舞。”沅湘之间正是瑶族先民居住的地方,其俗与今瑶族“还盘王愿”、“度戒”无多大差别。由此说明,瑶族先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用长鼓娱人与乐神。这充分说明了长鼓舞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据有关史料记载,瑶族人民过去在祭祀盘王,以及其它的一些祭祀活动中,有表演长鼓舞的习俗。旧唐书刘禹锡中说“蛮俗好巫,每淫辞鼓舞,必歌俚辞,”这里所说的鼓可能就是瑶族现在的长鼓。宋人沈辽作的踏盘曲:“湘水东西踏盘去,青烟云雾将军树,社中饮酒不要钱,乐神打起长腰鼓。女儿带环着缦布,欢笑捉郎神作主。明年二月近社时,载酒牵牛看父母。”我们从

5、这里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瑶族节日民间舞祀活动的真实情况,说明今天的瑶族长鼓舞在宋代已经非常盛行。清代宗绩辰永州府志卷五记道州瑶族事说:“岁首祭盘瓠(即盘王),击腰鼓,吹笙竽为乐”,江华瑶族自治县志也有同样记载。祭盘瓠,江华瑶族人民称为“还盘王愿”,一般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每当“还盘王愿”时,要焚香明烛,把供于祖宗神位旁的长鼓取下来,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各种表演。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以后,瑶族长鼓舞娱神的成分逐渐减少,娱人的内容不断增加,从而长鼓舞成为节庆活动、恭贺新婚、欢庆丰收、迎宾送客等各种表演场合最喜欢的一种舞蹈。可以看出,长鼓舞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是从单一的祭祖功能向综合表演功能进行转变

6、的,这一过程实际也就是瑶族历史文化的演绎进程。三、内容特点小长鼓舞内容多表现建房、制鼓、开山、挖地等劳动生活,还有摹仿禽兽动作等,舞蹈生动形象,无论从舞蹈形式还是舞蹈内容,都再现出瑶族人民的生活情景,同时表现出瑶族人民热情豪放、勤劳质朴、勇敢坚毅的性格特质。瑶族人民遍及全国各地,不同区域的人民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风俗习惯,他们的制鼓方式、乐器配置及舞蹈形式都有所差异,如:广西贺县制鼓时在挖空的鼓腹内放少量小圆石子,击鼓时鼓腹沙沙作响,既有鼓声,又有沙锤效果;广西田林长鼓上配有小铃铛,舞动时能发出清脆的铃声;湖南长鼓舞还配有芦笙一起合演,舞蹈形式也分为“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等。长鼓舞与

7、民族活动相结合,体现出不同地区瑶族人民风格迥异的艺术文化,它丰富的内涵,浓郁的民俗性,成为传承瑶族民俗文化的载体。长鼓舞表演赋予舞者和观者在听觉和视觉上以美的享受。长鼓舞音乐古朴典雅,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情绪热烈,舞蹈律律动感强,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深深打动听者的心灵,令舞者、观者无不产生心旷神怡的感受。长鼓舞舞蹈人数众多,服装整洁、艳丽,场面之壮观强烈冲击着观者的视觉;舞者热情、奔放的动作,引领在场所有人都陶醉于舞蹈艺术的美感之中。四、发展现状早在 2006年, 连南瑶族“耍歌堂”就已经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 年连南瑶族传统的民间舞蹈“瑶族长鼓舞”再次被列入“国家级

8、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这些都是岭南文化中的瑰宝, 对它们进行研究和学习对于抢救和保护民族遗产具有重要意义。排瑶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也是世界唯一的排瑶居住地, 随着文化的进步、高科技传媒手段的快速发展以及对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千年瑶寨”的旅游开发, 连南排瑶大长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我国其他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一样受到严重冲击。文化大革命期间, 一些民间节气和民间活动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被禁锢了二十多年, 由于排瑶没有本民族文字, 使得这一期间出现了文化断层。至今各排老艺人已经人数不多了。五、保护措施在传承教学中把握小长鼓舞的基本内容和舞蹈动作顺序。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瑶族先民依据现实生活中的造屋

9、程序,模拟其动作,创作了富有浓郁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的小长鼓舞。小长鼓舞以表演“盖新房”为主要内容。表演者上场时左手握鼓,右手击鼓。表现性的基本动作有:拜四方、寻屋地、挖屋地、铲屋地、平屋地、量屋地、垫石脚、砍木、量木、锯木、升木、架木马、承木、凿木、立柱、串方、低、承高、上梁、拉梁、上人字架(又称上八马)、安门、安神位、盖屋,收鼓谢礼结束。通过这些动作的表演,形象而又生动地表现了瑶民建造木屋的全过程。此外,在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中,某些动植物的有趣特征、神态亦被摹拟成动作,运用到舞蹈中来,成为小长鼓舞的鼓花动作。鼓花表现性强,技巧高,难度大。其中以“莲花盖顶”技巧最高,最具代表意义。程序性的鼓花

10、动作有:小莲花、大莲花、单莲花、双莲花、扫地莲花、扫地梅花、莲花盖顶、飘洋过海、金鸡跳杠、金鸡展翅、鲤鱼晒籽、鲤鱼翻臂、金鸡射箭、山羊反臂、画眉跳笼门、画眉走路、高山滴水;舂米、打铳、磨米、筛米、穿衣服、照镜子、化妆;启步、拜鼓、单作揖、双作揖、起天、起地、行礼、伏江、湖林、平行、林州、串天、串地等。其次,“造鼓”也是小长鼓舞表现的主要内容。表现性的基本动作有十二个:寻鼓木、砍鼓木、量鼓木、架马、锯鼓木、刨鼓木、挖鼓心(又称钻天钻地)、斗鼓木、修鼓木、听鼓、封鼓、谢礼等。小长鼓舞的每套动作均可独立成章,都有一定的程序,每个程序有一定的规范和位置。表演时,男、女各在一方同时合舞,先起程序动作鼓花

11、,如“莲花盖顶”,接着做表现性基本动作,如“寻屋地”;之后,以“漂洋过海”动作互相交接位置,做完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后,各自回到原来的位置上,这样即做完了一套动作,接着做下一套。只有知道小长鼓的基本内容,才可以明白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民族传统舞蹈,它是抒发瑶族人民情怀和反映瑶族人民生活的精神产品,它所表现的内容,都是瑶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时的真实写照。通过舞蹈表演的二十多个动作,真实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建造木屋的全过程,反映了瑶族人民频繁的迁徙游耕生活。因为每做一个表现性动作顺序都要有“漂洋过海”、“盖莲花”等程序性动作,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清晰全个舞蹈动作过程。只有切实把握好小长鼓

12、舞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涵义,了解舞蹈动作的顺序,才能跳好瑶族小长鼓舞,表现其神韵。在传承教学中强调小长鼓舞的舞蹈特点,柔兼备,手足严谨,上下身和谐统一,朴实而潇洒,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独特的艺术风格。教师在传承教学中,一定注意说明动作的来由与艺术背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屈,要弯,要蹲和转,强调其中特点,确保不失原有的韵味。音乐担负着与舞蹈共同塑造艺术形象和提示主题思想的任务,舞蹈动作的发展变化无不是通过音乐节奏的变化来体现内容的。连山过山瑶小长鼓舞的舞蹈动作节奏明快,刚劲洒脱,健美奔放,生动活泼,在教学中让学生把握音乐内涵,注意音乐的拍点,确保能对上节奏,并能在节奏中表现韵味。加强瑶族小长鼓舞的传

13、承与发展。族民间传统舞蹈是世界各民族舞蹈的艺术祖先,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承传与保留的文化财富。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灿烂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民族。瑶族民间舞蹈文化,风采独具,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老一辈连山文艺工作者通过不懈努力,把瑶族小长鼓舞挖掘、整理,多次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少数民族艺术演出,其影响逐渐扩大,至今仍为我县艺术团的保留节目。近年,经我县非物质文化工作者的悉心保护和积极申报,2010年,瑶族小长鼓舞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历史文化有赖于我们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重视与保护,而小长鼓舞作为我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单是瑶族人民的荣誉,我县文化工作的荣誉,更是瑶族人民自远古走来的巨大的精神财富。笔者希望当地政府除了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投入资金加强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外,也希望投入一定资源,将其引入到我县的课堂教学,使其得以更好传承。让我们年轻一代在学习中,追忆远古,缅怀祖先,憧憬美好未来。同时,它的传承,可以丰富我县民族民间文化的艺术宝库,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体现我县瑶族人民勤劳勇敢、聪明睿智的精神风貌,展示我县过山瑶族人民能歌善舞的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