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961312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部分一部分 有机体与环境有机体与环境 1、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 律。最小因子定律的基本内容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 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后人的补充:(1)Liebig 定律只在极严 格的稳定条件下才能应用。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不是 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不能应用。 (2)各因子之间有替代作用。如果有一种营养 物质的数量多或易于吸收,就会影响到数量少的那种物质的利用率。 耐受性定律:1913 年美生态学家 V.E.She

2、lford 认为: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 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 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后人补充:A 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存在差异。B 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子的耐受限度是不同的。 C 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是不同的。D 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 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对其他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 2、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1) 综合作用:各个生态因子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 个单因子的变化,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 合作用

3、。如光强变化温度改变湿度改变蒸发、蒸腾改变。 (2)主导因子作用:组成环境的所有生态因子不是等价的,在一定条件下,其 中必然有一个或两个是起着主导作用的,这种起主导作用的因子就称为主导因 子。主导因子的含义有二种: 从因子本身来说,当所有因子的质和量相等时,其中某个因子的变化,能引 起生物全部生态关系发生变化。 如静风暴风。 由于某类因子的存在与否和数量变化,从而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的改 变。如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光周期中的日照长度等。 (3)阶段性作用 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也即生物对生态因子 的需要是分阶段的。如低温对某些作物的春化作用是必要的,但在后期

4、是有害 的。 许多动物幼体和成体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对生态因子的要求就差异很大。(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生态因子虽然不是等价的,但是不可缺少,而是同等重要的。某个因子的缺少, 就会引起生物的正常生活失调,生长受阻,甚至死亡。而任何一个因子都不能 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这就是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同等重要性规律。在一 定情况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它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如光强减弱所引起的光合作用下降,可通过 CO2 浓度的增加而得到补偿。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其分布的分析研究中,必须区别生态因子的直接作 用和间接作用。许多地形因子,如地形

5、起伏、坡向、坡度、海拔、经纬度等, 都可以起间接作用。如四川二郎山的“焚风”现象。 3、生物对光照会产生哪些适应?、生物对光照会产生哪些适应? 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生活在高山上的动物体色较暗,植物的茎叶富 含花青素,花色鲜艳。这主要是因为高山上短波光较多的缘故,也是动植物避免紫外线伤害的一种保护性适应。 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 阳地植物:在强光照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植物。如松、杉、 阴地植物:在弱光照下比在强光照下生长良好的植物。如红豆杉、云杉、 耐阴植物: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或在生长发育期间需 要轻度的遮阴。如麦冬、红花酢浆草 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有些动物适应于

6、白天的强光照下活动,称为昼行性动 物。 因其能忍受的光照范围较广,故又称为广光性动物。 有些动物适应于在夜晚或晨昏的弱光下活动,则称为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因其只适应于在狭小的光照范围内活动,所以又称为狭光性动物。 生物对光照周期的适应: 长日照植物: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它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否则,只 有营养生长,没有生殖生长。 短日照植物:只有当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这类植物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 中日照植物:是指当昼夜长短近于相等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日中性植物:这类植物对日照长度的要求不严,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不同的 日照长度下都能开花。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1)

7、繁殖的光周期现象:A.长日照动物;B.短日照动物。 (2)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3)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4)动物迁徙 的光周期现象 4、生物对极端高温和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生物对极端高温和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 理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 1)形态方面的适应:北极和高山植物的芽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 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粉和密毛,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 等, 这种形态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温度,减轻严寒的影响。 Bergman 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

8、 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相对较少。 Allen 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位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 变小变短的趋势,是减少散热的一种适应。 恒温动物的另一形态适应是:在寒冷地区和寒冷季节增加毛和羽毛的数量和质 量或增加皮下脂肪的厚度,从而提高身体的隔热性能。 2)在生理方面 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植物常通过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 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动物则靠增加体内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体温。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主 要表现在热中性区宽、下临界点温度低。 3)在行为方面 对低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休眠和迁移两个方面, 休

9、眠 有利于增加抗寒能力,迁移 可躲避低温环境。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1)植物: 在形态上:有密绒毛和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 片革质发亮,能反射一大部分阳光,使植物体免受热伤害;叶片垂直排列使叶 缘向光或在高温条件下叶片折叠,减少光的吸收面积;树干和根茎生有很厚的 木栓层,具有绝热和保护作用。 在生理上: 是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和盐的浓度,这有利于减缓代谢速率和增加原生质 的抗凝结力。是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使植物体因过热受害。是具有反射红外 线的能力,夏季反射的红外线比冬季多,避免植物体受到高温伤害。 2)动物 动物对高温环境的一个重要适应是适当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

10、大的变幅。如 沙漠的啮齿动物,在高温下采取夏眠、穴居、昼伏夜出等活动。 5、水生动物如何适应高盐或低盐的环境?(书上图)、水生动物如何适应高盐或低盐的环境?(书上图) 1)海洋动物的渗透压调节 动物血液和体液的渗透浓度与海水总渗透浓度大致相等,如海胆、贻贝等; 或血液和体液的渗透浓度略高于海水,如海月水母、枪乌贼等。 动物的血液和体液大大低于海水的渗透浓度,如鲱、鲑等。 因此保持水分平衡的有效方法是大量饮水。细胞膜上具有 Na+泵和 K+泵。 2)淡水动物的渗透压调节 (1)江河入海口:生活的环境是一种特殊的低盐环境,渗透浓度由于潮水等原 因波动很大。变渗动物:体液浓度可随环境渗透浓度的改变而

11、改变。 恒渗动物:体液浓度不随环境渗透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2)淡水: 低渗环境会导致体内水分丢失,而排水又会导致溶质丢失。如何解决:肾脏排 水;食物中获得溶质;鳃的主动吸收。 6、水生植物对水的适应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水生植物对水的适应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沉水植物:为典型的水生植物,植物体全在水下。根退化,表皮细胞有直 接吸收的作用,叶绿体大,无性繁殖发达。 (2)浮水植物:叶片漂浮在水面,气孔分布在叶的上表面,维管束和机械组织 不发达,无性繁殖速度快。可分为漂浮植物和浮叶根生植物两类。 (3)挺水植物:植物体大部分挺出水面,如芦苇等。 7、陆生动物如何适应于干旱环境?、陆生动物如何适

12、应于干旱环境? A. 皮肤的含水量低,可减缓水分穿过皮肤; B. 昆虫可用气管系统调节水分平衡,空气干燥时气门关闭; C. 节肢动物利用几丁质的壳防止水分蒸发; D. 鸟类、哺乳类以回收冷凝水来减少呼吸失水; E. 具有良好的重新吸收水分的肾脏来减少排泄失水; F. 以排出含氮废物(尿素、尿酸)的形式减少排泄失水; G. 靠体温的大幅度变动来维持体温并散热,减少蒸发水。 8、土壤的理化性质对生物有哪些作用?、土壤的理化性质对生物有哪些作用? 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的物理性质:指土壤的质地、结构、 容量、孔隙度等。1)土壤质地与结构 土壤肥力:土壤能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

13、求的能力。 土壤结构:指土壤固相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度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多少和稳 定度。 2)土壤水分 能直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和可溶性盐类一起构成土壤溶液,作为提供植物 养分的媒介;调节土壤温度; 参与土壤中物质的转化过程,促进有机物的分解 和合成;影响土壤内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和分布; 影响土壤昆虫的发育和生殖力。3)土壤空气 来自大气,但组成与大气不同。土壤中的高 CO2 ,一部分扩散到空气,另一 部分为根系吸收。土壤通气程度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动情况,进 而影响植物的营养状态。 4) 土壤温度 直接影响种子萌发和扎根出苗。影响根系的生长、呼吸和吸收性能。通过影响 矿物质的溶解速

14、度、土壤气体交换、水分蒸发、土壤微生物活动以及有机质的 分解,而间接影响植物生长。土壤动物行为的适应。 土壤的化学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1)土壤酸碱度及对植物的影响 影响养分的有效性:pH6.07.0 时,养分的有效性最好。破坏土壤结构:pH 值过低时,Ca2+、Mg2+大量减少,H+增加,破坏了土壤胶体。通过微生物影 响植物的生长:细菌最适合在中性土壤中生存。 2)土壤酸碱度对动物的影响 在过酸、过碱和盐度过高的土壤中,土壤动物比较贫乏。小麦吸浆虫最适于 pH711 的碱性土壤中生活,pH6 时不能生存。蚯蚓和大多数土壤昆虫喜欢 生活在 pH 为 8 的碱性土壤中。 2)土壤有机质 腐殖质

15、对植物营养有重要的作用,是植物营养的重要碳源(CO2)和氮源 (NH4+或 NO3-)。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非常丰富。 3)土壤矿质元素 植物需要无机元素 16 种,除了 C、H、O 外,全部来自土壤。其中:大量元素 7 种; 微量元素 6 种。此外,豆科植物需要 Co,藜科植物需 Na、蕨类需 Al、 硅藻需 Si。土壤中的无机元素可影响动物的分布和数量。 a. 石灰岩地区: b. 含 NaCl 丰富的土壤和地区: 此外,土壤中缺乏 Co 常常会使许多反刍动物变得虚弱、贫血、消瘦和食欲不 振,严重时可引起死亡。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 1、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16、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种群统计学: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 集合。 种群密度;初级种群参数: 出生率、死亡率 迁出率、迁入率; 次级种群参 数: 性比、年龄结构、种群增长率;1)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或配置情况。 一般用年龄锥体(年龄金字塔)来表示。 基本类型: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迅速增长,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 稳定型:出生率 = 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趋于减少。 时期结构:许多生物经历离散的发育期,如昆虫幼体的龄期,每个时期个体的 数量,即为时期结构。时期结构可以对种群进行有效的描述。 性比:种群中雌雄个体所占的比例,:。如果性比不适当,就会减少个体 交配的能力,种群数量减少。如人类。 2、试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试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 种群增长率 r: r=lnR0/T (r:自然增长率;R0:世代净增长率;T:世代时间) B. 内禀增长率 rm:理想状态下种群最大瞬时增长率。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