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功能语法研究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7960884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功能语法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汉语功能语法研究 (Functional Studies of Chinese Grammar) 张伯江从功能角度分析语法的思想在我国和西方都是源远流长的,但作为当代语言学主流之 一的功能语法学是在最近二十几年内成熟起来的。功能语法的兴起是反思形式语法的局限 的结果,它突破了把语言看成是一个被结构规则控制的封闭系统的语言观,主张从揭示人 类认知方式和分析语言交际功能入手,来回答“语法何以如此”的问题。功能语法的主要 门类有:1、语言类型和语言共性(Typology-Universals)研究;2、语义认知语法(Semantics and Cognitive Grammar)研究;3、话语分析

2、(Discourse Analysis);4、语法化 (Grammaticalization)研究;5、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在西方的功能语法方法传入我国之前,我国学者在追求语法形式化描写的同时,已有 明显的重视功能因素的倾向。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 1944)和近代汉语指 代词(学林出版社 1985)分别就表达功能的形式表现和指代词的篇章功能进行了详尽的论 述;林焘现代汉语轻音和句法结构的关系(中国语文1962 年第 7 期)、陆俭明汉 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中国语文1980 年第 1 期)关于“去VP”和“VP去” 句式(语言教

3、学与研究1985 年第 4 期)等论文,都已突破了句法结构的静态分析,把 影响语法规律的韵律因素、语体因素引入句法分析,开拓了观察语法现象的新视角。 国外的功能语法方法,较早被介绍到国内的是布拉格学派(Prague School)的句子功能观、 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法和美国西部的功能语法方法。胡壮麟语言系统与功能(北京大 学出版社 1990)、程琪龙系统功能语法导论(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4)在介绍系统功能语法 的同时尝试进行了汉语现象的分析。八十年代中期,廖秋忠和陈平有意识地把话语分析方 法引入汉语研究。廖秋忠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 年第 4 期)、 陈平释汉

4、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国语文1987 年第 2 期)汉语零形 回指的话语分析(中国语文1987 年第 5 期)为九十年代汉语的功能语法研究打下了良 好的基础。其后,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一书比较详 细地研究了汉语的信息结构,揭示了主题、焦点、词序变化等一系列与功能密切相关的语 法现象,并初步涉及了汉语语法形式的语法化问题以及词类范畴的认知基础和连续性问题。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1995 年第 5 期)通过对数量概念语法表现的 分析,使语法范畴的认知理据得到了透彻的揭示。语言类型学的思想传入我国较晚,由朱 德熙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

5、中国语文1985 年第 1 期)引发的汉语疑问句类型 讨论已开始触及一些语言类型分析方法问题,袁毓林正反问句及相关的类型学参项(中国语文1993 年第 2 期)有明确的类型学意识,用参项和泛时性系统说明不同形式的 疑问句在方言里的分布。综合运用功能语法的认知研究、典型性研究、类型与共性研究等 方法的著作是沈家煊的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该书从标记理论入手, 使汉语语法中许多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了一致的解释,预示了汉语功能语法研究的广 阔前景。 参考文献 沈家煊 1993 汉语特点研究和语言共性研究,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北京语 言学院出版社。在 Introducti

6、on and overview 部分,Langacker 申明,认知语法的核心内容认知语法的核心内容如下: 一、语义结构不具有普遍性,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语义结构。语义结构基于约定俗成的 意向图式,与知识结构有关。2二、语法不是自治的形式表征,语法本质上是语义结构的象征,是约定俗成的。 三、将语法与词库分开是没有意义的,词汇、形态和句法构成一个象征结构的连续体,它 们之间的几处参数虽有不同,但把他们切分开是没有充分的理由的。 关于第一点,前人早有论述。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设讲的就是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 首先,人们对现实规则的认识影响语言结构的形式,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形式,是因为 不同的族

7、群具有不同的认知视角,尽管人们所面对的外部世界是一样的,并且认知模式也 是基本相同的。其次,一种语言形式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思维。人们在一定 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的。如果没有语言,我们就会回到初民状态,对世界的认识 要从头开始。比如,英语在形式上有单数、复数之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就会认为单数与 复数有重要的分别。汉语使用量词,量词就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进行分类的 重要手段。 第二点,语法自治问题,是认知、功能学派与形式学派的主要分歧点。他们各执一词,谁 都不肯让步。形式主义承认语义是重要的,但语法独立于语义,因此抛开语义来研究语法。 他们打趣说,空气对我们很重要,研究

8、语法时我们必须呼吸,但我们没有必要在研究语法 时也研究空气。认知、功能学派认为语法和语义不可分开来谈。在这一点上,石毓智的观 点是比较客观的。首先,现实规则和认知模式(语义结构)影响语言形式的形成。但语言 系统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独立(石毓智没有使用“自治”一词) 。进一步的发展可能 在语言的内部进行,语言系统有自我调整以适应需要的能力。比如类推和重新分析会使一 种语言产生新的形式。类推和重新分析就是语言自我调整的手段。当然,语言的一切变化 归根结底都是人为的。没有语言社团的使用,一种语言就会死掉。也就是说,现实规则和 认知模式始终影响着语言的面貌。语言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就像人类既

9、独立于自然 又依赖自然一样。其实,形式学派不一定就没有认识到语法背后有认知的动因,但他们坚持自己的研究方 向,不试图包揽一切。这样,这个学派才能生存下去。在后来的发展中,形式学派接受了 格语法的思想,提出了论元角色理论,又在计算系统中设立了一个逻辑式来解决部分语义 问题,但并没有展开,留给其他的学派去研究。 第三点,关于语法与词库的关系问题。认知、功能学派认为词库和语法不好截然分开。比 如,介词作为功能词不被列入词库,但介词本身是有词汇意义的。介词既是词素,也是语 素,是个中间分子。因此,将词库与语法截然分开是可疑的。形式学派认为,人类的大脑 有一部分主司词库,有一部分主司计算系统。这种假设得

10、到了部分证实:有的受了脑外伤 的病人可以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但所说的话却毫无意义。 本帖由 陶明忠 于 2005-3-3 20:35 最后编辑 源于汉语时空 关于认知语法基础的 讨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宜大讲语法,更不能大讲语法理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 这不等于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可以不关心语法,可以不学习语法理论。事实告诉 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懂得语法,学习掌握一定的语法理论,将大大有助于提高对外 汉语教学的质量。举例来说,语言构造的层次性和层次分析法是语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老师绝对不能在课堂上给外国学生大谈语言构造的层次性和层次分析 法,但是老师自己

11、如果具有一些这方面的理论知识,那么在教学中就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较好地分析说明一些外国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语言现象。请看下面三个例句: ()衣服晾干了。 ()坑儿挖浅了。 ()头发剪短了。3这三个例句从格式上看,都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了“,但它们所表示的意思却并不相 同。例()的意思是,洗了的衣服需要晾干,通过晾晒,达到了晾干的目的。我们不妨 把这种意思概括为() “预期目的的实现“。例()的意思是,坑儿挖得过于浅了,不合 预期的要求。我们不妨把这种意思概括为() “预期目的的偏离“。例()则有岐义,既 可表示() “预期目的的实现“?头发长了,需要剪短,理发后达到了头发剪短的目的;也 可以

12、表示() “预期目的的偏离“?头发剪得过于短了。下面是类似例()的句子: (甲)杯子洗干净了。 衣服熨平了。 队伍排齐了。 关系理顺了。 菜刀磨快了。 以上各例具体意思各不相同,但都表示预期目的的实现,即都表示()意。下面是类似 例()的句子: (乙)衣服买贵了。 雨鞋买大了。 西墙垒矮了。 木板刨厚了。 照片放小了。 以上各例具体意思各不相同,但都表示预期目的的偏离,即都表示()意。下面是类似 例()的句子: (丙)坑儿挖深了。 照片放大了。 衣服染红了。 马路修宽了。 绳子接长了。 以上各例具体意思各不相同,但都既能表示预期目的的实现,也能表示预期目的的偏离, 即既能表示()意,也能表示(

13、)意。上述语言现象,外国学生肯定会感到迷惑不解, 他们很自然地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句子格式相同,都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了“, 为什么在意义表达上会不一样?作为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如果没有句法构造层次性 的观念和层次分析的知识,将很难回答外国学生提出的上述问题;相反,如果他有句法构 造层次性的观念和层次分析的知识,就比较容易解释清楚上面所提出的问题。那就是这些 表面看来相同的句子之所以会表示不同的意义,原因就在于内部词语组合情况不同。只要 对例() ?()分别稍作层次分析,它们的不同就可以显出来,请看: 表示义 表示义 ()衣服 晾干了 ()坑儿 挖浅了 ()头发 剪短了 很明显,当表示义时

14、,动词和形容词先组合成述补结构,然后那个“动词形容词“的述 补结构再与“了“组合;当表示义时,则形容词和后面的“了“先进行组合,然后“形容词 了“作前面动词的补语。 总之,作为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员,如果能掌握一定的语法理论和语法分析方法,就能 把一些学生感到困惑的语法现象讲深讲透,解释清楚。 二二、这里想介绍一种新的语法理论?配价语法理论。其实这种语法理论也并不新了,不过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似还未运用这种语法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说这种语法理论4还是新的。 配价语法,是五十年代由法国语言学家特思尼耶尔(Lucien Tesniere,亦翻译为特尼耶尔、 泰尼耶尔、特斯尼埃)提出来的。他

15、于年出版的结构句法概要 (Esquisse dune syntaxe structu-rale) ,就使用了“配价“这一概念;年问世的结构句法基础 (Elements de syntaxestructurale)则标志着配价语法论的形成。 “价“(法文 valence,德文 valenz,英文 valence/valency,汉语亦称“配价“向“)这一术语 借自化学。化学中提出“价“(亦称“原子价“,或称“化合价“)的概念为的是说明在分子结构 中各元素原子数目间的比例关系。取氢原子为一价,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能和多少个氢原 子相化合,或者能置换多少个氢原子,那么该元素就是多少价。如水分子式(,

16、)中一个氧原子总是跟两个氢原子化合,所以氧的原子价是二价。当初特思尼耶尔在语 法学中引进“价“这个概念,为的是说明一个动词能支配多少个名词词组(称为“行动元“) 。 动词的价就决定于它所支配的行动元的数目。动词可比作带钩的原子,它能钩住(即支配) 几个行动元,那它就是几价动词。一个动词如果不能支配任何行动元,那它就是零价动词 (汉语中的“地震、刮风“就是零价动词) ;一个动词如果能支配一个行动元,那它就是一价 动词(汉语中的“病、醉、休息、咳嗽、游泳“等就是一价动词) ;一个动词如果能支配两个 行动元,那它就是二价动词(汉语中的“爱、采、参观、讨论“等就是二价动词) ;一个动词 如果能支配三个行动元,那它就是三价动词(汉 语中的“给、送、告诉、赔偿“等就是三价动词) 。 当初特思尼耶尔只讨论动词的配价问题,现在已经进一步讨论形容词配价问题和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