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古诗详细译文赏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59847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9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语文古诗详细译文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下语文古诗详细译文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下语文古诗详细译文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下语文古诗详细译文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下语文古诗详细译文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语文古诗详细译文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语文古诗详细译文赏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注释: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 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 年。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

2、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怀旧:怀念故友。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 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长 (zh ng) 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译文: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战友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

3、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直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赏析: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 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

4、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 “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 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 闻笛赋 ” 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 觉得人事全非, 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2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

5、雀春深锁二乔。注释:折戟:指残破的戟(兵器)。销:锈蚀。前朝:以前的年代。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铜雀:即铜雀台。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译文: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草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 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

6、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作者:文天祥(公元1236 1283) ,男,汉族,南宋诗人,吉州吉水人(江西),原名云孙,字天祥 ,后改名天祥 ,字履善, 又字宋瑞 , 自号文山、 浮休道人, 抗元名将。 名著文山全集 ,名篇有正气歌 过零丁洋。宋理宗宝佑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 在拘囚中, 大义凛然, 终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诗词,

7、 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的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山乐府等。本文是选自文先生全集。注释:零丁洋:即“ 伶仃洋 ” ,现在广东省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 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 辛苦 ” 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干戈寥( li o)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

8、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寥落,荒凉冷落。南宋亡于本年(1279) ,此时已无力反抗。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四周星即3 四十八年, 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旧注多以 “ 四周星 ” 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 山河 ” 句:以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说明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风飘絮: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

9、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身世 ” 就是说人生经历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赣江,水流湍急,极为险恶,为赣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 1277) ,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零丁 ” 句:孤苦无依的样子,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也做杀青。这里特指史册。留取丹心照汗青:留取赤胆忠心, 永远在史册中放光。丹心: 红心, 比喻忠心。 汗青:因竹片水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特指史册。译文: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

10、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想到前兵败江西, (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 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赏析: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 把个人

11、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 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 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 自古以来, 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

12、诗篇。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注释:4 1.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2.丙辰:熙宁九年(1076) 。3.达旦:早晨;白天。4.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5.把酒:端起酒杯。6.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7.归去:回到天上去。8.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9.不胜:

13、经受不住。10.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11.何似:哪里比得上。1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13.但愿:但:只。14.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 (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14、。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赏析:这首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意象所在,并且处处关联人事,表现出与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 词的上篇借月自喻清高,下篇用圆月衬托别离。开篇 “ 明月几时有 ” 一问, 排空直入,笔力奇崛。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迥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 出世 ” 与“ 入世 ” ,也

15、就是 “ 退” 与“ 进” 、“ 仕 ” 与“ 隐” 之间的徘徊困惑的心态。“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 几句, 借神话传说表达言外之意:还是在现实社会好自为之吧。这里寄寓着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也潜藏着作者对封建秩序的些微怀疑情绪。在词的上下衔转之处表达出自己顾影自怜之意。下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一韵一意,淋漓挥洒。“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看似写月, 实际上是写月下良久徘徊的无眠之人。“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表面上是懊恼明月照着人, 使人倍增 “ 月圆人不圆 ” 的怅恨, 骨子里是抱着怀念亲人的心事,只是借明月表达而已。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16、圆缺,此事古难全” 三句,又笔锋一转,从“ 别时圆 ”生发而来。 人的悲欢离合与月之圆缺有无,自古而然。 既然知道这个道理,便不应该对圆月而感睽别, 产生无谓的怅恨之情。词人的感情由无法抑制转入理智,化悲怨的心态成为旷达。“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转向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意深情更深的慰问和祝愿,感人肺腑。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性篇章之一。它落笔遒劲, 独辟蹊径, 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结构5 上,词的上阕纵横时空,纵写月亮;下阕叙述当晚月照情景。前者是对古老神话、流传下来的笔记故事的推陈出新,后者则是对月亮的白描速写。看似演绎月亮盈亏的道理,实际上是在阐释人生。 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 厌恶凶险的宦海风涛,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他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 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在月亮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是一首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它既具有苏轼一般词共有的豪迈雄奇的特色,还有其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