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考试大纲(社会心理学)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953141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师考试大纲(社会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大纲(社会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大纲(社会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大纲(社会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大纲(社会心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师考试大纲(社会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考试大纲(社会心理学)(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心理咨询师考试大纲-社会心理学部分(第二章)第一节 概述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P89-91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1. 社会行为: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B=f (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二)社会心理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在个体层面 (2)在人际层面 (3)在群体层面 (4)在社会层面 (参见本课程教学参考资料:专栏 21)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1)教材(基础知识)P9197一、哲学

2、思辨阶段 1.这一阶段是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辩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但在这一阶段,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思想是和一般的心理学见解混杂在一起,很难把“纯”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分离出来。 2.这一阶段对人性的争论,不能用经验方法证明其假设,因而不具有科学形态。但对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具有启蒙作用. 二、经验描述阶段 (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三、实证分析阶段 (1)瑟斯顿、李科特的态度测量 ; (2)谢里夫 “游动效应”研究 ; (3)莫里诺发展了社会测量法 ; (4)勒温最伟大

3、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 (参见本课程教学参考资料:专栏 22、专栏 23)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1)教材(基础知识)P97102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 价值中立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伦理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 1.自然观察: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尽可能少地干预。 2.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观察叫参与观察。即观察者作为被观察者群体的一员进行的观察。(二)调查法 1、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头交谈来收集资料的方法叫做访谈法。 2 分类: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4、访谈过程与技巧:准备工作;接近被访谈者;应对拒绝的技巧;谈话和提问的技巧;追问技巧2、问卷法 特点:一是标准化程度较高,二是收效快,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信息。 类型 问卷的结构 问卷设计的原则: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歧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参见本课程教学参考资料:专栏 24、专栏 25)第四单元 主要理论流派-P103107一、社会学习论 1. 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 ,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2. 班杜拉和沃尔特斯提出了社会学习论; 3. 在社会学习论看来,学习过程大致有三种机制,即联想、强化与模仿。二、社会交换论 1.成功命题 2.刺激命题 3.价值命题 4.剥夺满足

5、命题 5.侵犯赞同命题三、符号互动论 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只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份。 (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二)主要观点四、精神分析论(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1.意识与潜意识(无意识) 4.生本能与死本能 2.“力必多” 5.人格结构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1. 与弗洛伊德相比,荣格更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 2. 荣格认为许多现代人都患有“神经官能症”; 3. 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 ; 4. “集体无意识”理

6、论 。(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 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 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 社会化-P108111一、社会化的概念 1.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2.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 3.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34.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 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3.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

7、生理想; 4.培养社会角色。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大致持续 1325 年。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的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四、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1.家庭 2.学校 3. 大众传播媒介 4.参照群体五、社会化的分类 1. 语言社会化 2. 性别角色社会化 3.道德社会化 4.政治社会化 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P111113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1.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 2.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3.角色理论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研究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及

8、其规律。 二、社会角色的分类 1. 按角色获得方式可分为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2.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可分为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3. 按角色的功能可分为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4. 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可分为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要素。 1. 角色期待 2. 角色领悟 3.角色实践四、角色失调: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 1. 角色冲突 2.角色不清 3. 角色中断 4.角色失败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和自尊-P113117一、自我(1) (一)自我的概念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

9、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主我与客我,前者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 ,后者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 ; 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二)自我的结构 1.物质自我: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2.心理自我: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3.社会自我: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同时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 4.理想自我:理想中,“我”该是怎样的人 ;5.反思自我: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4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2.解释经验 3.决定期待一、自尊1.概念: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2.影响自尊

10、的因素 (1) 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 (2) 行动表现的反馈 (3) 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4) 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3.自尊的测量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一、基本概念-P1171191.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2. 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的含义有所不同。后者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自己的客观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不包括想象、判断等过程;前者则包括整个认知过程,既有对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格特征的了解以及对其行为原因的判断与解释。 3. 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的发生都

11、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1.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1)面部表情 (2)身段表情 (3)言语表情 2.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4.对行为原因的知觉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1. 认知者的经验:图式的作用:(1)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2)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3)影响记忆 (4)影响自我知觉 2.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由于动机和兴趣不同,个体选择认知对象有所不同。 3. 认知者的情绪: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目光”知觉他人;反之则用消极“目光”去知觉他人。 第二单 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印象与印象形成-P119122

12、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 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5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1.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2.光环效应 3.刻板印象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 1. 加法模式 2.平均模式 3. 加权平均模式 4.中心品质模式(一)印象管理的概念: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 (二)印象管理的作用 (三)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参见本课程教

13、学参考资料:专栏 26)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4.投人所好第三单元 归 因归因的概念与分类-P122125一、归因的概念:1.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看成是业余社会心理学家,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经验归纳出来的,关于行为原因与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2.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1.内因与外因 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

14、性原因三、控制点理论与归因原则 (参见本课程教学参考资料:专栏 27)1. 控制点理论 2. 归因原则:(1)不变性原则 (2)折扣原则 (3)协变原则 3. 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 (1)特异性信息: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 (2)共同性信息: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3)一致性信息: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1. 社会视角 2.自我价值保护 3.观察位置 4.时间因素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6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社会动机的概念及动机过程 P126127一、社会动机的概

15、念: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二、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产生新的需要,这一循环过程称 三、社会动机的功能及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1. 社会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与调节功能 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 U 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第二单元

16、 主要的社会动机一、亲合动机 P127135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合需要引起亲合动机,而亲合动机则导致亲合行为。 (一)亲合的起源:亲合起源于依恋。 (二)亲合的作用: 1.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2.获得信息 3.减轻心理压力 4.避免窘境 (三)影响亲合的因素: 1.情境因素 2.情绪因素 3.出生顺序二、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即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1. 成就动机的重要性:1.个体的发展 2.经济的快速成长 2. 抱负水平 3.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目标的吸引力 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4. 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1.家庭教养方式 2.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三、权力动机1.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