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子的《无为》到当今教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48223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0.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老子的《无为》到当今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从老子的《无为》到当今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从老子的《无为》到当今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从老子的《无为》到当今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从老子的《无为》到当今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老子的《无为》到当今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老子的《无为》到当今教育(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老子的无为到当今的教育陇西县菜子中学陈龙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仁:大家早上好!参加德慧智教育陇西师资研修班已有4 个多月,我们一起度过了十几个充实而又美好的星期天, 每个星期天虽然只有3 个小时的培训学习,但通过熊老师民族根文化讲授的视频、史局长和杨华老师的培训以及同仁的交流分享, 我觉得自己的生命质量得到了提高,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加之我诵读德道经的体验和对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反思,又有了一点点体会,有幸在这儿和大家一起再次分享与交流。我交流分享的题目是:从老子的无为到当今的教育。老子德道经 .无为章第一段开章明义“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一段三句话,我们可以

2、从教育角度去理解。第一句话可以理解为教育内容,包括“为学”(后天有为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和“闻道”(修养道德开发慧性)。为学闻道就是立德中智和慧的同步掌握。这儿要说明一下“道”,因为德道经是一部关于以德修身,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命的经典巨著,不是宗教的“道”。是对有相世界和无相世界的规律的概括。因为老子本不是哪个宗教的创始人,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非凡的学者。 至于说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那是东汉张凌创立道教的时候给老子挂了一个头衔,尊老子为道教的教主,后来人就称老子为道教的创始人。其实老子根本就不知道这档事的。所以不明真相的人,一提到德道经就与宗教挂起钩来,也因而对实施德慧智教育有了质疑。关于

3、“为学”,因为是后天智识,也是应试教育的主体内容,所以大家都清楚,我就不多说。就“闻道”在这儿说两句。“道生之,而德蓄之”道与德是既独立而又统一的有机体,道生德养则“物形之,而器成之”,即万物生成。“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可见“闻道”即修养道德获得慧性是人之根本,所以是首要的教学内容,是不可忽视的。第二句可以理解为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方法是“损之又损”。从两方面理解:一是逐渐减少后天有为思识,使被后天智识屏蔽的慧性开发出来,进入无为意识状态。二是通过学习和修养,提高觉悟和境界,去除心灵上不合道德规范的东西。这两方面如何使 “损之又损”得以落实,成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呢?我觉得就是积极开展德慧智

4、教育,以德立人,以德开慧,以慧益智。因为德慧智教育是心脑同步的慧性图文思维教育。什么是慧性图文思维?看过熊春锦的德慧智慧性图文思文教育-别把孩子教笨了一书的同仁就知道:八岁时的李洪彬在北京电教中心表演诵读老子的德道经和圆周率,将德道经能够正背下来,也能倒背下来。记者觉得不可思议就做了采访。 李洪彬说:“我背诵时就像照着大脑里的一张图念下来,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难。”这就是典型的慧性图文呀。这种教育从学习开始到结束,都要通过三调和放松两个重要环节,让孩子做到松、静、自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孩子不管是吸收道德能量还是获智开慧都是最佳状态。不像现在的应试教育, 一上课教师首先检查预习或通报作业, 难

5、免有错误的同学被批评或者受到体罚,被罚和未罚的学生整个身心都处于紧张或逆反状态,加之上课普遍前松后紧, 拖堂现象亦导致学生身体得不到放松。所以很难有课堂效益,慧智获取当然就谈不上了。所以,要想孩子慧智得到同步开发, 我们教育者自己首先必须主动走上慧智之路, 也就是自己亲自实践老子的 “损益”教育学习方法,主动学习有益于保护孩子们慧性的知识文化,学习有益于了解智能和慧性特点特征的知识文化, 要为保护慧性而不断减损自己智能和孩子智能当中障碍性生成和透发的因素,损除唯智独尊,损除以智伤慧,损除以欲毁慧, 改变一切不良的有害的智能的秉性习气,全面保护慧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这一“损之又损”的教育方法

6、落到实处,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标是“以至于无为。”即把学到的知识能够在少私寡欲、身心合道、言行有德、仁义充盈、正气盎然、淳德至善、坦荡光明和豁达磊落的境界之下,用之于民,用之于社会,用之于国家,从而使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兴盛。第三句话“无为而无不为”是自然规律的写照。如天无为而四时循更,日月运行不息,此乃天道之“无为而无不为”。地无为而万物依时而生,此乃地道之“无为而无不为”。教育过程也应遵循“无为而无不为”的规律方能使因材施教成为真正的教育。说到这儿,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下“教育”这个词。说实话,从事教育工作 28 年了,但在未参加“德慧智国学教育陇西实验区”签约仪式暨师资

7、培训会之前, 我对教育的理解是不准确的。 总认为教育就是教书育人。不管“教书”还是“育人”,责任是教师,主体也是教师。2005 年从雪山调入菜子中学做了政教工作,要面对班主任,有了指导和管理班主任的责任。 一年一度的班主任培训会, 免不了要讲些班主任要如何教育学生的事, 所以也就利用闲暇时间看书学习有关教育一方面的知识。 突然有一天觉悟了, 头脑中冒出了“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来,觉得“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育就是通过后天智识的学习达到育人的目的。觉得这下完美了。 但主体责任还是教师。但 2 月 28 日听了北京道德根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复根先生的授课,觉得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太肤浅了。

8、才知道“教育”是一对阴阳体的有机结合, 在运行变化中可以互相消长。 “教”为阳, “育”为阴,如果“教”比作阳光,“育”本意是腹中发育成长的胎儿,可以比作地之万物,前者就是后者生长发育的条件了,而不是主体了,生长发育的地之万物才是主体。 自然界中,阳光给于万物能量在消耗,万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在成长,因为“万物生长靠太阳”。显然这样的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所以应该是“教”消“育”长的正太极教育模式,即生命教育模式,现在我们可以叫德慧智教育模式。等到“教”隐而不见,只有“育”的时候,这就进入了教育的无极状态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不正是这个意思吗?而现在呢?把教育变成后天智识教育,忽

9、视了道德能量、 品格能量的培养和慧性的教育与开发,即忽视了生命教育,故而形成“教”长“育”消负太极教育模式,即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因重智轻德忽视了人的德性培养,从而导致一些孩子有的伦理丧失,人性泯灭;有的迷失人生方向,生命变得脆弱。2016年 2 月 14 日,福州历史教师谢天琴被 22 岁的就读于北大的儿子吴谢宇残杀家里。刚过十天,2月 24 日凌晨,去年年底刚出版史学专著的18 岁西安中学高三学生林嘉文因抑郁症跳楼自杀。 过去这样的事也有很多的报道,单就这两个事件就能够说明这种教育模式弊端性。难怪北京大学教授章启群撰文疾呼“中国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章教授在撰文中指出,造成中国教育到了

10、最危险的时候原因是“社会道德失去底线,人格教育失败。”他毫不客气地指出:“应试教育模式是道德教育的灾”。所以,当今只有教育人首先懂得教育的真正含义之后,教育观念才能转变过来,否则就只能是与时俱进的喊口号,而毫无任何意义。现在看来,认识教育的本质,离开中国根文化是远远达不到目的的。好,认识了教育的含义,我们再回到老子的无为与当今的教育中来。可以说,老子在无为章里提出的是教育之道。 这与韩愈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之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历史上看,凡符合教育之道,必将使社会清明、繁荣昌盛。如在宋代之前, 教育以道德因果文化为主, 在应用这一教育中就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11、等盛世。相反,教育就走向衰落,以致影响国力民风的下降。 如宋明以来直至 “五四”期间,使用改良变形的“儒学教育”、“八股教育”,使民族的科学创造力几乎窒息在狭小的框架内。 “五四”以来,力图改变这种困境的志士通过学习西方的教育经验来实现民族复兴,结果非但没有复兴, 反而远远落后于西方, 并且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几乎弄丢了,整个国民教育出现“洋为中用”有余,“古为今用”不足的现象,使民族创造成就在世界上无一席之地。 诺贝尔奖中国人可望而不可即,倒是人数不多的犹太民族的教育始终不忘本民族的根文化而产生的创造力将一半以上的诺贝尔奖拿走了。一句话,这种移植西方式的教育方法与阴魂不散的“八股”文风一直渗

12、透到当今应试教育中。 当今教育虽然在不断改革, 但其教育的现状仍然是功利性强,即有为意识太强,相反人文性不足。功利性强,人文性不足是当今教育症结之所在。功利性使学校成了“知识的传播点”(基础教育和高初等教育)或“技术培训中心”(专业技术学校等)。教育“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文凭含金量很高,前些年甚至买卖假文凭也不乏其人)的气氛较浓,而道德人文气息却严重不足。爱伊斯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说过:“没有伦理文化,人类永远没有救赎。”他认为“只教授一门专门知识是不足够的,学者必须德才兼备,与美善为邻。徒有专门知识,只不过像一头训练有素的狗,而非仁人君子。学者必须了解人类的渴求、理想以及痛苦,这样才能在

13、群体与社会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他还说“过度强调学术上的竞争,为了立竿见影而过早的专门化,两者只会扼杀了整个文化赖以生存的精神,最后就连专门的知识也不能发展了。”多年来,虽然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中,出现花样翻新的教育理念和层出不穷的教学模式,我们教育人都有很深的感受。然而,一切却都像流行歌曲一样过一阵就没热力了,这倒是不要紧,改革就是尝试嘛。可是这些模式和理念的更新频率之快,折腾得学校为了应付检查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学习取经;为了与时俱进,教师忙得身心疲惫;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被弄得无所适从。事实上,这几年有些学校标新立异的改革确实在这方面出了名,赚了钱。于是教育产业化

14、的名词也诞生了。教育都产业化了,你想,教育不功利化才怪哩。但是,不管怎么改,教育的基本形式仍是以传授知识为重点。孩子的思想、情趣和目前的教育形势接轨很吃力,问题学生愈来愈多。如小学阶段思想品德虽有教材,而大多数没有实质性地开展, 广大的农村因为各种因素甚至被语数外挤占。因为课程设置中把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充满人文性的课确立为小课,本身就是对人文精神地位的不重视。初高中则把这些课只当成升学考试的知识点来抓,以致使教材的人文精神不能与孩子思想品德的成长有实质性的结合。所以教育仍然离不开“学习以分数论高低, 生命成长则无衡量标准” 的格局。这种教育的形式导致怎样的教育结果呢?结果是问题学生多了起来

15、。因接二连三的课堂测验、周考(高中)、月考(初高中)、中期期末统考,还有会考等名目繁多的考试,让孩子“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当孩子察觉到自己的体能与智力过不了像唐僧取经途中遇到一样多的种种考试关口,其思想压力,精神压力过重,神经就处于将要崩溃的边缘。大家知道,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减负,然而教育的功利性导致这个负减不下来。 现在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一天上几节课大家都知道,家庭作业写到10 点还完不成就哭,只好家长帮着完作业,第二天还没睡醒的时候又要去上学,这种现象城市比农村还严重。 所以你不崩溃也不可能呀。即使这样,考试成绩不高,单科不及格孩子就要被科任教师轻过问,重则体罚。如果几科不合格,班主任也没

16、好脸色。整体成绩排后了,家长也不放过,社会舆论也会毫无防备的施加压力过来。种种原因,导致孩子们普遍心浮气躁,静不下心来,所以学习就谈不上专心了。佛家语:“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道家也说 “静能生定 ,定能生慧 .“ 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你看李白斗酒诗百篇,他就没有什么压力呀,他是在松静之时产生灵感(即智慧)的。还有一个故事说明心静生智, 即技能也能在静心的状态下达到非凡高超:孔子带着一群学生在凉亭歇息, 看到一个老人拿着涂有树脂的竹竿在捉蝉,他的技巧非常好,百发百中,简直是出神入化。孔子问老人:“您捉蝉的本领真高明,有没有什么秘诀?”老人微笑说: “蝉是很机警的昆虫,一有动静就会飞走。因此要先练习拿竹竿时能闻风不动,甚至在竹竿上放两粒弹珠也不会掉下来,就可以开始捉蝉了。如果练到放五粒弹珠而不掉下来,捉蝉就像伸手拿东西一样容易。所以我捉蝉的时候,专心一意,天地万物都不能扰乱我的注意力,眼睛看的只有蝉的翅膀,能够练到这个地步,还怕捉不到蝉吗?”孔子听了频频点头,转身对学生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