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企业可以活得长久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47117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样的企业可以活得长久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什么样的企业可以活得长久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什么样的企业可以活得长久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什么样的企业可以活得长久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什么样的企业可以活得长久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什么样的企业可以活得长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样的企业可以活得长久(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球知名的投资大师巴菲特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只有大潮褪去才能知道谁在裸泳。在经济状况好的时候,人们关注的焦点往往是那些一夜成名的明星企业,但事实上,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只会是昙花一现,每一次市场危机都会将一大批这样的明星打回原形。从某种意义上说,做企业就像是参加一场充满障碍的马拉松,跑得快的企业未必能跑得久。吉姆 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曾经就那些全球领先企业的长久卓越之道做了精彩的阐述。卓越是每一个企业的目标,特别是长久卓越更是每一个企业的梦想。但在卓越之前, 所有的企业首先必须要尽可能地活下去、活得久。 生存是卓越的前提。只有经历了多次市场暴风骤雨的洗礼,依旧屹立不倒的企业才可能走向卓越。那么,这

2、些能够穿越多个危机险滩、长期立而不倒的企业究竟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通过对大量企业的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这些长盛不衰的企业普遍具有以下五大特点:具有冬天意识; 不仅擅于低头拉车,更会抬头看路; 稳健甚至略显保守的财务结构;具有核心竞争力;持续为未来下注。1. 具有冬天意识过去的三十年,虽然中国企业也面临诸如市场竞争加剧、政策调整、局部的金融危机等各种挑战, 但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制造业转移以及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景气度水平,中国企业普遍活得都比较滋润,并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经济危机,与那些曾经历经多次经济寒冬,并且劫后余生的欧美跨国公司相比,我们的

3、企业显然缺乏足够的冬天意识。这就造成了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到来的时候,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做好过冬准备,它们中的很多甚至还继续期望高歌猛进。然而,当这些企业家们还在继续猛踩油门的时候,前路却已经是暴风骤雨、冰雪寒冬。 而对于这些一没有准备棉袄、二没有减速的企业而言,这场危机无疑是灭顶之灾。相反,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具备冬天意识的企业往往具有更强的生存力和发展力。这些企业能够历经多次危机而不倒的关键就在于他们时刻具有忧患意识,并始终为可能到来的“ 冬天 ” 做准备。华为这个80 年代末期创办于深圳的电讯设备提供商,在短短20 个年头,依靠自身,以其独特的狼文化实现了快速的成长。依靠其精益求精的

4、技术追求,世界各地的多个研发中心的研发能力保证,在与思科等国际巨头对峙时丝毫不落下风。2004 年与西门子合作,2005年与沃达丰达成全球采购框架协议,其后与美国、西班牙、荷兰等地著名电信运营商合作,在 2007 年华为更是跻身移动网络全球三强,欲与老牌网络提供商爱立信试比高。就是这样一个在外人看来顺风顺水的华为,其实早在2001 年时就已经具有了“ 冬天意识 ” 。2001 年 3月,正值华为企业经营发展势头良好的时候,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发表了题为华为的冬天的文章。他在信中没有提及个人的成就云云,而是“ 十年来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正是这

5、样才存活了这十年。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在信中,任正非对华为的员工提出了要求,“ 我们大家一起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存活得久一些。” 在华为 2000 财年销售额达220 亿元,利润以 29 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任正非大谈危机和失败,足见其危机意识之浓。同样,比尔 盖茨一直强调的“ 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 个月” ,张瑞敏十多年来始终“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 ,柳传志则指出,“ 我们一直在设立一个机制,好让我们的经营者不打盹,你一打盹,对手的机会就来了。”而华人圈的骄傲 始终保持着华人首富“ 李超人 ” 称

6、号的李嘉诚先生对此显然有着更加深刻的感悟。这个华人企业界的传奇人物,自1950 年创业, 57 年来,历经两次石油危机、文化大革命、 亚洲金融风暴, 他的企业却屹立不倒,反而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其旗下的业务已横跨多个产业,遍布五十五个国家,走向日不落。 在商业周刊 记者问及其长胜秘诀时,李嘉诚是这样回答的:“ 想想你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假设你驾驶着以风推动的远洋船,在离开港口时, 你要先想到万一悬挂十号风球(香港以风球代表台风强烈程度,十号相当于强烈台风),你怎么应付。虽然天气蛮好,但是你还是要估计,若有台风来袭,在风暴还没有离开之前, 你怎么办?我会不停研究每个项目在面对可能发生的坏情况下可能出

7、现的问题,所以往往花90% 的时间考虑失败。” 显然,李嘉诚把他57 年不败归功于他的风险意识和冬天意识。从以上这些鲜活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长期叱咤风云的业界不倒翁都具有深刻的危机意识,这也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显然,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乃至未来,只有未雨绸缪、具有冬天意识的企业才能活得长久,活得精彩。2. 不仅善于低头拉车,更会抬头看路能够度过寒冬的企业必须拥有着扎实的内功,不仅来自于市场销售数字的漂亮,更要有主导企业能够长期发展的战略体系及相应的战略组织框架。细究此次深陷此次危机的中国企业,之前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使得大多中国企业只知抢速度、占市场、 多元化

8、, 在低头拉车的同时却忘记了抬头看路。不知方向的拉车,结果不是原地打转,便是撞在南墙。如同长寿公司的作者、著名经济与管理学家阿里 德赫斯提到 “ 度过了无数寒冬的长寿公司历经战争,经济萧条,技术和政治变革的洗礼,却似乎总是能够将自己的触角伸展开,坦然地面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一句话, 它们善长学习和适应环境。他们对环境非常敏感,能够与时俱进,关注变化,适应市场,适应外界的需求。”施华洛世奇代理人早就意识到欧美市场饱和,于是去开辟阿拉伯市场,金融风暴来了,欧美订单滑落了60%,但是新兴市场却给他带来了70% 的增长,总量还增长了10%。广东不少礼品企业已经关闭,而温州的礼品行业却展示出了惊人的耐

9、“ 寒” 力。因为温州礼品商发现原来国外消费者都是买中高端礼品,现在开支缩水, 不少人转向买中低端产品,于是他们加大了中低端产品的开发。在第104 届广交会上,很多温州礼品商获得了比往年更多的订单。注重长远利益的长江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嘉诚,更关注对经济未来的把握,以及对企业战略方向的管理与预测,正如他所说, 他经常想的是几年甚至十年以后的事情,这也正是李带领长江集团在多次的萧条、危机和金融海啸中不受其害反而获得大收获的保证。在上世纪60 年代局势动荡不安的香港,银行爆发信用危机,房地产价格暴跌,人心浮动,百业萧条的情况下,李嘉诚再一次显示了他的独具慧眼和远见卓识。他一方面加强稳固大后方“ 长江工

10、业有限公司” ,继续在塑胶工业中保持独占鳌头的地位;一方面不动声色地将工厂利润和物业租金换成现金存放,并且通过不同渠道收集有关信息,充分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不紧不慢, 胸有成竹地用现金,用最低价格收购那些急于将物业脱手, 急需现金, 弃港而去的 “ 有识 ” 之士的地皮和旧楼。也就是说, 从 1959 1969 年,在香港经济几度沉浮的动荡岁月里,在人们争先恐后地抛售大量地皮,物业的时候, 不急功近利的李嘉诚在给自己留有余地“ 长江工业有限公司” 和大量物业的基础上,冒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风险 .他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现金将购置的旧楼翻新出租,再用所得利润全部换取现金大量收购土地,并且采取各个

11、击破,集中处理的方式,将土地以点带面,以面连片和纵横交错地发展。最终, 凭借对香港经济未来发展的准确预见和把握,李嘉诚又一次成为了赢家。3. 稳健甚至略显保守的财务结构那些经济过多次危机的长寿企业,大多拥有一个共同点,即相对稳健而保守的财务政策及财务结构。 这些企业都不是通过大举借债来实现自己的快速发展;他们对于利润的追求也相对稳健,不会过于大起大落。企业能够有机地把资金配置与战略目标联系起来。长寿公司从不轻易地用自己的资本去冒险,而其良好的资金配置使其足以应付企业成长的需要。 相反, 很多企业没有长远的战略目标,当手中资金充裕时就盲目浪费,需要资金时却又捉襟见肘, 这说明他们不清楚资金的使用

12、方式,也不明白长期利益比短期利益更重要的道理。持有现金能够支持企业适时捕捉到机会或更好地应付危机。作为500 强排名靠前的宝洁和思科,都表示维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成为这些企业度过历次重大危机的法宝之一。微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微软公司不仅没有负债,而且还拥有500 亿美元的现金。在IT 业的低潮期,这个软件巨人变得更加不可战胜。比尔 盖茨进入任何一个新兴领域都会令人不寒而栗。 在新兴行业的资金消耗战中,不论是自己投入资金研发以竞争,或者直接买下竞争对手,微软都显得游刃有余。面对此次危机, 李嘉诚的旗舰公司和记黄埔已经确立了“ 持盈保泰 ” 策略, 采取了一贯的异常保守的理财手法,持有221 亿

13、美元 (约 1724 亿港元 )资金,有多达69 、接近1190 亿港元以现金存放, 其余主要投资在最稳妥的政府债券上,股票投资仅占相当小比重。和黄管理层多次已经强调,完全没有投资企业债券、结构性投资工具和累计期权产品。多次的事实证明稳健的投资策略是李先生长期致胜的不二法宝。在中国房地产行业,企业普遍奉行举债经营,负债率高达80% 120% 之间 ,而不同 ?却保持着较低的负债率,后者更是负债率只有不到50% ,并且拥有数以百亿计的现金储备,正是这些以前的“ 闲钱 ” 为两家企业的过冬提供了坚实的储备。而相反,那些通过大额举债进行扩张的企业,如今却在品尝他们自己种下的苦果。纵观企业发展史,我们

14、发现那些经常被人诟病甚至耻笑的财务保守型企业往往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他们信奉的准则永远是稳健第一,而稳健是可持续的前提。显然, 天有不测风云。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而一旦危机来临,只有拥有健康财务基础的企业才能拥有更多、更好的生存机会。4. 具有核心竞争力那些具有50 年甚至百年历史的企业,时至近日,依然保持着超强的竞争力,在多个行业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什么使这些“ 怪物 ” 经历了百年的岁月依然熠熠焕发着青春?是什么使他们立于不败之地?答案在于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 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

15、 GaryHamel )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 “ 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竞争战略大师波特曾经给过这样的描述:“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 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在这一轮经济寒冬中,除少数极端的激进派之外,大部分倒下去的企业其实都是缺乏甚至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没有一技之长、 没有

16、自己的绝活的企业,在经济好的时候可能还能有口饭吃, 但一旦经济环境不好了、市场下滑了, 那么它们也往往是最早一批倒下去的企业。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显然也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曾有过这样的表述,倒闭的企业都是因为落后的生产能力被淘汰,政府要妥善安置下岗失业工人,但不能去救落后的生产能力。在大多数普通企业在这一场世纪海啸中风雨飘摇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另外一些企业,它们凭借自己长期打造的核心竞争力依旧保持了稳定的增长。珠海格力就是这样一家企业。2008 年是空调行业名符其实的“ 冷年 ” ,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凭借着十几年坚持走的自主创新、自主研发之路,以及正确的经营策略,2008 年上半年,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收入249.52亿元,同比增长24.44% ;净利润10.04 亿元,同比增长104.67% 。2008 年 10 月 8 日,格力电器携手联想、 华为等行业巨头一起挺进由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和环球企业家杂志联合评选的“2008年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 。这是格力电器连续第二次获此殊荣20强。同时,格力电器也是20 强中唯一一家专业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