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会计稳健性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944707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会计稳健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理解会计稳健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理解会计稳健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理解会计稳健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理解会计稳健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解会计稳健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解会计稳健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理解会计稳健性摘要 会计稳健性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却经常受到资本市场规制者、准则制定者和实务工作者的批评,理论界对会计稳健性的认识似乎也非常有限。有鉴于此,为了深入理解会计稳健性,笔者首先对会计稳健性的概念进行梳理,着重分析了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接着。从契约经济激励、法律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对会计稳健性的产生原因进行解读。最后,对会计稳健性的几种重要的测度方法进行了描述,并对最新进展给予了关注。 关键词稳健性;DT 测度;MTB 测度 一、引言 稳健性对会计的影响意义重大,且历史悠久。Basu(1 997)认为,稳健性至少已经影响了会计行为 500 多年;Sterling(1

2、970)则把稳健性作为会计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原则;Givoly 和 Hayn(2000)的经验研究则进一步表明,会计不仅是稳健的,而且在最近 20 多年变得更加稳健了。但许多资本市场规制者、准则制定者和实务工作者却还经常批评并试图放弃会计稳健性(如,Levitt,1998;FASB,1980,第 2 号概念公告),即使在理论界。对会计稳健性的认识也非常有限,似乎仍旧停留在“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这样一句话上。会计稳健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困境,笔者认为,不是这项会计信息质量确实已经过时,而是我们对会计稳健性的理解实在有限、尚待深入。也许 FASB(1980)的

3、话更有代表性, “尽管过去 40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努力地改变它,但会计稳健性这个概念是根深蒂固的”。有鉴于此,笔者将从概念、起因和测度等多方面对会计稳健性进行梳理和解读,以期能够引起人们对会计稳健性的深入理解、重视和反思。 2二、会计稳健性的概念演进及有效分类 早期的规范研究者通常将稳健性界定为会计人员对产生较低的股东价值和净利润的会计方法的偏好,如预见所有可能的损失,但不预期任何不确定的收益(Bliss,1924)。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其第 4 号公告中指出:“各种资产和负债常常是在非常不确定的情况下予以计量的,经理、投资者和会计人员在会计计量中存在偏见,宁肯低估净收益及净资产,而

4、不愿高估净收益及净资产”。我国2006 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稳健性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明确界定为“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但是,这种观点早已受到了挑战,如 FASB(1980,第 95 段)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2 号中指出, “财务报告中的稳健性不应再意味着蓄意地、一贯性地低估净资产和利润,而应是对不确定性的审慎反应,努力确保商业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被充分考虑到,因而。如果未来收到或支付的两个估计金额有同等的可能性,稳健性要求使用较为不乐观的估计数;然而,如果两个估计金额并非完全一样,就不必使用稳健性要求的更悲观估计数了。而是使用更

5、可能发生的那个金额”。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也有类似态度。虽然 IASB 将稳健性作为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下的一项质量要求,并认为稳健性是指“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在判断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虚计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然而,IASB 同时也强调,稳健性的运用“并不允许诸如设立秘密准备,过分地提取准备。故意压低资产或收益,或者故意抬高负债或费用等”。因为那样编出的财务报表不可能是中立的,从而也就不具有可靠性。 然而,一般都认为,相对于企业净资产的经济价值而言,稳健性会计的一个结果是企业净资产的系统低估(Watts,2003),而不同的来源都会导致资产低报。会计3稳健

6、性的第一项来源就是稳健的会计方法选择。例如。来自某投资费用化选择而带来的资产低报,如研发支出的费用化;来自加速确认某种成本选择而导致的资产低报,如固定资产折旧中的加速折旧法和存货计价中的后进先出法。这类资产负债中的净资产低报(也称作资产负债表稳健性,Beaver 和 Ryan,2000)往往会带来利润表中相应的减少(也称作利润表稳健性,Givoly 和 Hayn,2000),而资产负债表效应会在不同时期持续存在。举例说明。无形资产的费用化会导致无形资产的整体低报,但利润表效应实质上却会在以后期间内转回,例如支出的资本化避免了当期盈余不会受到某些费用的影响,然而资本化的成本将会在未来期间被摊销。

7、从而提高未来这些摊销期间的费用水平。类似地,在加速折旧法下,早期计提折旧费用越高,后面期间计提的折旧费用就越低。这种会计稳健性现在经常被称为非条件稳健性,并且是在资产或债务产生之初就决定采用稳健的会计处理方法。而与将来好消息或坏消息的出现与否无关。经验表明,大部分非条件稳健性产生于税收和管制动机(Qiang,2007)。从美国的情况看,公司所得税对稳健折旧方法(加速折旧法)的影响是最明显的,加速折旧能够提前将折旧费用化,抵减应纳税所得,从而导致加速折旧法的盛行;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年代,很多公司对存货的发出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以缓解通货膨胀对所得税的影响。Ball,Robin 和Wu(2003)

8、认为,在成文法国家。税收政策对会计稳健性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说明许多非条件稳健性会计处理方法之所以被采用,完全是出于对所得税和市场管制的反应。非条件稳健性并非基于新的信息造成了资产价值的变化。而是由所得税和会计管制所诱致。有些只有在会计准则强制规定时才可以观察到。因此。非条件稳健性的存在并不一定意味着是人们所需要的(Ball 和 Shivakumar,2005)。 会计稳健性的第二种来源就是来自确认收益和损失的不对称及时性。换言之。4“与将坏消息确认为损失相比。会计在财务报表中将好消息确认为收益时要求有更高的可验证性”(Basu,1997)。这里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存货的成本市价孰低法和长期资产计

9、提减值准备。这要求资产价值降低的时候就应该立即确认,不管现金流量是否实现,然而资产价值的上升必须等到收益带来的现金流量实现之时。这种会计稳健性常常被称为条件稳健性。有批评者认为,稳健性破坏了信息中立原则,但条件稳健性必须以在同期发生了经济损失为前提,并且及时地在会计盈余中确认经济损失,而提前费用化、建立秘密(超额)准备等均不被视为遵循了稳健性。因此与中立性并不冲突。由于管理者比外部投资者拥有信息优势。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很可能会偏离中立性原则,报告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隐瞒不利信息,条件稳健性则要求更及时地确认经济损失。从而可以抵消经理的高估倾向,保护外部投资者的利益。 Ball 和 Shiva

10、kumar(2005)对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进行了明确区分。并且他们还认为,由于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的混淆,使稳健性成为有争议的财务报告特征,实际上是条件稳健性增进了债务契约、报酬契约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使财务报表变得更加有用,其本身也成为重要的盈余质量特征。条件稳健性发生在难以验证的信息发生之后,与坏消息相比,要求对好消息的确认有更高程度的可验证性,并会使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和盈余向下偏离;非条件稳健性也处理难以验证的信息和使会计数字向下偏离,然而却发生在难以验证的信息发生之前,因而非条件稳健性使会计系统免受了未来坏消息的影响。条件稳健性与非条件稳健性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两种稳健性有

11、很多相同的目的,包括抵销股东、经理和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不对称的得益函数;最小化公司的诉讼成本;使会计人员和监管者最小化经济不确定性并免受监管不力的批评,降低税收成本和监管成本5(watts,2003)。但两种稳健性侧重点是不同的,非条件稳健性更加注重说明某些资产和负债计价的困难以及其对未来收益的影响;而条件稳健性则更关注在经理有动机高估会计数字的情况下,能够抵销这种高估倾向,从而增进了契约有效性。两种稳健性最终都减少了利润和所有者权益,但减少的时机很关键。只有条件稳健性提供了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产生契约反应并增进契约的有效性,因此不能把非条件稳健性与条件稳健性混淆对待。Ball 和 Shiv

12、-akumar(2005)认为,非条件稳健性所带来的不确定金额的偏离会给基于会计信息的决策造成随意性,因此与决策有用性目标相冲突。对两种稳健性的混淆致使稳健性遭到了诸多批评。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多数关于两种稳健性的研究文献都是相互独立的,很少考察两种稳健性之间的相互作用。Beaver 和 Ryan(2005)建立并应用了一个在不确定情况下展现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有助于深刻理解两种稳健性的本质及其相互作用。Qiang(2007)则以实证分析为基础,通过将会计稳健性划分为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联合检验了会计稳健性的契约、诉讼、管制和税收的四种解释。并发现契约产生了对条件

13、稳健性的需求,诉讼引致了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管制和税收带来了非条件稳健性。这说明两种形式的稳健性在契约、管制和税收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但在诉讼中起着共同的作用。Qiang(2007)还发现,两种形式的稳健性存在着相互关系,非条件稳健性减少了条件稳健性。可见,因为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满足不同的需求,但为负相关。因此使用时需要权衡。 三、会计稳健性的激励契约分析 企业利益相关者通常利用会计信息来降低契约代理成本。(Watts 和6Zimmerman,1986)从而提高了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共享的企业价值。因为企业中最重要的契约是经理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经验证据也表明。条件稳健性增进了债务契

14、约、报酬契约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Ball 和Shivakumar,2005;Qiang,2007)。 (一)报酬契约与会计稳健性 报酬契约中评价经理业绩的会计指标(比如盈余)越及时。这些反映经理行为对行动期间企业价值影响的指标就会越有效。与盈余和净资产的会计指标相比,许多更及时、更有信息含量的信息往往不容易被验证。例如,预期开发新产品而产生的净现金流量的增加。对这些未来净现金流入的估计,即使依靠专家往往也很难达成对未来一致,因此这些估计在报酬契约中不会被采用。即使依靠法律手段。可验证性对契约的实施而言也是必需的。当外部利益相关者不能观察到经理拥有的关于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因而这些信息不能被审计

15、、不可验证时,经理极不情愿在被审计的财务报表中确认这些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因而,在现行收入确认规则下。呈报的盈余是基于实际实现的现金流量和经权责发生制调整的、独立可验证的未来现金流量预测,比如应收账款可收回金额就是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未来现金流量可验证信息的忽略程度反映了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的一种权衡。另外,经理在报酬契约中也有不对称的激励,经理通常比其他企业相关者拥有更多的信息,损失的及时确认会导致经理可能在报酬契约到期前被解雇和少获报酬,因此经理为多获报酬和避免被解雇有隐藏损失的激励。不对称的可验证性加速了损失的确认,提供给董事会和股东调查这些损失原因的信号,这会导致解雇机会主义经理,取消当

16、期有负的净现值的项目,减轻了经理投资决策中的代理问题。 (二)债务契约与会计稳健性 7债权人对企业净资产也有不对称的得益。贷款到期时,如果企业的净资产超过了债务价值。无论净资产可能有多高,债权人不会收到任何额外报酬;但是,当企业没有足够的净资产来支付到期债务时,股东的有限责任使得债权人只能收回一部分债务。而且。与未实现的损失相比,经理为了获得有利的事前债务定价,有更大的激励披露有关未实现收益的及时信息。外部利益相关者据此也可能需求一个在财务报表中具有抵销性的不对称性。因此,债权人非常关心盈余和净资产的下限,在评估潜在的贷款项目时,只有在他们确信净资产的最小数额将比债务数额更大时,才会借出款项。在贷款期内,债权人也可应用这些下限指标来监督债务人的偿付能力,迫使管理层保护债权人。我们知道,在债务契约执行时,债务契约通常不转移企业的决策权利,仅仅当它们被违反时,而及时损失的确认可以通过向债权人提供新的信息,加速激发了基于会计变量事后债务契约的违反概率,从而加快了决策权从作出损失决策的经理到债权人的转移,提高了债务契约的效率。正如美国的 FASB 在第 2 号概念框架中所言,稳健性常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