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我国会计改革的历程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944589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述我国会计改革的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述我国会计改革的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述我国会计改革的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述我国会计改革的历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述我国会计改革的历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述我国会计改革的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述我国会计改革的历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述我国会计改革的历程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会计改革的历程,研究了现阶段我国会计准则的状态和发展趋势,探讨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和完善的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讨论了我国会计准则 2005 年的全面修订和体系完善与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联系,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对台商投资的积极意义。 我国财务会计规范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一系列重要演进。我国财务会计体系的演进,既体现了财务会计环境发展对财务会计规范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财务会计规范因应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所做的适应性反映。从形式上说,我国财务会计实务规范与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尚存在诸多差别。同时,从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等方面看,我国的

2、财务会计实务规范也亟待改进。上述情况,使得会计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的沟通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也使得财务信息在国际和区域间的可比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由此,我国财务会计实务规范将进行整体性改进,采取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形式,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充分协调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与之相适应,我国的会计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目前,我国会计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充分协调的会计准则体系。

3、 我国会计实务规范的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基本背景条件,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以及进而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充分协调的会计准则体系为基本目标的,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2一、第一阶段:1979-1992 年,局部借鉴国际惯例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实行适度借鉴国际惯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一些外商纷纷到我国境内投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大量涌现。然而,我国企业当时实行以计划经济为背景的按所有制、分行业的会计制度,特别是三段平衡式的资金平衡表,使得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外方人员在会计核算和利用会计信息方

4、面往往面临较大的困难,过于详细的成本报表也使得保守商业秘密成为困难,以致外方人员沿用本国会计惯例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加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会计工作,财政部早在 1979 年 11 月就草拟了关于中外合资工业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若干规定,1982 年 2 月,又草拟了中外合资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调查提纲,继而派员到广东调查,同年 6 月,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印发各地区、部门并在北京、福建等地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而后,于 1983 年 3 月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试行草案)和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试行草案),并印发到全国试行。在试行的基础上,财

5、政部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等有关法规、法律的规定制定,并于1985 年 3 月 4 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自 1985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实际上是针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工作而定的,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工作中带有共性的原则、方法和程序进行了规范,其内容涉及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投入资本的核算、各类资产和负债的核算、成本和费用的核算、销售和利润的核算、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会计3凭证和会计账簿、查账、会计档案、解散与清算等方面。特别值得

6、指出的是,该制度适用于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各个行业所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这样,在这个制度中,淡化了行业色彩,突出了会计核算的实质内容,实际上树立了一个不同行业通用的会计规范的范例。这就为后续的会计规范改革,乃至为制定适用于不同行业和不同所有制形式各类企业的会计准则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相适应,财政部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制定并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该规定规范了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的名称和编号、会计科目的使用说明、会计报表的种类和格式以及编制方法,报送的部门和时间以及查证要求。根据这项规定,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应当按照规定按季、按年编制资产

7、负债表、利润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以及一些反映主要资产详细情况和有关利润确认的项目的附表,从而使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进一步具体化。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制定的全新的会计制度”。在这一会计制度中,凡是与国际会计惯例相类似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尽量采用了国际通行的方法和表达方式,例如资本类科目的设置、无形资产和开办费的摊销、加速折旧法在限制条件下的应用、资产负债表名称的使用及其采用的会计衡等式的表达方式、财务状况变动表的编制等等。这些改进在后来的财务会计实务规范中均有体现。应该承认,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对我国财务会计规范的全面改革具有重要的

8、历史意义,它也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开端。 二、第二阶段:1992-1997 年,实施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会计制度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经济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与之相适应,财务会计实务规范的改革也逐渐4深化。在这一时期,我国会计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发布和实施一系列较为广泛地借鉴国际惯例的会计制度,以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具体表现为分别发布和实施规范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制试点企业和其它内资企业会计核算和报告的会计制度。这些会计制度,大体上是在 1992 年和 1993 年间发布实施的。 (一)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发布和实施

9、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稳步实施和逐渐发展,外商投资的环境逐步改善,外商独资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加之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统一规范上述三类外商投资企业的会计实务便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同时,由于财政部 1985 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时,我国涉外经济法规还不够健全,以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对一些应当加以规范但因受当时法规和认识限制还无法进行规范的会计业务未能予以规范。此后,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涉外经济法规,并于 1991 年 4 月 9 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于 1991 年 6 月 30 日发布了中

10、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这些涉外经济法规的颁布,为全面规范外商投资企业的会计实务创造了条件。财政部在总结实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涉外经济法规和外商投资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于 1992 年 8 月 10 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用以取代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自1992 年 7 月 1 日起实行。此外,财政部还于 1992 年 5 月 25 日发布了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并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制定发布了外商投资旅游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于 1994 年 7 月 20 日发布了外商投资企业分行业会

11、计报表及其编制说明,从而使外商投资企业的会计处理规范逐步得以完善和更5便于操作。 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较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扩大了适用范围,从而统一了各类外商投资企业的财务会计处理实务。该制度适用于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所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其具体内容涉及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记账规则,资产、负债、投资人权益、成本和费用、收入、利润及其分配、外币业务、清算业务的会计核算,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以及会计档案的规定。同时,该制度在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具体规定中更为广泛地借鉴了国际惯例。例如,该制度明确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处理方法,采纳了计提坏账准备的国际通行惯例,准许

12、对因残次、陈旧、冷背等原因造成的商品、产成品和自制半成品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实际成本的部分作为本年损失处理,允许采用加速折旧法,允许对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 25以上且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影响力的长期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以及在投资人权益的核算和列示方面、汇兑损益的处理方面适当采用了国际通行做法。 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等涉外会计规范的发布和实施,对其后内资企业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发布和实施 第二阶段令人瞩目的另一项会计实务规范改革是施行较为广泛借鉴国际惯例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这一制度是由财政部和国家体改委于 1992 年 5 月联合颁

13、布的,自 1992 年 1 月 1 日起在股份制试点企业施行。这一制度的发布和实施旨在使股份制试点企业的会计信息陈报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需要。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遵循市场规律。实际上,到 1980 年代中、末期以及 1990 年代初期,国家已经主要地采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国家计划的比重已急剧缩小。统计资料表明,到 1985 年,国家计委对 1979 年以前 25 种实行指令性计6划管理的主要农产品全部取消了指令性计划。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指令性计划比重从改革前的 95下降到 1993 年的 4。国家计委管理的工业

14、指令性计划产品品种由 1980 年的 120 种减少到 1994 年的 33 种。到 1993 年底,生产数据的 85以上、农副产品中的 85、工业消费品中的 9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 90以上都已进入市场,由市场调节。在这样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股份制试点企业作为企业组织形式改革的探索,首当其冲地被推向市场。显而易见,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的实务规范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适应商品经济的客观需要。 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就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各类资产和负债项目、股东权益、成本和费用、营业收入、利润及利润分配的核算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规定,并对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查账、终止与清算等业务进行了规范。应当指出,

15、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先于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但它对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揭示的要求与后者的规定基本一致。也就是说, 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也在诸多方面借鉴了会计的国际惯例,从而开创了我国内资企业实行适应商品经济需要的会计制度的先河。 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实施,为我国财务会计实务规范全面而深刻的改革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三)分行业规范内资企业会计实务 第二阶段改革的全面实施,表现为对股份制以外的内资企业实行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基本架构,大量借鉴国际惯例的分行业会计制度,也即通常所称的会计转制。这一改革较之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影

16、响的程度更为深刻。自 1993 年 7 月 1 日起,通过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其后陆续发布的分行业会计制度,财政部大大推进了会计实务规范国际化的进程,客观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7而且实现了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概念框架、分行业规范和统一内资企业会计实务。 1992 年 11 月 30 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部长签署,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是一项政府行政法规,适用于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于 1993 年 7 月 1 日开始生效。它是制定分行业的会计制度的依据和建立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基础。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提出了原则要求,因而,可以认为它是我国财务会计的基本准则或曰理论框架。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确立的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有:会计主体、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