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三原:三原文化史(未编辑)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43563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11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三原:三原文化史(未编辑)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文三原:三原文化史(未编辑)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文三原:三原文化史(未编辑)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文三原:三原文化史(未编辑)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文三原:三原文化史(未编辑)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三原:三原文化史(未编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三原:三原文化史(未编辑)(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三节图书收藏本县古籍典藏丰富。明万历年间,工部尚书温纯在县城中心修尊经阁 ( 现管家巷口北端) , ?阁可八武,高十余寻,发书若干卷度臵其中? 。清同治年间,泾阳味经书院在三原设励学斋,广购图书,供渭北各地学者阅读。同治七年(1868) 贺瑞麟主讲学古书院, 陆续购书千余卷, 并募捐修建书院藏书阁,藏书 1500卷。宏道书院有渭北书阁,楹联有?藏书万卷,羽翼纲常?。正谊书院藏书3 万余册。私人藏书最有名者,为清道光时本县人李锡龄,藏书9 万余卷,且 ?取世不恒见者刊行?,为当时全国私人藏书最多者之一。光绪时贺瑞麟去世,夫人林氏建国后,1950 年,县文化馆设图书室。 至 1965 年,共

2、购臵新书1500 干余册, ?文化大革命?中损失殆尽。 1972 年,文化馆陆续购臵图书1 万余册,恢复图书借阅工作。1979 年元月,成立县图书馆,馆址设城隍庙内,分普通书库和特藏书库 (古旧书库 )。1982 年 4 月迁至新合巷。图书馆现藏书籍4 万册。其中,中文普通图书1 万余册,古籍线装书3 万余册。根据馆藏建设剔旧更新的原则,剔除了复本过多和破烂不堪的图书3000 余册,留 7000 余册。至 1990年底,总计藏书65000 余册,其中中文普通图书25000 多册,线装书 3 万多册 ( 大部分是正谊书院的藏书,还有宏道书院,城南公园阅览室和存留的李锡龄藏书) ,王云五主编的万有

3、文库2 3000 余册, 报刊合订本39000 多册,少儿读物 3000 余册。馆藏书中,除重视系统收藏马、恩、列、斯、毛泽东等经典著作和党的方针政策书刊资料外,并根据本县特点,将农业科技文献及种植业、养殖业和食品加工等书刊作为收藏重点。1974年,上级拨专款对古旧书籍进行整理,经过一年时间,整理出 l 万余册,上书架保存。1979 年对馆藏古籍书中的善本进行挑选。根据全国古籍善本总目收录范围全国古籍善本总目著录条例和全国古籍善本分类表的要求,初步选出 100 多种、300 余册古籍。 经咸阳地区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工作领导小组及陕西省版本学专家审查鉴定,选出 23种、205 册善本书收入中国古籍

4、善本书目,对已整理出的1 万多册古旧籍采用传统分类法( 经、史、子、集、丛) 进行分类上架。1983 年再次清理古籍时,发现了一部16 册明嘉靖二十一年刻本的陕西通志( 三原马理编纂 ) ,填补了本省通志版本收藏上的空白。三原县馆藏古籍善本统计表书名编纂者版本册数分类注册昭明文选唐李善注清朱墨套印 16 集总集有乾隆序鲍氏战国策注宋鲍彪明刻本 18 史杂史损坏较多资治通鉴纲目发明宋尹起莘清雍正本 9 史 编年类 有自序瀛奎律髓元方回康熙年间本 12 集总集有宋至序陕西通志明马理嘉靖二十一年 16 史方志为国内珍本3 王氏家藏集明王廷相明嘉靖本 13 集别集又名浚川集,有序晋文纪明梅鼎祈明崇祯本

5、 4 史传记有应鹏序书名编纂者版本册数分类注册 皇明四大家文钞明孙慎行清初刻本4 集总集 悦心集清世宗祯康熙四年9 集别集 有雍正自序日知录清顾炎武康熙三十四年8 子杂家明文授读清黄宗羲康熙三十八年20 集总集古文渊签清徐乾学康熙四十二年24 集丛编伊洛渊源续录清张6,行 康熙五十牛8 史传记德音琴谱清吴之振康熙六十年7 子杂术 有图古诗选清王士祯康熙年间6 集总集 有姜宸英序楚蒙山房集清晏斯盛乾隆七年17 集别集 有夏立恕序尔雅正义清邵晋涵乾隆十三年3 经小学 余姚、邵氏家藏春秋笔削微旨清刘绍牧乾隆十九年6 经春秋 有自序乐壹全集、序奏议清荐簿等乾隆二十三年上 0 集别集 有乾隆序,关中金石

6、录清毕沅乾隆四十七年10 史金石 有钱大昕序尚书后案清王鸣盛乾隆年间8 经书类三原县馆藏本县名人学者部分著述( 古籍)统计表 表 28-2 书名朝代作者王端毅公奏议明王恕典籍格言明王恕李卫公通纂明王承裕王波奏议明张原黄花集明张原来阳伯诗集明来复来阳伯文集明来复白愉堂文集明来俨然溪田文集明马理温氏丛书明温纯逆旅集明焦原溥九畹古文清刘绍牧4 九畹文集清刘绍牧九畹续集清刘绍垃溉堂集清孙枝蔚溉堂续集清孙枝蔚元山房文集清梁升复斋集清贺瑞麟清麓遗语清贺瑞麟 第二章民间文艺第一节民间社火本县春节期间,民间有耍社火的传统习俗。社火内容以狮舞、走马、旱船、龙灯、大头尚、高跷较为普遍,个别地区有独特的形式。社火节

7、目短小精彩,生龙活虎,为群众喜闻乐见,百年来久演不衰。 ?文化大革命 ?中,社火被视为 ?四旧?而取缔。 1977 年春节,社火活动稍有恢复。鲁桥公社组织当地社火进城演出三天,此后各乡镇纷纷效仿。1987至 1990 年,连续三年, 全县社火都进城表演,一年比一年丰富多彩。1984 年,中女文化部将鲁桥西里村的?龙舞?,新兴辘辘把村的 ?旱船?、龙王村的 ?狮舞?录像,作为民间艺术资料存人国家艺术档案。1987 年,咸阳市民间社火会演,本县西关 ?龙舞?、东寨村 ?十八罗汉 ?获一等奖。邵村 ?双龙获三等奖。1989年,陕西省艺术节期间,西关?龙舞 和东寨 ?十八罗汉 获特别奖。狮舞:俗称耍狮

8、子,是社火队中必不可少的节目。本县狮子皆以龙桥特制彩盔为头,麻丝披身,红绸盖顶背,造型雄伟而5 华贵。舞狮套数有跑圆场、拜四门、扑花火、转方桌、打滚、下崽等。起驾村、龙王村的狮舞较为有名。龙灯:本县耍龙灯者有西关、东关、西里村、邵村、陂西等处,其中以西关和西里村的龙灯最为驰名。西关龙灯造型长大,神态威严,用 ?筒子 竹架结构,故称 ?筒子?龙;传说起源于明清,号称西关 ?老龙?。西里村的龙灯小巧玲珑,号称西里?小龙?,其特点是表演活跃。北原邵村则是?双龙?,又别具一格。耍龙灯时,先由四人手提云朵跑场,再由四人各擎鲤鱼出场引出麟鳖,而后引出龙灯。龙舞套数有:龙门三现,翻江倒海,拜四方,翻滚,朝天

9、一炷香,珍珠倒卷帘,双钻,单钻,盘龙门,回龙门等名目。走马:本县耍走马者,各乡镇都有,惟武官坊和城内纱帽巷( 今新合巷 ) 的走马最为精彩。耍时,四名少年扮骑士,四名青年引马 ( 称脚子 ) ,扮各种戏文, 如回荆州破宁国下河东 三战吕布等,引马者手持三角旗各引一马,以各种路线跑场。旱船:用竹竿或木条制作船身,用画有水纹的布幔于船下,一扮少妇者盘足 (假肢 ) ?坐?于船中,一扮老翁者撑船。跑动时恰似船在水中,时慢时快,时颠簸,时搁浅,颇为有趣。旱船多伴有唱词。本县唱词多系关中民歌十对花、绣荷包 ,也有祝福吉祥的即兴唱词。大头和尚戏柳翠:系儿童戏社火。和尚、柳翠皆戴假头盔6 面具。耍时,和尚出

10、场做打扫佛堂、挂对子、洗脸、拜佛各种动作,柳翠出场后二人做各种嬉戏滑稽表演。高跷 ( 又称柳木腿 ) :用柳木制作三尺余高的木腿,扮演者用麻辫将脚和小腿绑于木腿之上。一队10 多人或 20 多人,扮成戏文,有全体扮整本戏者,也有分组扮折子戏者,走各种队形,玩各种跳跃的花样。本县以孟店村和惜子村的高跷最驰名。云里显圣 ( 车社火 ) :属马额乡安家堡和文龙堡独有。在木轮大车上,立特制的木轴,木轴上安车轮,轮下用黑布幔罩。三名少年分别扮关公、周仓、关平,立于车轮之上,车轮上系四个秋千,由四名少年扮四将坐在上面;轮下藏二人推动车轮。大车走动,车轮飞转,关公忽隐忽现,故名云里显圣。近年木轮车已改用机动

11、车。莲女戏船:是陵前乡侯家堡新创作的社火,、表演时由七人扮作莲女,一人扮作船翁,撑旱船。莲女裙下为云朵,跑起来似水上漂浮,与南方荷花舞相似,表演时舞各种队形,情趣盎然。轱辘灯:惟黄毛寨村独有,由山东移民传来本地。表演时八名少女各推一轮轱辘灯,变换队形,花灯随之转动,并有民歌伴唱,歌词多为庆丰收之类。七巧图:惟解李村独有。扮演者持各类三角形灯笼,拼对各种动物、用具以及牌坊等,近似智力游戏。7 十八罗汉 ( 背社火 ) :惟东寨村所独有。清末,该村商人周金城在四川经商,由四川学来。表演时,由九名青壮年,肩驮九名少年,均扮成 ?罗汉?形态,故称十八罗汉。变化各种队形,戏耍各种花样,犹如杂技,其套数有

12、十多种变化。以前,民间社火由农民自由结社,大多以村为单位,也有数村 (称社 ) 合作者,领头的叫会首,春节前由会首组织排练节目,筹措经费。演出前给邻村或商号、富户下红帖,演出后收帖者需付赏钱或食品。50 年代以后,民间社火由乡、村组织,费用由集体开支。第二节皮影、木偶戏本县皮影、木偶戏班子不多,但灵活简便,费用低廉,建国前在农村演出较普遍。民国初年, 西阳苏家坡民间艺人王老十组织起一台皮影戏,唱阿宫腔,活动于本县、富平、耀县一带。之后,戏箱移交本村艺人张克信,改唱碗碗腔。张本人能弹善唱,担任主演,常演的剧目有金碗钗 白玉楼蝴蝶杯十王庙劈桃山等。演出活动限于本县附近各县。建国后,1953 年经文

13、化部门扶持,张克信皮影班改名新华皮影社,1964 年停演。 1974 年,其子张普轩将全部皮影戏箱捐献给陕西省群众艺术馆。民国 30 年(1941) 前后,高渠乡刘振刚组织起一台木偶戏。刘本人唱须生,他嗓音浑厚,韵味独特。挑杆的有名艺人董孝义,无论生、旦、净、丑,经他表演,都活灵活现。经常演出8 的剧目有孙庞斗智 玉梅噙环 黑叮本辕门斩子 阴阳河卖水盗扇等。第三节自乐班建国前,本县城内有三处自乐班。一班秦腔,一班汉调二黄,一班曲子 ( 眉户 ) 。分布在农村的自乐班,大灌区有汤官寨、雁北村、庙张村、陂西镇、六合会( 清凉寺、南李、北里等六村组成 )等处;小灌区有西阳镇、十里铺、柴家窑、惠家村,

14、柏社村等处;山区有大盘村一处。自乐班以清唱为主,间或化装演出,称为?挂衣会 (盖以表演稍差而自谦之称) 。其组织形式,有的以村为基础,有的则以数村联合,有的则是跨乡以至跨县的结社。建国后,自乐班大多转为业余剧团。1980 年以后,复又兴起。目前,本县城关、鲁桥、东里、汤官各有一处业余自乐班组织,陂西、陵前各两处,马额一处。每处固定参加的人数都在 1520 人。自乐班大多为婚丧事和庙会演唱,这种活动称为?耍会?,或?宣荒?。节目大多是秦腔传统折子戏。请会的主人除饭菜、烟茶招待外,不再付任何报酬;近年来又兴起送?红包?讲究,少则 30 至 50 元,多则不限。二黄会:清光绪十六年(t890) ,汉

15、调二黄传人本县,举人张志宏、 胡平甫和一些地方名流,由学到唱, 成立了?二黄会?。民国初年,教育界贾仁甫以及地方名士姚伯荫、王子信、周小溪、潘海楼等人相继参加。初时一周举行一次例会,对唱词和9 音乐进行改进;会首贾仁甫常以戏会友,除清唱外,还?挂衣?演出。 1929 年后,是二黄会的鼎盛时期,成员由知识界扩大到商界 1) 建国后, 1953 年,在县文化部门帮助下又恢复了活动,以后因后继无人,活动停止。曲子会(即眉户清唱) :始于民国初年,参加者多为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本县曲子会有两处,一处是县城西关,一处是陂西庙张一带。主要乐器为三弦、板胡、四页瓦( 竹板 ) 、铜铃。耍会时,多则十多人,少则

16、五六人;或红白喜事助兴,或月夜乘凉自娱,听唱者席地而坐,雅俗共赏,自有一番乐趣。第四节业余剧团建国前,本县无业余剧团,仅有少数?自乐班 ?挂衣唱堂会,一般不搭台。个别演技较好者,借正规剧团台面,以?票友?身份登台演唱。建国以后,政府号召开展农村文化宣传活动。1950 年,城关镇四、五街联合组织业余剧团,先后排演了穷人恨血泪仇 一贯害人道 等剧目。 除在县城演出外, 还下乡宣传演出。随之,东里堡成立了业余剧团,排演了大型秦腔戏白毛女;陂西六合社在自乐班的基础上也成立了业余剧团,先后排演了二巧离婚小二黑结婚 梁秋燕擦亮眼睛中秋之夜等现代戏。由于文化部门的指导和帮助,马额乡、文龙乡、大寨村、柴窑、柏社、惠家等原区乡村,也成立了业余剧团。1958 年,全县业余剧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