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qq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36709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8.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qq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qq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qq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qq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qq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qq》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qq(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2015 级 3 班,学号 1076z215437中医之所以延续至今, 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就是因为有历史的传承,我们的中医有5000多年的历史,但我们却没有真正了解中医,通过学习中国医学史,我们对中医有了浅显的了解。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 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它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辩证记治为治疗依据。中医的基础理记是阴阳五行学说。 传统医学以整体和辩证轮值治观念,也以阴阳五行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发病及病机治则养生等为中医基础理论遵行自己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行的交互作用。作为一名内分泌科的医生, 我对消渴病在中医医学史中的发

2、展路径有更多的了解。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学就有消渴病的记载,在随后千百年的医疗实践中, 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步形成了对本病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较为全面的认识。中医典籍中对消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消渴泛指以“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尿崩症、精神性多饮多尿、甲亢等多种疾病;狭义消渴指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包括了糖尿病中的一部分患者。先秦两汉:消渴病学术原创期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消渴病的认识还比较简单。 这一时期既没有专门论述消渴的专著,也没有消渴专篇,但此期对消渴病的认识则是后世消渴病理论形成与发展

3、的渊源,为消渴病学术的原创期。据甲骨文记载,在殷商时代,人们对22 种疾病有了简单认识, 其中有一种叫“尿病”。 这很可能是有关 “消渴”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发生了巨大变革,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气氛相当活跃。这一时期医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尽管该时期存世医学著作相当有限,但人们对消渴的认识已有了很大发展。 马王堆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古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了消渴病症状的记载。而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对消渴病的认识则更为全面。如黄帝内经不仅明确提出消渴病名,而且对消渴的临床症状、病因、治疗、预后、禁忌等方面的认识也有较多记载。其论述虽散在于十几个篇章中,然而颇为详尽,对

4、后世医家的认识及治疗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黄帝内经中已认识到过食肥甘可导致消渴病的发生与加重, 这为后世消渴病预防及饮食疗法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金匮要略则首创消渴病治疗方药肾气丸。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张仲景已初步认识到痰湿、瘀血与消渴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医史学家一般认为隋巢元方是最早记载消渴病并发症的。 但笔者认为张仲景不仅最早记载了消渴病并发症的医家,而且提出了有效的治法和方药。魏晋隋唐:消渴病学术进展期魏晋时医学家多注重临床实践,学术思想活跃,各种创新不断出现。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相对稳定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医学的进步,医学理论进一步提高。 因此,魏晋隋

5、唐时期消渴病学术也进入了新阶段进展期。在病因病机方面,魏晋隋唐医家除了认为饮食不节,嗜酒贪杯为消渴发病的重要原因外,还提出了服石致消与阳虚致消说。这与此期道教长生成仙思想在社会各阶层产生的广泛影响、社会上掀起的服石之风有着密切关系。 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以孝治天下,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有关 “孝” 的理论和实践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孝”被奉为百行之首,人之常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当时就有君有病,臣尝其便溺,父母有病,子女尝其便溺的习惯。正是这种尝“便溺”的“孝行”在客观上促进了消渴病诊断经验的积累,发现了消渴病患者尿甜的特点。 古今录验方关于消渴病尿甜的论述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有关

6、消渴病人小便发甜的记载,使消渴病诊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消渴病治疗也较前有了极大进步。第一,治疗消渴病的方药越来越多,既有针对主症的,又有针对并发症的;第二,药物种类越来越丰富,除了栝楼、黄连等清热滋阴药物外,铅丹、胡粉等丹药也被广泛用来治疗消渴病。特别难能可贵的是, 此期医家已经认识到消渴病患者除了采取药物疗法外,还应配合饮食疗法、 运动疗法等非药物疗法方可取得理想疗效,这一认识在消渴病治疗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五代辽宋:消渴病学术积淀期宋代统治阶级对医学事业非常重视,政府出台许多扶植医学发展的政策,医生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子监中设医学,涌现出了大量儒医。同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宋

7、代医籍的刊印提供了重要条件。在这样一个背景下, 宋代医籍得以大量印行。 宋代官刻医书种类丰富且质量较高。受政府重视医学的影响,宋代文人编撰方书风气盛行,或整理家藏及个人秘方,或搜集民间验方, 其中许多医籍中都涉及消渴病的内容。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有关消渴病文献得到了一次系统的整理,在学术层面上形成较深的积淀,消渴病学术由此也就进入了积淀期。宋代一些大型官方医书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都载录了十分丰富的论治消渴病的理论与方药,其中在官修的太平圣惠方中有“三消论”一卷,首次明确提出“三消”一词,这为消渴病能够按照三消分型进行辨证论治奠定了重要基础, 也为后世医家对消渴病的研究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分型方

8、法。 宋代医家在重视经验继承与积累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求创新。 如病因病机方面, 宋代医家不仅认识到热毒在消渴病发病中的作用, 而且对脾虚与消渴病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由于宋代更多的医家受“阴虚燥热”学说的影响,因此脾虚、热毒在消渴病发病中的作用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在消渴病治疗方面,与前代相比,宋代医家更注重辨证论治,这一原则既体现在药物治疗上, 又体现在针灸治疗以及饮食疗法中。在消渴病的预后与调护方面,宋代医家则主要继承了隋唐医家的经验。金元:消渴病学术争鸣期金元时期是医学发展史上相对特殊的一个时期。清代四库全书提要中提出“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是指在这一时期内,

9、 医学领域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学术派别及空前活跃的学术争鸣。金元医学争鸣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被后人誉为“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他们对前人的医学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消渴病学术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刘完素不仅确立了比较完善的三焦分证辨治消渴的理法,还不受阴虚燥热论的束缚, 创造性地提出了全新的燥热怫郁之说。他还特别反对滥用温药治疗消渴,根据“肾本寒,虚则热”理论,从心、肾关系失调的角度,阐述了消渴的病机,提出寒凉养肾的治法。但他并不将使用寒凉作为消渴病的唯一治法, 而是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消渴病的治则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

10、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张从正则提出了“三消当从火断”的学术观点,治疗方面主张调下并用、护治结合。他还认识到消渴病发生与生活方式有关,并初步认识到了消渴病的传变规律。 他提出的消渴病患者宜低盐饮食的主张也非常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李杲强调脾胃在消渴病发病中的作用,治疗时特别注重升发脾阳,擅长应用升麻、柴胡、杏仁等药物;他还认为消渴病的发生与津血不足有关,在治疗时强调养血活血以润燥,擅长应用当归、红花等。朱丹溪对消渴病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其学术特点,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消渴病产生的内因,“相火妄动”为消渴病的发病诱因, “去欲生静”是预防消渴病和促进消渴病康复的重要手段。

11、明清:消渴病学术提升期金元医家学术争鸣之风的延续,对于明代医学理论进一步探讨、总结和提高,仍然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医生队伍中许多有识之士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他们继承前代成就,不断实践,及时总结,谋求医学发展与提高。清代尊经复古、繁琐考据之风盛行,医学也不例外。清代医学著作明显增多,关于消渴病的认识,医家们做了许多理论溯源等方面的工作。虽有一些医家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发挥,但勇于开拓创新之人也不是太多。因此,明清医家对消渴证治的认识多是金元时期学术思想的延续和提升。回顾中国医学史,领会杰出名医大家对中医发展的贡献,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敬仰、学习,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回顾历史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我们应该传承及弘扬,更好的理解与学习,让中医能够源远流长,为人类健康事业做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