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35867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7.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甲骨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在龟甲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 已知最早成体系文字形式。甲骨文记事简略,不是有意识的历史记载,这些记 载本身不是历史考察,但他们却为后人研究当时社会情况提供宝贵的文献资料。2. 春秋 :中国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史学思想上重视人事,极少谈论天命, 有比较进步民族观,重视不同时期的历史联系,重视文献对于认识历史的重要, 十分重视与历史相关的义。编纂形式上,讲究用词造句,连缀文辞,春秋书法, 善于综合、排比史事,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对史学发展有重要意义。3. 左传 : 原名左氏春秋,编年体史书。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春 秋而作。它包含历史内容丰富,

2、在编撰上对编年体有很大发展,丰富编年体 史书在记事记人方面容量,弥补编年体自身不足,历史表述具备艺术性,擅长 写战争和外交辞令。重视民族关系记载,在民族史民族关系史上具有开创意义。4. 晋书 :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写出 两晋历史的全貌, 弥补以往晋史的缺憾, 使用载记体例记载十六国事迹, 晋书 体例比较完备,使它能容纳较多历史内容,内容简练而无繁杂纷乱之感。晋书 十表对典章制度的叙述较有价值。5. 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夏曾佑编著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编纂 方法上根据考古学成就,运用西文社会进化史观叙述中国历史。教学内容上兼 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编

3、写体裁上采用篇章节体,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 的演变更替。突破传统封建史学体系,分上古中古近古阶段叙述中国历史。6.通志:纪传体通史。 南宋郑樵撰, 撰述上恢复司马迁通古今之变优良传统, 证明纪传体通史撰述仍是必要,提出了撰述纪传体史书的方法论。它进一步扩 大了史学对于典章制度的研究和撰述范围;贯穿了作者的无神论思想、批评阴 阳五行之学;倡言史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实际观察。7.资治通鉴纲目:是朱熹生前未能定稿的史学巨著,其门人赵师渊续编完成, 共 59 卷。朱熹以纲仿春秋 ,目效左传,内容注重严分正闰之际、明辨伦 理纲常,并注意褒贬春秋笔法。创立了纲目体。大字的纲是提要,小字的注评 论史

4、事。本书加入了浓厚的道德信念和解释,创造了一种新的史书体裁。8. 会要体:我国古代史书体裁之一。它按朝代汇集史事和典章制度,故称会要。 明清两代的此类史著也称会典。创始于唐人苏冕的会要,完善于宋人王溥的 唐会要。会要都是依朝代汇集史料的,内容多为典章制度。分类有门和目两 级。它兼有工具书和资料汇编的功能,可供查检通览,是一种独特的史书。9. 明儒学案: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 著作。全书 62 卷。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每介绍一个流派,先叙述渊 源流别,概括要旨,然后列举代表人物,各立小传,摘录重要言论,提示学术 思想特点,加以评论。是研究明朝学术思想的一部

5、重要史著。10. 文史通义:一部史学理论著作,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代表作。把史书划 分为撰述和记注两大系别,以圆神方智为各自特点;撰述体制严整有序,尽可 能容纳完备历史知识,而记注体制灵活,能充分反映史家历史见解。运用这一 认识考察史学发展,摸索法则,提出独到的总结中国史学发展的方法论。11. 读史方舆纪要 :清朝初年顾祖禹独撰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它擅长 概括不同地区地理形势轻重得失,注意结合社会历史多方面因素评价各地的重 要性;作者具有杰出的政治见解和军事思想、渊博学识和卓见;在地理书的经 世致用方面是带有总结性的重要著作,在清代前期史学发展上有显著位置。12. 三通:泛指唐代杜佑通典 、

6、南宋郑樵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 考 。 通典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记载上起黄帝下迄唐玄 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 通志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上起三皇下迄唐朝历 史。纪传部分全部抄写旧史,无甚创新。惟有二十略记载的名物、典章具有较 高的史料价值。 文献通考 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13.五代史志 旧五代史:1.五代各朝君臣相次,另有世家僭伪列传记述十国史事。2.在正 史中首创选举制记载科举制情况。3.修撰时期距离五代还远,资料丰富,叙述详 细。4.记述了与五代并存的十国史事,有全局处置的观念,对契丹的记载详细。 5.历史思想较为苍白和矛盾。史论不够深刻。 新

7、五代史:1.有明显的效仿春秋的撰述思想,以五代乱世与春秋时期相比, 贯彻道学要求。 2.撰述形式采用南史、北史的方式通叙五代。3.用司天、职方二 考取代志。 4.用世家和年谱记载十国。5.用四夷附录记载少数民族。6.史论能够 写出一些深刻见解。14.司马迁的历史思想: 历史思想:究天人之际:1.天事人事不相干。 2.对当时盛行封建祭祀祈求神仙活 动虚妄进行深刻揭露讽刺。3.写出人事在历史发展中作用。通古今之变:1.对历 史演进进程提出比较完整看法。 2.在通古今基础上阐述历史变化, 指出历史进化。 3.历史总在发生盛衰交替。 历史美学: 1.描写历史人物栩栩如生。2.写战争和历史场面身临其境。

8、 史学思想:1.鲜明强烈史学发展意识, 认为史学家应将史学视为连续性神圣事业。 2.对史学社会作用有深刻认识,肯定历史借鉴价值,又反对混同古今模仿历史。 3.重视阐述历史撰述宗旨。4.强调对历史文献认真辨析,提倡治史态度。15.汉书怎样做到上下洽通,详而得体: 1.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内容贯通博洽, 在表现西汉历史的承上启下方面颇有用心,八表和十志与史记 相比,既有继承文化,又有发展创新,对后代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3.各部分内容相互关系的逻辑结构上,以皇帝、百官、诸侯及有关政治设施为中 心;以天地、阴阳变化为准绳;以地域、经济生活、人事为依托。 4

9、.以六经为纲领率百家学术以备典籍文章。16.刘知己的主要史学思想的内容: 史通体裁体例: 1.把史书体例作为史学批评重大问题看待。2.总结出关于体 例理论体系,提出在宏观方面史书体例理论,对编年纪传两种体裁认识对中国 史学影响。 3.对纪传体史书内部结构进行理论概括。阐述各种体例在史书中所处 位置及关系,对正史体例总结。 文字表述: 1.重视叙事, 以简要为原则。 2.从审美意识来看待史书文字表述。 (3) 贯彻简要原则方法多样用晦是文字表述的更深一层。 撰述原则: 1.提出直书曲笔两个范畴。2.从史学考察上揭示曲笔不能根绝的历史 原因。 3.史学家本人品行各异以致出现不同。4.社会原因。 5

10、.直书和曲笔对立是 史学家概述原则,从根本上决定史书价值和命运。 6.赞颂直书史学家抨击曲笔者。 史学功用: 1.史学能够长存是因为史学家不绝。2.强调史学教育作用,给后人教 育启示,产生内省思齐的要求,是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力量。 刘知己的史学三长论: 1.只有具备才学识三长的人才可称作史才。2. “ 才” 指掌握 文献能力。 “ 学” 指各方面的知识。 “ 识” 指史家器局和胆识。17. 杜佑的主要思想内容: 杜佑通典具有经世致用目的。杜佑史学思想核心是经邦之用。 1.具有批判精神,他委婉批评儒家经典中有许多空乏言论。又直接批评历代重贤。 2.重实际讲实效, 把对历史的认识转化为现实的实践,

11、杜撰通典着眼于现实而关 注与理道,主张进一步研究理道的具体措施。 3.把握了社会症结, 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继承司马迁、 刘知几等人朴素进化思想, 提出新的见解。 4.具有鲜明变通和事实历史见解。充分肯定秦始皇贡献, 但杜佑历史进化思想却 同他传统的门阀观念发生冲突,使前者发展受到限制。18 宋元时期纪传体历史特点: 第一阶段:北宋时期。1.理学家关于春秋严名分等级和伦理道德观点的发挥。 2.史学求通观点得到发展。3.史书体裁变化,编年体体裁史书的崛起。 第二阶段:南宋时期。 1.当代史和民族关系史有较大发展。2.史学思想上,思想 家对历史社会人伦问题思考,提高到哲学高度。3.历史文献学上有所

12、发展。4.史 学体裁体例发展。 5.史家讲究书法义例。 6.南宋出现具有特点的史学流派。 第三个阶段:元代。 1.民族史书编写发展,特别是用少数民族文字撰写民族史著 作。2.全国性的志书和省志的编修。3.典制体官修著作。 4.前代史学巨著的刊刻。 5.元人修宋史、 辽史 、 金史三部正史,在史学史上是有地位的。19. 清代考据学的成果: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崔述考信录 十七史商榷:关于史书文字考订,文字讹误,编次错误,文字颠倒遗漏,前 人误注误校误补;关于历史事实考证以典制和事迹为重点,侧重于对地理和职 官的考证;对于史事和史学都有评论,更能反映学术见解。 廿二史札

13、记:考史基本方法是参互勘校,重在内容的异同和得失;重视发挥 对于历史的见解,关注治乱兴衰,在评论史事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 对于后人多有启发;在史学评论方面,善于运用比较方法,持论平实。 廿二史考异:重在文字义例舆地职官等实际涉及的范围更广;写出订正文字 或旁征博引以证己说,达到专论规模;一一考订了诸史志表,全书三分之一以 上是关于志表的考证,反映作者渊博的学识和知难而进的治史精神。 考信录:由宗经而疑传注、诸子、杂说等对于历史的解释和杜撰,提出对于 古史考证真伪的必要,在史书辨伪和历史认识上有宝贵价值;在史学理论和方 法上有重大贡献,以严谨的辨伪,考证发展了古代之学的疑古认识。20.

14、资治通鉴的成就和对后世史学的影响: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有着严密的编写程序 和工作方法;作从目,编写提纲和汇集资料;修长篇,初步整理有关资料,写 出初稿;考订异同,删改定稿。 体裁特点: 1. 综合历代纪传体史书内容,集中反映分散于纪传之中同一史事。 2. 总括以往编年体皇朝史成果。3. 与其他通史代表作把通史撰述推进到新阶段。 内容特点: 1. 扩大编年体史书容量,记载史事连贯丰富。2. 以政治军事民族关 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各方面代表性历史人物。3. 以历代盛衰得失为中心,战 争民族关系是重要内容。4. 对于典章制度学术文化各阶层人物没有重点记述。 表述艺术性:

15、1. 善于描写战前策划,战役中的防守和奇袭。2. 写历史场面也有 很多精彩的篇章。 3. 写人物,有不少写得颇具特色。 思想价值: 1. 以历史事实证明史学对于政治极端重要性。2. 包含丰富历史事实 和前代漫长历史过程,历代兴衰得失,提供大量历史经验教训。3. 以史学资治 撰述热情。 4. 重视通过认识历史问题来更好认识现实问题。 史学价值: 1. 认为国家兴衰取决于君臣的德才修养,主张明君贤臣。2. 统治应 顾及生民利益。 3. 引用搜集大量史料,具有很高文献价值。4. 对通鉴在记事制 度等方面有疏通之功,在校勘辨误等方面有很大成就。5. 历史评论于让文之中, 反映深刻的历史见识。 6. 将

16、考异注释散入通鉴名文下,便利通鉴的阅读和流传。 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 :开创了纲目体;仿照春秋和左传关系;大字的纲是提 要,小字的注评论史事。 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开创纪事本末体;依事立目,记述重大历史事件的始 末原委;易读易记,对初学者方便。 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 :叙事详尽,旁征博引自撰注文记载不同的记载;重 视文字表述,擅长记叙历史场面;治史态度严谨求实,编写中进行增删修改。二十四史的书名、作者序号书名作者今本卷数1 史记西汉 司马迁130 2 汉书东汉 班固100 3 后汉书南朝 范晔120 4 三国志西晋 陈寿65 5 晋书唐 房玄龄等130 6 宋书梁 沈约100 7 南齐书梁 萧子显59 8 梁书唐 姚思廉56 9 陈书唐 姚思廉36 10 魏书北齐 魏收114 11 北齐书唐 李百药50 12 周书唐 令狐德棻等50 13 隋书唐 魏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