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和与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34704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0.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和与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和与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和与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和与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和与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和与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说: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又说: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礼记 中庸说:“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中和” 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即社会上(或自然界)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矛盾交织, 却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却能协调和谐、共生并存,互相促进;实现“ 和而不同 ” 、 “ 和实生物 ” 。“ 中和 ” 也简称为 “ 和” 。“ 和 ”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所以现在常有人提到“ 中华 和 文化 ” 。论语 学而 :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 意思是 “ 社会秩

2、序的作用,贵在使社会和谐。” 大家都认为和谐最好,这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例如一个家庭要做到“ 家和万事兴 ” ;做生意讲 “ 和气生财 ” ;搞政治要求“ 政通人和 ” ;做事业要 “ 和衷共济 ” 、“ 内和外顺 ” ;与人相处要“ 和以处众 ” ;对外关系要 “ 协和万邦” 。 总而言之, 方方面面都要追求和谐。可见和谐是中国人的普遍要求,极其深入人心。“ 中和中庸 ” 思想渗透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许多方正有序的建筑更是这种思想的代表和谐好极了,但如何才能达到和谐境界呢?传统文化认为必须坚持中庸之道,以中庸为手段,达到中和的目的。但是中庸常被人误解,以为是折中调和、庸庸碌碌,不分是非

3、、不讲原则,各打五十大板、各赏十块大洋。其实根本不是这样。中庸是要求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也就是把握准确的度,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过份,“ 过犹不及” 。中庸之 “ 中” ,的确要求事物出现平衡状态,但它乃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点。犹如一杆秤,秤锤必依所秤之物的轻重而在秤杆上移动,才能找准平衡点, 从而把秤杆摆平, 把重量搞定。假如中庸之 “ 中” 固定为折半以取中,那就犹如把秤锤固定在秤杆的中点,那你这杆秤就只能添乱而一点用处也没有了。当然,处理矛盾交错,情况复杂的社会问题,要做到准确把握一个度,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孔子说:“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4、 ” ( 礼记 中庸 )在这里,孔子明明白白把中庸与平均主义对立起来,可见决不是 “ 折中 ” 的意思;再则中庸如果只是各打五十大板,各赏十块大洋,那是任何一个蠢才都会干的,怎么会比上刀山还难?怎么会断言“ 不可能也 ” ?当然,中庸虽然很难很难,但如果不要求把握绝对准确的度,而只要求处理问题大致把握一个度,这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有度 ” 总比 “ 无度 ” 更能促成整体的平衡与和谐。作为一个现代人,要处理各种复杂矛盾与冲突,更必须具有“ 度” 的意识,注意把握分寸。假如事事处处都趋于极端,态度绝对化,做事没商量, 一味任性妄为, 那无论对人对己都是很不利的。所以中庸应是人类的明智抉择,对解

5、决世界上各种矛盾冲突都是很有用的。一, “ 和” 的概念和的概念是与金木水火土五行说一起产生的,古人认为 “ 以土与金木水火, 杂以生万物。 ” ( 国语 郑语 )和是万物得以生成之道。郑桓公曾问史伯,周朝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史伯认为是周王“ 去和而取同 ” ,周王只听取相同的意见, 排斥相异的意见, 所以一定会导致衰落和灭亡。史伯还提出 “ 以他平他 ” 的方法,把相异的东西有机结合就能产生新事物,若是相同的东西相加,那就太单一而没有发展了,就会犯 “ 以同裨同 ” 的错误。国语 郑语:“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意思是说, “ 和”

6、是将性质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安排在一起,即所谓“ 以他平他 ” , 事物才能生长、发展;“ 同” 是将无差别的事物凑合在一起,即所谓 “ 以同裨同 ” 。曾子则把和比作烧汤,“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命之,以平其心。” ( 左传 昭公二十年)要以他物来补自己的不足,把太多太猛的方面减弱一些,这才有和的境界。“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这句话则直接指出阴阳相冲为和,用辩证法的思想来解释,就是指出和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孔子提出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论语 子路)“ 和而不同 ” 是指要承认差异、矛盾

7、,在差异的基础上形成的“ 和” , 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一味追求“ 同” ,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竭。和必须与中庸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把握这种传统思维。中庸,中指居中不偏,无过无不及;庸指平常,要切合实际,易于实行。做到中庸就要“ 执两用中 ” ,执两是指把握事物的两端,明白矛盾的两个方面;用中,指在矛盾的对立面中寻找他们的统一、和谐和平衡。建立在中庸基础上的和,是重视对立面的不同即斗争的和,是以斗争性作为自己存在前提的和。二, “ 和” 的图腾与民族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图腾 ” 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 “ 它的亲属 ” ,“ 它的标记 ” 。

8、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 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龙、凤凰、 麒麟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这三种图腾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尊崇不一样,但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商朝时以凤凰为民族的图腾崇拜,最有力的证明,就是史记中记载的箕子被周武王封在朝鲜,至今朝鲜以凤凰为吉祥物,衣尚白色。龙是中华民族时间最久的图腾了,它马头、鹿角、蛇躯、鹰爪、鳞身、鱼尾、虎腿,看起来没有一件构成不是别的动物,但又形成

9、自己独特的生命形象。凤凰鸡头、蛇颈、燕领、兔背、鱼尾、五彩色、六尺多高。麒麟形如鹿、独角、全身鳞甲、尾似牛,同样是自然界不存在的和的产物。这三种图腾, 都有力的证明了中华民族的早期融合。民族在交往和战争中合体,各个民族各取一个象征代表自己,于是就创造出这样的综合图腾。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经历三次高潮。第一次,从春秋战国至秦,约五百年,是以中原周围各族吸收“ 诸夏执族 ” 的大融合。结果是:楚人、吴人、越人、东夷人、西戎、南蛮、北狄与“ 诸夏之族 ” 融合成汉民族。第二次,从南北朝到唐初,约四百年。其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前赵、后越、前燕、前秦等十六国,逐渐也汉化,最后融入

10、汉民族。第三次,从五代十国到明初,约五百年。女真、契丹、西夏、沙陀等少数民族进入西北和北部许多地区, 经过五代十国, 也与汉民族同化, 以至元朝统治者将这些被征服的辽、金、西夏人通称为汉人。满清入关后开始了中华民族的第四次融合。犹太人曾经是没有国家的流浪汉,在宋代有大批犹太人进入中国,曾向宋王朝进贡,宋王告诉他们: “ 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 并赐赵、李、张、高等17 姓。这批犹太人完全汉化了。 世界上犹太人被成批的汉化,恐怕就此一例, 这也说明了以和为贵的汉文化的强大的融合和消解的力量。这种极强的民族融合力,得益于中华民族的人文主义的传统以及对和的观念的理解。三, “ 和” 的文化

11、从汉朝开始,中国就开始与世界交流,除了与周边国家朝鲜、日本、越南、缅甸有各种联系外,与南洋群岛、马来半岛交往也很频繁,著名的“ 丝绸之路 ” 也是那时候开通的。唐朝与世界文化的交融更是空前,李白题诗:“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可见,外国人在中国开店很普遍。当时,唐朝的国子监和太学,接纳二万多外国留学生,盛况空前。唐朝人对于外来文化广泛吸收,胡装、胡食、胡舞盛行街头,汉人“ 大有胡气 ” ,豪爽而刚健,以至于“ 洛阳家家学胡乐。”越是大开放、大交融,就越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全唐诗诗歌多达48900 首,诗人2300 余位,唐代歌舞场面也十分壮观,唐玄宗时的上元乐,舞者多达四百余人,气魄

12、宏伟,富丽堂皇。和的大气魄必须以开放的文化政策作手段,正是这种开放、交融,才有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域文化的广泛吸收,才能全面丰富自己,形成盛唐雄汉的峥嵘气象和中国文化的黄金期。儒释道三教合流,标志着华夏文化走出大陆而成为东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融化外域文化的极其灿烂的一页,也是中国文化和的精神的一次典型体现。印度佛教中国化,产生了双重结果:一是佛教被改造,成为中国式的佛教即禅宗,与印度本土的佛教有质的区别。另一个是佛教和儒教合一,推进儒学变革, 走出了子学和两汉经学的框架,形成了宋明理学,创立了自身的心性本体论。宋明理学与禅宗波动了整个东亚,使华夏文化圈成为现代所说的东亚文化圈。从理论上讲,外来文

13、化要能够流行,必须和本土的文化相互接轨才能实现。显然,印度本土佛教的教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矛盾和冲突,主要是与忠孝入世三个中国固有的观念相抵触。 但中国文化以建立在中庸基础上的和,以重视对立面的不同即斗争的和,以斗争性作为自己存在前提的和的精神,改造了佛教。 佛教主张出世,回避政治,对君王父母无须下跪,无须尽忠尽孝,出家以后不得婚配,正好触犯“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传统观念,于是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佛以普渡众生为己任,不入世如何普渡。既然佛陀主张“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 ,自然可以把尽忠入世看作是入地狱的过程。因此佛法自在世间,不离世间也可觉,改变了佛教不入世的佛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

14、文化认为佛教的“ 淫罪 ” 是限于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并不限制正当的婚姻,家庭不是成佛的限制因素,居士既可以有家生儿育女,又可以修道成佛。和的精神,塑造了和的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千年辉煌。四, “ 和” 与中国的未来明朝中后期以后,中国传统文化日渐沉沦。虽然还有郑和“ 七下西洋 ” 的壮举, 虽然利玛窦已在万历年间开始“ 西学东渐 ” ,传教并教授天文力学地理等自然科学,但是中国统治政策已经保守和封闭,到了清朝英使马葛尔尼1793 年来华,送来礼物西瓜炮、铜炮、火枪、西洋船等 29 种,仍没有引起执政者的重视。在文化思维上,传统文化显示了它的先天不足。主要有:一,中国重经验和直觉,西方重抽象

15、概念;二,中国重了悟,西方重实证,三中国重类比推理,西方重归纳和演绎推理。比如墨家几何学和欧几里德几何学。墨家几何形成 “ 端” 、 “ 尺” 、 “ 区” 、 “ 中” 、 “ 平” 、 “ 因” 、“ 樱” 、 “ 间” 、“ 次 ” 、“ 博” 等概念,而欧几几何则形成“ 点” 、 “ 线” 、“ 面 ” 、“ 长” 、 “ 宽“ 、“ 高 ” 、“ 在 之上 ” 、“ 在 之间 ” 、“ 叠合 ” 等等。显然,这两家的区别是经验公式和抽象公式的区别,点线面等已经摆脱了“ 端尺区 ” 的直观性和形象性。逻辑系统也如此。中国传统文化重类比推理,比如易经 的乾卦, “ 乾” 可以是天、 君、

16、父,阳等等,相互之间可以转圜,虽然这样会引发许多天才式的联想,富有创造性,但缺乏严密性与科学性。西方重归纳和演绎。在培根 “ 归纳三表法 ” 和穆勒 “ 归纳五法 ” 中系统化, 上升为经验论和实证主义的方法系统。演绎法在亚里士多德、布莱尼茨、笛卡儿、康德的学说中系统化,形成先验论和公理化的方法系统。爱因斯坦把西方科学思维基础归纳为形式逻辑和实验,形式逻辑使概念确定,实验使概念具有数学定量化的公式,并可最终对正确错误进行裁决。所以中国的科学成就,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出现了怪现象,那就是我国汉唐在工程建设方面遥居世界之先,却没有力学;有世界上最早、最丰富的天象观察,却没有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有哈雷慧星的最早最多的观察记录,而计算出哈雷慧星速度的,却是哈雷和牛顿。回溯历史, 儒教和佛教没有合流的时候,儒教没有自己的心性本体论,佛教的传入,给了儒教一个本体的东西。俯瞰今朝, 当东西方思维方式出现明显的不同时,也应当秉持中国文化的和的精神,积极学习和融合。可惜! 中国的千年荣耀,正是在和的精神下迎来了历史的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