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茶文化资源梳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34680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安茶文化资源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临安茶文化资源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临安茶文化资源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临安茶文化资源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安茶文化资源梳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安茶文化资源的梳理(一) 、茶遗址:1、玲珑山临安与茶结缘已久。 早在西汉元始年间梅福隐居玲珑九仙山种茶以自娱,玲珑山志记载: “卧龙寺后山上有茶叶或为临安最早的茶山之一”。玲珑山风景区位天浙江省古城临安钱王大街西端,面积六平方公里,交通便利,玲珑山海拔353 米,山虽不高,却两峰迤旎,盘空而上,游道古朴,沿涧而筑。山体不大,却有泉、有瀑、有树、有寺、有亭、有摩崖石刻、有人文古迹。早在唐宋时期就已成为浙西的一处游览胜地。2、天目山天目山古名浮玉山,是浙江天目山脉的名山。元和郡县志载:“天目山在县治北六十里,有两峰,峰顶各一池,左右相对,名曰天目。”这就是天目山名的由来。 天目山素有“植物王国

2、”、 “森林公园”之称, 其实天目山与茶结缘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天目山茶在唐代已经相当出名。 茶圣陆羽在湖州著茶经期间,曾与诗人皇甫曾到这里考察过。天目山茶好水亦好, 历代都有人盛赞 “东坑茶叶, 西坑水” 。远在唐朝时期,天目山茶就已闻名于世。至明代天目山茶被列为贡品,历经千年,经久不衰。宣统二年 (1910) “天目雨雾茶” ( 即天目青顶 )荣获“南洋劝业会”特等金质奖。(二) 、茶与寺庙说起天目茶,离不开天目山的古刹、名僧。晋代天目山一带即有竺法旷出家诵经修行。 南北朝时, 东天目山建有昭明禅寺, 至今仍留有梁朝“敕赐东天目昭明禅寺”字样的万斤钟一口。清宣统临安县志载有这样传奇故事:“

3、宝志禅师住持东天目山。梁昭明分金刚经于台上,双目俱枯,志公为指流泉洗之,目复明”。今分经台、洗眼池古迹尚存。唐元和十五年(820) ,释明觉在天目山开创了千顷院。 自南宋始, 日本许多留学僧来过东天目山。西天目山寺院开基在元代,据西天目祖山志载,元至元年间,僧高峰至天目西峰营石室,后高峰禅师又在西天目半山、 狮子岩左建造了狮子正宗禅寺,元末被毁, 原址即现开山老殿。自高峰后,山上出了许多高僧,西天目册佛事益盛,成为当今浙西佛教中心,印度、日本、朝鲜都有僧侣来此朝拜。清康熙四年(1665)玉林国师兴建了禅源寺,寺僧曾多达千从余名,现山门、尊客堂等。僧与茶有不解之缘。他们凭藉山中大树华盖、古生腐殖

4、质肥厚、海拔适宜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栽茶、采茶、制茶、品茶、论茶。一、茶特征物象(一)天目茶天目云雾茶,又名天目青顶,这是由天目山高,茶叶萌发较晚,故有:“寒食烟雨润山华,天目云雾沃名茶。”,“灵根迸石无纤尘,含滋云雾灌泉脉。”明文学家袁宏道有:“头茶之香,远胜龙井,, 。 天目青顶曾在清宣统二年 (1910)在南洋劝业会得到特等金质奖。 其具体品格又可分: “顶谷,雨前,梅尖、梅白,小青五个品级。近年多次获得国内、国际的金质奖。现向“有机茶”发展。(二)天目茶盏天目山茶好,僧多,在日本还以“天目盏”受人敬慕。日本盛行茶道。原来茶道中使用的茶碗,最早是从天目山寺院中传去的,名曰天目盏。据西天

5、目山志载:“天目盏又名天目木叶盏,是天目山寺院中招待贵宾的茶具”。日本平凡社的世界百科大辞典曰:“天目为黑色及柿色铁质釉彩陶瓷茶碗的统称。镰仓时代建久三年( 1192)至元弘三年( 1333)的 141 间,到中国宋朝的禅僧归国时带回,始传至日本。此类茶碗系禅僧修行也中国浙江省天目山寺院日常使用,故称天目 , ”遗憾的是国内无古盏,而在日本倒有三只天目盏古品伟世至今,被博物馆当作国宝珍藏。二、茶的人文活动(一) 、人事记录:1、钱鏐振兴茶叶钱鏐在当时天下大乱时,能审时度势,朝奉中原为臣,以保境安民为国策,兴建海塘,发展茶桑,扩大贸易。茶叶作为饮料,始于寺院皇宫,后传到民间。特别是茶经一出,饮茶

6、更为盛行。不仅国内广为饮用,而且开始出口。唐末五代吴越,可说有园皆植,低丘缓坡,也大都种茶。所以茶叶不仅大量出口,而且是吴越国朝贡中原朝庭的主要物品。2、茶圣陆羽在天目山根据现有的史料分析, 陆羽到天目山来大约在公元760 年前后,他是沿苕溪西行,经安吉、孝丰进入天目山的。他在好友皇甫曾的陪同下,在临安县境内的山野采摘山茶。陆羽是个“茶痴”,发现一棵长势不同的茶树,就特别感兴趣,总要仔细端详一番, 又采摘几朵珍藏, 皇甫曾为他当向导, 兴致勃勃地陪伴陆羽爬山涉水。后来,陆羽一个人进天目山,风餐露宿,踏遍天目山的岗岗峦峦、坡坡湾湾,查看天目山的茶树,为他撰写茶经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3、隐者梅

7、福西汉元始,临安九仙山来了位,后来对吴越国,杭州、天目山、梅家坞茶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的隐者梅福。他字子真、 汉寿春 ( 今安徽寿县 ) 人,官补南昌尉;后弃官归,读书养性,时大将军王凤专擅朝政,他屡上书请削王氏威柄,皆不纳。迨王莽篡汉;乃弃家,遁来九仙山,以“种茶养生”以自娱。原建有梅福祠,梅福桥,梅福茶园等,现仅存有“梅福桥”仍能行走。他的子孙遍布江南,其中杭州地区仍聚居的有东天目山的梅家头,是由九仙山分居而去、 靠种茶为生;后又从该村迁几户子孙到杭州梅家坞,也以靠种茶为生。(二) 、文学艺术:1、话说陆羽从天目山采茶回来,皇甫曾十分高兴,当即写了一首送陆鸿渐天目采茶回诗送给陆羽。诗是这样

8、的: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火,相思一磬声。还见僧皎然对陆羽饮天目山茶,寄元居士晟 ,诗:“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从以上两诗已淋漓尽致讲述了当时天目山茶叶的生长、环境,采摘,制作,品味等各个过程与情景。2、 於潜县志曾转载过茶经上的一段话: “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者,与舒州同。其最佳者,邑中各山皆产,茶出米坞者亦清香”。此处的“舒州”,即安徽省属的一个古州名, 盛产名茶。 米坞即藻溪镇属的闽坞村, 为进西天目山的通道

9、之一。由此可见,当年陆羽是走闽坞岭去天目山的。3、诗云:“含滋云雾灌泉脉,抽芽留余春”;“山僧采焙趁谷雨,纸囊箬裹封题新”;“为我手瀹鱼眼汤,须臾越碗发妙香;微参鼻观风悠扬,名山秀液入肺肠; 恍然置身天目顶, 青神凤集树下同”。 活龙活现地描绘了当时采茶烧水泡茶和喝茶的情景。4、北宋太平寰宇记 载:“天目山 , 山极高峻,上多美石泉水名茶。 ”北宋梅尧臣则在答宣城张主簿遗鸦山茶次其韵中称:“天目犹稻麻,吴人与越人,各各相斗夸”。明屠隆考上般下木 余事中则把天目茶与“虎丘”、 “天池”、“阳羡”、“六安”、“龙井”同列为佳茗。这一时期是天目茶最受推崇的时期。明成化志 还记载了天目云雾茶列为贡品的

10、史实。至清代,许多文人学士纷纷慕名登上天目山会僧、品茗、诵诗清代杭州名士厉鹗写下了长长的天目茶歌。(三) 、茶会碑茶会石碑是浙江省临安市太阳镇于清代道光十六年建立的,距今已有167年。它见证了临安清代的茶叶发展史。随着临安庙会活动的延续, 当地的经贸活动也日趋频繁。 “吾地太阳歙下达苏杭,肩挑贸易之络绎,农工商贾之流通,诚往来辐辏之所”。这一段碑文正是当时地处交通要道的太阳镇经济繁荣的写照。太阳镇又位于天目山脚下, 茶叶为当地特产,并且在东平庙附近有一口常年不干的活水井,好茶好水正是待客之佳品。先人们为了招待过往客商, 适应庙会需求, 促进经贸发展 (包括茶叶贸易),纷纷捐钱、捐房、捐物,建立了“茶会”这一民间组织。在东平庙旁建有茶馆,给演戏看戏人烧水煮茶,招待客人,“茶会碑”就是为纪念热心捐助者所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