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僧教育构想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34551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一世纪僧教育构想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二十一世纪僧教育构想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二十一世纪僧教育构想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二十一世纪僧教育构想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二十一世纪僧教育构想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十一世纪僧教育构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一世纪僧教育构想(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十一世纪僧教育构想圣凯法师内容提要: 本文以目前僧教育的现状为基础,结合自身佛学院学习的亲身经历,重点关注二十一世纪的僧教育。首先, 我们对目前僧教育的现状进行考察,重点关注佛学院教育的利弊;其次,我们从僧格提升与人格完成、丛林教育与学院教育、禅修教育与理论教育、学术研究与弘法教务等几个方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僧教育提出自己的构想,希望能对僧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关键词:僧教育佛学院禅修教育学术研究一、前言佛教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佛教事业的盛衰。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说:“大力培养合格僧才,加强人才建设, 是关系中国佛教命运和走向的头等大事,是我国佛教事业建设与发展最紧迫、最重要

2、的任务。” 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住持与弘扬,需要清净的僧伽。在印度的佛陀时代,佛陀以其自身崇高的摄受力与感召力,制定僧团的律仪,通过僧团的运作与戒律的奉行对佛弟子进行培养与教育,这是佛陀对僧教育为我们所作的典范。 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中国佛教的高僧大德通过僧制的建设与清规的制定,以师徒关系为纽带, 以僧团大众的熏修为基础,将僧团建设与僧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造就了无数的佛教人才。19 世纪末叶,由于禅宗的没落、宗教政策的不当、太平天国的摧残,清代佛教已经衰败不堪,影响式微。 2大规模的“庙产兴学”运动,使佛教面临毁灭的危险。3但是,佛教的改造, 在传统崩溃的同时,亦展开了新的开创事业,佛教教

3、育由此被尖锐地而且迫切地摆上了历史层面。近代中国佛教教育的革新,首先肇端于杨仁山居士的“祇洹精舍”,然后由太虚大师、 欧阳竟无先生继承而发扬光大,尤其是太虚大师在全国各地创办许多佛学院,成为近代佛教教育的核心人物。后来, 抗日战争的爆发给佛学院的生存带来巨大的困难,佛教教育由鼎盛走向衰退。尽管如此, 佛教教育事业担负着为佛教革新源源不断地输送有生力量的使命, 从杨仁山到太虚大师,佛教革新事业都是以近代佛教教育为支撑,以佛学院毕业的师生为骨干力量。同时,新式佛教教育还是转换传统的重要环节。4解放以来, 特别在改革开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中国佛教教育事业得到复兴与发展,但是其发展模式与规模仍然

4、是沿续着民国以来太虚大师的僧教育传统。但是, 在赵朴老等佛教界领导人的努力下,全国佛教界正在向建立起高级、中级、 初级既相衔接又各有侧重的三大语系佛教教育体系方向努力。现在, 人类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纪,随着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人类对精神的需求将会逐渐增大。而佛教在世界文明中将会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在净化人心、环境保护、慈善救济、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使命。5社会的需求与佛教事业的发展,使我们对佛教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思想、佛教、文化素养和工作能力方面称职、合格的佛教人才奇缺同佛教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佛教工作所要解决的主要

5、矛盾。虽然说佛教教育是面对四众弟子的,但是目前的主要问题应该倾向于僧教育,僧教育的成败将关系着佛教的存亡。面对新的世纪, 僧教育应该走向何方?这是一切有识之士普遍关心的话题。 同时, 一切的未来都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目前佛学院教育的现状如何?它有哪些成就与弊端?二十一世纪僧教育应该关注哪些方面?同时,目前的佛学院教育将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这些问题,都是僧教育不可逃避的问题。笔者以目前的僧教育现状为基础,结合自己的佛学院学习经历,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希望引起佛教界与关心僧教育的有识之士的共鸣。二、目前僧教育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佛学院的恢复,各地纷纷兴办佛学院,培育了数以千计的

6、佛教人才,逐渐改变了佛教界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为新时代佛教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在评价僧教育的现状时,首先应该肯定佛学院教育的成就,而这一点是目前许多人所忽视的。 文化大革命后, 佛教的复兴与发展离不开佛学院,其实佛学院已经成为输送人才的重点基地。 许多出家人通过佛学院的学习,不仅在佛学上获得了系统的认识,而且在文化知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目前佛教界,从事寺院管理、佛教协会的工作、讲经弘法、对外交流等各项佛教事业的出家人,很少不是出自佛学院,这是一种不争的事实。当然,我们也看到目前的佛学院存在着许多问题。从办学规模上,佛教院校规模太小,以至于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于佛教发展的需要。在办学

7、质量上, 首先, 在生源的素质上普遍比较低;其次教学质量低,由于师资的缺乏及不稳定,以至于许多课程只能视老师而定,无法按照教学大纲而进行开课;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启迪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无法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与研究的兴趣。 6而在师资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首先, 在本身的专业素质上,许多任教的老师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知识还没有经过消化与提高的过程,所以往往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其次,在知识的广度上缺乏,因为本身自己学习时间太短,所以造成了对佛法的整体把握与外学知识的不足,因此授课时不能触类旁通;最后, 在讲课方法上普遍不规范,由于许多老师本身出自佛学院,没有接受一些授课

8、方法的训练, 所以讲课很难生动活泼而吸引学生。从全国佛学院的体系来看,存在着严重各自为政的现象,并没有按照高、中、低三级来进行办学,以至于许多学僧无法受到系统的教育;另外,在课程设置上,各级佛学院并没有侧重,如果一位学僧到另外的佛学院深造,就必须重复地学习,这样便会浪费学僧的时间。目前佛学院在硬件与软件的建设上,还需要非常大的投入。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佛学院的问题归结于佛学院本身,应该归到全国佛教界。虽然,许多佛教界领导人总是不断地强调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在重视程度上根本无法兑现。佛教界可以花许多钱用于修大佛、修庙宇、 举办法会, 但是却舍不得将百分之几的资金投向教育事业。 修建一尊大佛至

9、少花费掉数十亿的钱,这些钱如果用于教育事业,一定会改善佛学院的各种状况。目前佛学院办学大部分是“私人办学”,而教育事业是全体佛教界的事,这样给经费问题的解决带来许多困难。本来佛教的财产是属于三宝物,但是由于各地寺院经济的独立性,所以整体佛教资源没办法整合运用。教育是一种无形、无相、无底洞的投资,佛教界既然重视不够,那么佛学院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同时, 在人才使用上,我们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最主要在用人机制方面。佛教界长期以来受门派子孙观念、资格辈份观念、 对佛学院的误解等方面的影响,不太愿意接受佛学院的毕业生。 同时,许多佛教界的青年才俊纷纷到国外深造,而回国者聊聊无几,而其中原因固然很

10、多,但是我们佛教界又创造了哪些条件将这些人引进回国内呢?社会上有许多引进人才的机制,但是我们佛教界普遍存在惧怕人才的观念,害怕这些人会引起自己地位的不稳,更用不上谈引进了。所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是教育事业的关键环节,如果不能在用人机制上有所改进,势必会影响到教育的发展。一位在佛学院受到十几年教育的出家人,有时不一定比得上住在寺院几年的出家人,那么谁愿意去接受佛学院的教育?所以,佛学院毕业生前途的解决及完善用人机制,是提高佛学院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僧教育的模式中,除了佛学院以外,现在佛教界还存在一些非常有特色的教育。丛林教育仍然是僧教育重要的组成部份,丛林以其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涵、广

11、大的摄受力,通过禅堂或念佛堂以及日常的行持,对出家人进行无言的教育,这对于僧格的形成与掌握法仪、律仪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些寺院,以僧团的建设为依托,以行持与实践为纽带,从事专门的僧教育。 如福建宁德支提寺、太姥山平兴寺,都是以戒律的学习与行持为主,吸引许多有志于修学戒律的年轻出家人前往学习。最后,便是研究所的出现,这是在佛学院基础上的提升与发展, 也是吸引佛学院毕业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基地,是佛教教育应该发展的新形式。三、二十一世纪僧教育的构想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时代与社会对佛教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适应时代而进行僧教育,这是我们佛教界值得思考与关注的问题。佛法强调两条

12、原则契理与契机,契理就是要继承,要求我们深入经藏,对古德们的学修进行系统地学习、研究与整理; 契机就是发扬, 就是把佛法的精神与当今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对当今社会思潮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的方法与模式,即新型的佛教表现形式。7我们也是基于契理契机两大原则对二十一僧教育提出一些自己的构想,希望对新世纪佛教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1、僧格提升与人格完成佛法是以出离世间、断惑证真为根本,培养清静、超凡脱俗的出家人是僧教育的目标,这就体现在僧格的提升与人格的完成。作为住持与弘扬正法的担当者,出家人从其自身宗教感情与佛法修证所体现出来的形象与气质,是佛法的体现与摄受众生无形的力量,这就是一位出家人应有

13、的自信、自尊、自重。我们许多出家人由于自身素质的低下及种种社会原因,在内心世界中根本就没有作为人天导师的信心与骄傲,没有体会到作为一名出家人的尊严,尤其在政府官员及社会贤达面前更是阿谀奉承、低三下四,将自己从神圣的宗教家降格下来,这样更引起别人的鄙视。这样的心态与情形何以化世导俗?何以住持佛法、弘扬佛法?所以,僧教育的重心应该是培养出家人自信、自尊、自重、超尘脱俗的僧格。无论是在丛林生活, 还是在佛学院学习,僧团及佛学院都要每时每刻向后学者灌输作为一名出家人应有的自信心、 自尊心, 让后学者体会到佛法的尊严与出家的神圣。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尊重自己,怎么能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尤其在培养初出家者方面,

14、丛林教育与师徒教育则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培养一位出家人应有的法仪、律仪及佛法的基本认识,这也是每一位出家人必须经历的过程。 很多师父收了徒弟后,便着急把徒弟送往佛学院,其实应该留在丛林或者师父身边, 通过日常的行持与严格的监督树立初出家者的行仪与认识。同时, 通过佛学院的学习与教育,培养学僧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使每一位出家人具有住持佛法的信心与责任。通过佛教史的学习与佛教现状的了解,使学僧明白“佛教兴亡,僧人有责”,作为每一位出家人都有责任与义务使佛法发扬光大。所以,不但要求出家人能够放眼未来而确定远大的理想,而且又不回避现实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这种忧患意识与责任感是促进年轻一代自觉向上最

15、大的动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住持佛法、 弘扬佛法都不能离开社会大众,所以出家人应该在人格上进一步完成。通过待人接物、 日常事务既能体现清净的僧格,又能体现圆满的人格。这样不但得到社会的尊重,还得到社会的认同与肯定,才能真正弘扬佛法。2、丛林教育与学院教育佛教传到中国最早是以师徒制为道场的导向,后来慢慢演进, 又形成丛林道场的集体生活,将大众的行、住、坐、卧等生活层面与修行层面摄受于僧团的风范中,代表佛教住世的形象。 而学院教育其实是延续传统丛林的集体教育,经过学院式的课程安排,经过系统的学习与培养,成为僧教育的重要形式。丛林教育与学院教育,有许多交叉的地方,所以近年来佛

16、教界提出“学修一体化, 学僧生活丛林化”的口号,以丛林教育补充学院教育的不足。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二者的区别,尤其在丛林道风日下的今天,二者的差别更是明显。应该说, 一座道风优良的丛林是最好的学校, 一个能够安心见性的禅堂是最好的教室,一位三学增上的师父是最好的老师。丛林教育是师徒相授为基本,以丛林道风与大众的摄受力,其影响与教育是无形的、深远的,对于一名初出家者来说,对佛法信心的培养、威仪及日常行持的训练都是不可代替的。但是,明清以来,许多禅宗祖庭大都忙于经忏佛事、旅游服务等方面,已经失去了其教育的一方面。一些年轻人刚出家,便淹没在“叮叮当当”的佛事中,根本没有时间学习与修行,就谈不上什么培养与教育了。学院教育本身是受西方学校教育的影响,重于知识的传授,而中国佛教的学院教育从建立发展到今天, 一直命运多蹇, 缺少正常健康的发展机会。但是, 学院教育的优点非常明显,多元化的知识训练,系统的学习, 视野与心胸比较开阔,对于改善知识结构与提高素质等方面有明显的成效。但是, 学院教育本身注重知识的传授,同学的团体生活缺少上座大德的摄受,学院式的开放生活对于一些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