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生物肥料生产与应用的问题误区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934508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微生物肥料生产与应用的问题误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微生物肥料生产与应用的问题误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微生物肥料生产与应用的问题误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微生物肥料生产与应用的问题误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微生物肥料生产与应用的问题误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微生物肥料生产与应用的问题误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微生物肥料生产与应用的问题误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微生物肥料生产与应用的问题误区浅谈微生物肥料生产与应用的问题误区一、问题问题 1 1、理论基础与、理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明显落后于生产实际,许多障碍应用效果提高的因子未能应用基础研究明显落后于生产实际,许多障碍应用效果提高的因子未能 得到深入研究。得到深入研究。 长期以来,从国家的角度极少有微生物肥料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立项,不仅相关的 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条件、设备落后,而且科研队伍萎缩、老化也是一个突出问题。除此 以外,极少有企业愿意出资在这方面加强研究。因此,这种头重脚轻的研究格局和长期投 入极低的态势已经制约了应用发展。 多年来涉及机理的研究主要是一些增产原因的分析,诸如分析了株高、

2、株数、分蘖、 苗数、粒重和百(千)粒重,少数的文献探讨了微生物肥料适合的接种剂量(显示效果的活菌 数量),个别的还测定了土著群体数量的多寡与接种必要性的关系。但真正涉及微生物肥料 及产品中微生物本身,例如,它们的作用实质,产品制造过程中最佳、最合理的工艺,微 生物肥料施用后在土壤和植物根部的定居、存活和数量消长,与土壤中的同类或异类微生 物的竞争,以及影响微生物肥料作用发挥的其它制约因素等,研究得极少,深度也远远不 够。2 2、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产品的构成需要改进。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产品的构成需要改进。目前我国微生物肥料生产的产品存在较多的质量问题,诸如有效活菌含量低,杂菌率 偏高,有

3、效期短等。还有一些产品的构成表现出明显的不合理,例如菌种的组合、产品成 分组成等,有的产品组合的菌株报告有多种,实测结果不符,在与营养成分的搭配上或高 或过低,表现出明显的随意性。同一类产品质量差距很大,影响了市场的开拓和农民使用 的积极性。 造成产品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研究薄弱,企业的技术素质低下和生产工艺、生产设 备的不合理或相对落后,一些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产品质量问题 对微生物肥料行业的健康发展的制约不容低估。 3 3、未经登记的国外产品的大量涌入。未经登记的国外产品的大量涌入。 近 10 年来,国外的一些未经登记的微生物肥料产品通过各种途径、关系在国内生产、 推广

4、、销售,有的产品故弄玄虚,号称内含 80 种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有的产品 其一级制剂售价 30 万人民币/吨,有的则有强烈的宗教色彩,问题较多,特别是菌种缺乏 安全监督,也不乏假冒产品,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能忽视。 4 4、市场上不乏伪科学或伪劣产品。微生物肥料市场较乱,多年来未能从根本上予以市场上不乏伪科学或伪劣产品。微生物肥料市场较乱,多年来未能从根本上予以 净化。净化。 有的借助于不正当手段,迅速扩张,不问产品质量如何,大发转让财;有的是号称产 品内有神奇的“基因工程菌”,集固氮、解磷、解钾、固碳于一身,能“取代化肥”;有 的声称已解决非豆科固氮、结瘤难关,使用后不仅内含百余种

5、微生物,而且此类产品可使 多种非豆科作物“结瘤”;有的甚至吹嘘:“非豆科植物与豆科植物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 的鸿沟。经过驯化的根瘤菌菌株或固氮菌菌株,既能侵入豆科植物,也容易侵入非豆 科植物(包括禾本科植物、蔬菜、花草、树木等),与宿主共生固氮。有的长出根瘤,有的 没有明显的根瘤”,还有的刊登非法广告,声称每亩地用这种“生物肥料”500 克即可满 足作物对氮、磷、钾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需求。加上长期以来一些新闻媒体的过热炒作, 已形成了认识上和生产上的极大混乱,多次发生减产、农民投诉的事件。在市场上打假应 该与扶优同时并举,只有扎扎实实提高微生物肥料产品质量,开发新型制剂,提高生产应 用效果,扶

6、植优质产品才能最大限度地遏制伪科学和伪劣产品。同时,应该认真了解一直 对某些产品的反复炒作的真实原因,把对微生物肥料的宣传从天上降到地上,恢复它本来的面貌。 5 5、行业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产品标准有待强化。行业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产品标准有待强化。 我国的微生物肥料生产应用过去一直没有从国家的角度进行管理和质量监督,也没有 国家或行业标准。虽然 1994 年 5 月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微生物肥料行业标准(NY227-94),但 与微生物肥料产品的多种类极不适应,一部分产品由于进入市场时间不长,企业提出的技 术指标也不尽合理,需要进行多点、多次的验证试验,才能确定最合理的指标,制订出科 学的产品标

7、准。还有一些产品是新研制的,或是国外产品,已有的微生物肥料标准不能涵 盖它们,例如,光合细菌肥料、分解秸杆的微生物制剂及多种复合微生物肥料以及微生物 发酵后的微生物生长调节剂类等等,需要尽快试验、验证,出台新标准,以利于对这些产 品的质量监督管理。最近部出台了一个”煤矸石微生物肥料技术条件”的微生物肥料 行业标准,在此领域中引起强烈的异议,因为该标准中既不对使用菌种做明确说明,又使 用了不能说明产品质量的检测方法。 虽然农业部于 1996 年开始将微生物肥料纳入肥料登记的管理范畴,规定微生物肥料 必须在农业部进行检验登记,近二年的实施中发现问题并不简单,一是许多产品逃避质量 监督提出种种理由不

8、进行登记,诸如知识产权、“保密”等,还有就是越权发证,多头管 理,地方保护,使一些有问题或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堂而皇之地进入市场,还有就是多证申 办,使企业不堪重负等等。这些状况不仅不利于生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对本领域的产业 化也是一个严重的障碍。除了上述几方面的问题以外,对微生物肥料生产应用认识方面近 几年形成了较大的误区,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 二、误区误区 1 1、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微生物肥料的作用,微生物肥料在我国究竟有无效果?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微生物肥料的作用,微生物肥料在我国究竟有无效果? 我国的微生物肥料研究、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它在农业生产中确实起了重要的作 用。20 世纪

9、 70 年代在耕作改制稻田绿肥紫云英北移过程中,新种地区种植紫云英时是否 应用紫云英瘤菌肥料成为技术关键。接种与否差异极大,增产幅度可达数倍,原因是新栽 种紫云英地区土壤中没有相应的紫云英根瘤菌(Mesorhizobium huakui-i)结瘤,植物生长 不良。在种植紫云英不同年数的田块上接种试验表明,种过 1 年紫云英的田块增产 60- 100,种过 2 年的增产 20-60,种过 3 年的增产 15-40,种过 4 年以上的仍能增产 10左右。这是微生物肥料增产效果的一个范例。 除了根瘤菌肥以外,其它的微生物肥料的增产幅度报道差异很大。一种情况是在严格 的田间试验条件下,设计合理,无论小

10、区重复次数、排列方式、收打和统计等均合要求, 这样的结果令人可信。有些报道或报告则看不出试验是如何进行的,但效果之高则令人难 以置信。如有人曾报道某种微生物制剂在辣椒上经济效益高达 12280-3075。往往这类微 生物肥料应用面积大,但试验研究报道却很少。有的即便有,也只是一些简单对比或不规 范的试验结果。在生产应用过程中一些虚假或名不副实的广告宣传往往帮了倒忙,例如没 有高新技术内容的冠以高新技术帽子,没有采用生物技术的冠以基因工程手段等,有的声 称可以取代化肥等等。另外还有一些报道的统计不科学,如把增产 1-2的也列为增产效 果。在试验中应用微生物肥料未获增产或效果不明显的情况是经常可以

11、遇到的,也符合事 物发展规律的,微生物肥料与其他肥料一样,其施用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然而,从调 查中发现这样的结果极少有报道,有的虽然报道了却缺乏分析(例如未见到效果与产品质量 之间关系的分析)。仅看到一例关于“联合固氮菌及种衣剂增产效果研究”的报道,结果表 明“在不施肥的条件下,进行种子处理的籽粒产量,与对照相比减产 27.2-34.2”(未见 原因分析)。另外,有一个关于某种微生物制剂在湖北省应用效果联合试验的报道,分析了 在 7 种作物 66 个点次的报道,有增有减,有的作物有效,有的作物基本无效,可惜这类报 道太少。 长期以来对于微生物肥料有无作用、有多大作用一直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反

12、差强烈。 认为微生物肥料没有什么作用的人有的是不了解微生物肥料的作用实质,有的认为土壤中 已有大量的微生物,无须再施入。他们并不了解微生物肥料是将人工选育的优良菌株经发 酵扩大,集中施行种子表面或其周围,形成群体优势而发挥作用的。有人则是根据自己的 试验结果来否定所有的微生物肥料,却未对影响试验的条件、因素诸如产品质量、保存条 件、使用的作物是否符合、方法是否正确,有无配伍禁忌等进行认真分析,即得出这样的 结论。还有一些人,则可能是出于偏见,全盘否定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或微生物肥料行业; 另一些人则将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无限夸大,甚至宣传施某种“微生物肥料”一次,即可不 再使用化肥或其它肥料。提出这样

13、看法的或在报刊上作如此宣传的人,一方面至今没有植 物营养的角度去证明此种“微生物肥料”施一次即可不再施化肥的证据,另一方面也没有 用规范的田间试验报告来证明其“取代”化肥的结果。以小麦为例,现在公认 100 公斤产 量大致需要从土壤中带走纯 N1.0-1.3 公斤、P2O52.0-3.0 公斤、K2O2.8 公斤。仅以这种 “微生物肥料”氮素的供给分析,按其产品提供的固氮酶活性最高值计算,每亩地施入 90 公斤这种“微生物肥料”,假定其中的固氮微生物能存活 300d,每天都按此进行固氮,根 据固氮酶还原乙炔为乙烯与还原氮气为氨的理论值 31,300d 固定的氮素仅为 3.59 公斤 (实际上不

14、可能 24 小时都处于固氮的最高的峰值期,能量来源也是问题,固氮的去处即是 否解决泌氨也是问题),还要保证固氮全部为作物吸收,而这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再有就是 这种“微生物肥料”表现固氮活性要按 11 加入葡萄糖,才能测出来,试问,每亩地施用 90 公斤这种“微生物肥料”难道还要同时施用 90 公斤葡萄糖吗?即使这种“微生物肥料” 是当代最先进的“基因工程微生物”,说施入它们即可取代化肥而得到小麦的高产量也是 完全不能令人置信的。自生和联合固氮微生物与根瘤菌相比,既无安全封闭的固氮场所(根 瘤),又无固定氮素的氨同化系统,固氮时所需能量又没有象豆科作物那样提供,凭什么侈 谈“取代化肥”呢?磷、钾

15、营养的供应就无须再去计算了。这种“微生物肥料”的说明还 大谈什么“解磷基因”、“解钾基因”,显得十分荒唐可笑。还有一种“微生物肥料”在 一家大报上大登广告,声称“时代来了”,宣称每亩地施用 500 克这种产品,即可 向作物提供充足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带有明显的误导性。无论是一概否定或是无限 夸大微生物肥料的作用,也无论是把微生物肥料神秘化,人为地罩上一层神秘光环都是不 科学的,反科学的。即不利于微生物肥料的健康发展,也会败坏微生物肥料的声誉,造成 欺骗农民,给伪劣产品、伪科学以可乘之机的后果。 2 2、如何认识固氮微生物肥料与固氮酶活性如何认识固氮微生物肥料与固氮酶活性 当前不少媒体宣传上

16、反复宣传什么“有固氮活性即等于固氮微生物有肥效”或“有无 固氮酶活性是某种固氮微生物肥料有无肥效的关键”,这实际是把固氮酶活性与固氮微生 物肥料的肥效两个概念混为一谈,造成了混乱。众所周知,固氮酶是固氮微生物中特有的 一种多功能还原酶,能催化还原多种末端带有 NN、NO、NC 或 CC 三重键的小分子化合物, 也是它将氮气还原为氨的基础。利用这种反应,将固氮酶还原乙炔为乙烯,换算成固定的 氮,此反应就是通常所说的乙炔还原(ARA)方法固氮酶活性测定的原理。测定是用气相色谱 议进行的,其优点是灵敏度高,便于操作,用这个方法结合 15N 同位素示踪,生物化学和 遗传学技术,使得新发现能进行固氮作用的微生物种类大大增加,现已明确至少包括固氮 菌科、芽胞杆菌科、棒状杆菌科等 14 个科的数百种细菌都能够进行固氮作用,能测出固氮 酶活性,但并非这数百种细菌都能作微生物肥料。同时,经过若干年的实践也发现,乙炔 还原技术的高灵敏性带来测定过程中干扰的因素太多,测定结果仅是固氮微生物进行固氮 作用的瞬间值,用乙炔还原量换算固氮量是不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