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术比较之西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34288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329.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美术比较之西方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西美术比较之西方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西美术比较之西方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西美术比较之西方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西美术比较之西方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美术比较之西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美术比较之西方(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古希腊的艺术神庙是古希腊建筑中最重要的建筑样式(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1 世纪,距今约 3000 年左右,正值中国西周至秦王朝灭亡)的类型。古希腊信奉的是以多神灵作为自然现象象征的多神教。1、雅典卫城 (ACROPOLIS,ATHENS)位于雅典城西南,国家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国家的象征。卫城呈不对称形布局,主体建筑“帕特农神庙”(PARTHENON)及伊瑞克先神庙和胜利神庙。建筑群建在陡峭的山岗上,建筑物分布在长 280 米宽 130 米的不规则的平台上。建筑物布局自由随意, 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无论身处其间还是从城下仰望, 都可以看到较为完整与丰富的建筑艺术形象。2、帕特农神庙 (PAR

2、THENON)公元前 447 年432年,其形制是古希腊神庙中最典型的,即长方形平面的列柱围廊式,建在一个三级平台上,两坡顶,东西两端形成一个三角形山花。这种格式被认为是古希腊古典建筑风格的基本形式。神殿外围的多立克柱式被誉为是此种柱式的典范。 正殿坐西向东, 内有双层叠柱式三面回廊, 它加强了置放神像(雅典娜)的空间的中央轴线感。 后面是国库和档案馆, 内有四根爱奥尼柱式,该神庙尺度合宜,饱满挺拔,风格开朗,各部分比例匀称,雕刻精细,并运用了视差校正手法,以加强视觉的完美效果。古希腊的雕塑古希腊艺术的发展分为三大时期,古风时期,从公元前650年到公元前 480年;古典时期,从公元前480 年

3、到公元前 320 年;希腊化时期,从公元前320年延续到公元前 1 世纪末希腊各城邦被罗马帝国吞并时结束,而其艺术影响可以说一直传到了当代。古风时期的雕塑主要有两种类型,库罗斯是男雕像, 科雷是女雕像。 男雕像都是裸体的, 男人参加竞技比赛都是不穿衣服的。所以艺术家们有机会在竞技场上观察男人的身体。 女雕像则穿衣服, 不过,后来产生的女雕像也让人透过薄薄的衣衫看出女人的体形。 科雷和库罗斯都不是神像, 而是作为祭礼的雕像, 用于对打仗或比赛获胜表示感恩,或是为了纪念重要的死者。2 古风时期的男女雕像都表现出一种严格的“正面法”,虽然是立体的造型,却产生出平面的效果。雕像的体形在人体结构的比例上

4、是正确的,但缺乏生动性,这主要是由于呆板的步姿和单调的臂姿造成的。身体上突出的肌肉被扼要地简化了,而人物形象却由此增强了巨大的表现力。古典时期的雕像克服了古风时期的正面法和严格对称的肢体规则,发明了雕像的重量均衡原理, 也就是身体比例的和谐均衡,以及雕塑的对应程式。 承重腿使身体挺直,这种紧张经臀部直达肩部,而在非承重腿上则没有这种紧张。希腊化时期的雕像十分清楚地显示了新的人世体验。人从集体的严格秩序中得以解脱出来, 表现出极为自信或者不知所措。 希腊化时期的雕像所特有的精神上的矛盾冲突,也在这一时期雕塑的布满褶皱和强烈挣扎的形态中表现出来。拉奥孔最为代表。古希腊神庙建筑神庙是古希腊建筑中最重

5、要的建筑样式(公元前11 世纪公元前 1 世纪,距今约 3000 年左右,正值中国西周至秦王朝灭亡)的类型。古希腊信奉的是以多神灵作为自然现象象征的多神教。1、雅典卫城(ACROPOLIS,ATHENS)位于雅典城西南, 国家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国家的象征。卫城呈不对称形布局,主体建筑“帕特农神庙”(PARTHENON)及伊瑞克先神庙和胜利神庙。建筑群建在陡峭的山岗上,建筑物分布在长280米宽 130 米的不规则的平台上。建筑物布局自由随意,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无论身处其间还是从城下仰望,都可以看到较为完整与丰富的建筑艺术形象。2、帕特农神庙( PARTHENON)公元前 447 年432年,

6、其形制是古希腊神庙中最典型的,即长方形平面的列柱围廊式,建在一个三级平台上,两坡顶,东西两端形成一个三角形山花。这种格式被认为是古希腊古典建筑风格的基本形式。神殿外围的多立克柱式被誉为是此种柱式的典范。 正殿坐西向东, 内有双层叠柱式三面回廊, 它加强了置放神像(雅典娜)的空间的中央轴线感。 后面是国库和档案馆, 内有四根爱奥尼柱式,该神庙尺度合宜,饱满挺拔,风格开朗,各部分比例匀称,雕刻精细,并运用了视差校正手法,以加强视觉的完美效果。3 古希腊柱式三种:左:多立克式(Ordine Dorico )中:爱奥尼式(Ordine Ionico )右:科林斯式(Ordine Corintio)注意

7、顶部差别古罗马的经典建筑古代罗马原是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邦,公元前 509年,罗马人推翻了城邦统治者,建立了共和政体。罗马共和国的盛期(公元前2 年前 30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兴建了许多公共建筑,如神庙、剧场、竞技场、浴场等。在这过程当中,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对古罗马建筑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公元前 30 年,罗马执政官渥大维确立了君主专制统治,古罗马随之进入了长达 500 多年的帝国时期, 其建筑得到了辉煌的发展。 今天我们看到的古罗马经典建筑,几乎都出自于这段时期。从公元 3 世纪起,罗马帝国国力日渐衰退, 建筑规模逐渐减少, 公元 330年罗马帝国分裂, 东罗马帝国迁都拜占庭, 公元 476

8、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 。古罗马建筑的特点:公元前 2 世纪,罗马吞并希腊,将大量的希腊建筑师和希腊柱迁到了罗马。古希腊建筑追求单纯、匀称、精致、典雅而富有诗意的理性之美。古罗马建筑则追求宏伟的气魄、 复杂的结构和完善的功能。 在技术上, 古罗马人出色地发展了建筑工程技术, 特别是创造和完善了砖石拱卷结构,将建筑内部空间的营造4 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古罗马建筑在保留使用古希腊柱式的基础上,又演变出五种新的柱式和劵柱式。 在材料上,又发发明了火山灰制造的混凝土取代了古希腊建筑常用的石料。 但罗马人又常常在混凝土表面贴上大理石板,这样既降低了成本,使建筑物造的更为宏大,又取得一种富丽堂皇

9、、光彩夺目的装饰效果。维特鲁维 (Vitruvius,约公元前 84?)罗马执政官凯撒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后为罗马第一位皇帝渥大维制造过军械,还参与过罗马城的供水工程。 维特鲁维对西方建筑史的主要贡献是一部洋洋十卷的建筑十书。这部欧洲古代第一部建筑学专著,是对古希腊、古罗马的城市规划、建筑原理和建筑技术的一个总结。一直到20世纪, 建筑十书在西方建筑学上都有很深的影响。罗马万神庙 (120124)是西方建筑史上和谐与完美的典型。由于它后来被用作基督教教堂,因而才免遭破坏,成为现存最完好的一座古罗马建筑。万神庙 由一个矩形的前殿和一个圆形的正殿组成。正殿下部呈圆柱形, 上部是直径 43 米的半球状

10、穹顶, 而从球顶到地面的距离也正好43米,正好是一个和谐、稳定、庄严的正方体造型。前殿正面是希腊式的门廊,由8 根科林斯式柱子和山花构成,柱子完全罗马化,没有凹槽。柱高14 米,柱底直径为 1、5 米,万神庙的内墙全部用大理石贴面,整个正殿只有顶上一个直径8 米的圆形开口为光源, 令人产生对天穹的联想。角斗士与斗兽场古罗马的斗兽游戏最初只是一种宗教游戏,后来其功能逐渐演变成宣扬罗马的政治军事力量和娱乐刺激观众, 因而形式也越来越残忍。 从公元前 1 世纪开始,许多城市都兴建了椭圆形的角斗场,并出现了人与兽以至人与人之间的血肉搏斗。被迫参加角斗的角斗士大多为奴隶和战俘,他们平时受到严格的打斗训练

11、,一旦出现在角斗场上,就要在观众的狂叫和呐喊声中,用剑和匕首与对手拼杀,直到将其置于死地。这时,观众就会以大拇指上、下的不同指向,来决定斗败的角斗士是生还是死。罗马大角斗场( 7082)周长约 545米,高 48米,是西方古代最大的建筑。整个角斗场一次可容纳50000人。支持观众席的外围墙壁由3 层拱廊构成, 每层5 80 拱。最下面一层是出入口,观众由拱廊内的楼梯进入不同的观众席,观众席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据推测,角斗场最上面的一层当年曾有一圈木桩,可以支起帐篷为整个角斗场遮阳。中世纪的艺术公元 313 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 “米兰敕令” 正式承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中的合法地位。 公元 330

12、 年,君士坦丁将帝国首都迁至小亚细亚西北角的希腊城市拜占庭(Byzantium) ,也就是日后的君士坦丁堡。 这两项举措对西方文明的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之深之广恐怕远远超出了君士坦丁本人的想象。公元 4 世纪末,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法定的国教,不久,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以君士坦丁堡为都的东罗马帝国(亦称拜占庭帝国) 和以罗马城为都的西罗马帝国。在西方文明史上, 公元 5 世纪至公元 15 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成为中世纪 (the Middle Ages ) 。公元 1453年,拜占庭帝国亡于奥斯曼土耳其。此时正值意大利文艺复兴方兴未艾。罗马的一统帝国崩溃了, 基督教在随后的年代里逐步征服了整个欧洲。基

13、督教的教义与组织渗透了中世纪西方社会全部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法学、自然科学、哲学这些学科的全部内容都要符合宗教的学说。此后,基督教与帝国政治便一步步地合流了。 而艺术充当着上帝与教会的代言人的角色。绘画和雕塑主要服务于教堂建筑的装饰。帝国的基督教需要艺术以新的形式为它服务。它已经征服了这个庞大的帝国,现在,他要求建立自己的纪念碑。而“教会关心的第一宗事,便是为教士宣道、为教仪庆典、为信徒献诚提供一个避风遮雨的场所”。于是, 米兰敕令颁布之后,帝国上下便全面动员兴建基督教堂。至此,基督教纪念性的哥特式教堂便在那个时代诞生了。中世纪建筑在西方艺术史上,中世纪是指自古希腊、 古罗马文明衰落之后至文

14、艺复兴到6 来之前的若干“中间”世纪。它上起自公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下止于十五世纪文艺复兴在意大利的兴起,时间跨越约为1000 年。中世纪的欧洲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形成期、发展期和繁荣期, 东罗马的拜占庭建筑是其最初的建筑样式,而哥特建筑代表了中世纪建筑的最高成就。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首都位于欧亚大陆的交界之处,在历史上曾经使用过三个不同的名字:“拜占庭”、 “君士坦丁堡”和今日的“伊斯坦布尔” 。教堂建筑是拜占庭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圣索菲亚大教堂(532-537)是拜占庭建筑最完美的代表和拜占庭文化的象征。其外形的特点是在方形平台上覆盖圆形穹顶。直径约32 米,为了加大内部空间,在大穹顶四

15、周又连接了若干半圆小穹顶,各穹顶之间由立柱支撑。 内部多用彩色玻璃和彩色大理石装饰,给人以五彩斑斓的艳丽感觉。在中央穹顶下 40 个拱形小天窗射进来的光线中,使得大厅内光影交织,闪烁不定,大大加强了宗教的神秘气氛。从外部看来,这座教堂就像一个从大地中长出来的巨大山丘,伟岸而又雄浑,4 座土耳其式尖塔(这是将圣索非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的土耳其人所建。标示了整个建筑综合体的外部边界。 这座大教堂以旷古未有的气魄,将过去与未来、 东方与西方统一在了他自身之中。哥特式(Gothic)建筑是 11 世纪起源于法国, 12-15 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 其建筑特点无论是建筑外观还是

16、内部空间都追求一种轻盈、飞升的强烈动感。使人产生一种对天国无限向往的宗教心理。在教堂的外部, 独立的飞扶壁凌越侧廊上空, 抵在中殿肋架交叉式拱顶的起脚处以平抑它的侧推力,飞扶壁的另一端则落在侧廊外侧的墙垛上,远远望去,教堂向上“胀起”的中殿拱顶就像是被飞扶壁牢牢地系在了教堂两侧那两排墙垛上。整个建筑物的结构于是成了框架式的,好比一个石造的大笼子。 从哥特式教堂内部看去, 一簇簇肋架卷从集束柱顶端散射开来,整个结构就像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一样。筋骨嶙峋的教堂内部给人一种极其峻峭清冷的印象。所有建筑局部的顶端都是尖的,整个建筑呈现着强烈的向上升腾之势。7 文艺复兴( Renaissance)时期的艺术我们知道,在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思想中,人是堕落的存在,现世生活充满罪恶,人只有弃绝世俗的享受,全心全意亲近上帝,做上帝身边驯顺的羔羊,才能免于后世的惩罚。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肯定 “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着,反对宗教禁欲主义,歌颂世俗生活。它主张个性解放,宣扬个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 人文主义者睥睨贵族的世家出身,嘲笑僧侣的愚昧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